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 第五章之一

第五章之一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了1987年的3月。春节刚过,但那兴奋、欢乐的余韵尚未飘散。

    你看,凤西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个个脸还上泛着压抑不住的喜兴。男人们走街窜巷,户族邻里、三亲两朋,聚在一起,喝个小酒、玩个小牌,心里是无忧无愁,活得这叫一个滋润。妇女们更是不愿在家憋着,怀里抱着、手里拖着她们的秃儿毛女,结伴搭伙,走东家、逛西家,嘴里磕着瓜子,手里织着毛活,唧唧喳喳,家长里短,每一拨都是一台大戏,好不热闹。

    这时候,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干涉,现时有吃有花,又是农闲,任孩子们乐呵去。

    当然,最红火的地方,还数村里的闲话中心——大影碑底下,这里是老人和顽童的天地,一圈人围着祁胜大爷,听他说古论今、畅谈天下大事。因为这老汉可了不得,他在外地上班的儿子早在几年前就给家里买回一台黑白电视,在当时的凤西村,没有几家能有这玩意儿。这老汉从这个稀罕物件上看到了不少新鲜东西,但他是个肚里装不下二两香油的主,他憋不住呀,第二天他就会现蒸现卖,把肚里的存货在老哥们面前兜出来。所以,大影碑底下自然成了他的地盘,在这块领地上他可是绝对的权威呐。

    如果你不信,可以过来瞅瞅。现在,我们的祁胜大爷正说到兴头上,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大嗓门,只见他指手画脚,唾沫星子乱溅,只听得身前的一圈人如醉如痴。不过,每次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这个爱耍笑的老汉还会故意卖几个关子,点上一锅烟,慢慢吸着。就像单田芳说的评书,也甩出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包袱,逗得大伙跟猫爪挠心似的,一个劲地催他,叫他赶快接上话茬。

    看见大伙心急火燎的样子,这个祁老汉心里那个美呀,哎呀呀,那叫一个畅快,那叫一个舒坦,那叫一个提气。

    待这个洋洋得意的老汉过足了瘾,也吊足了大伙的胃口,他才会从差点让胡子盖住的嘴里拔下烟锅,在鞋底上把吸透的烟灰磕出来,接着对这些眼巴巴的老伙计打开话匣子。

    哈哈,这伙有趣的、可爱的老小孩呀。不过,你真还别说,这伙老人还就服气这祁大爷,一听到这老汉绘声绘色的腔调,这些人心里就高兴、敞亮,他们可是祁老汉忠实的追随者呐。

    说真的,这里如果没有祁胜老汉唱这个压轴戏,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来捧场,这个闲话中心也就徒有虚名了。

    但话又说回来,只要不碰到坏天气,为什么祁胜老汉一定会准时准点地出现在大影碑底下,这个从他那笑纹漾开的脸上就能知道答案,因为在这里他能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得到了莫大的心理满足。

    只有在这里,他才会像戏里的主角一样吸引众人崇拜的目光,如果没有人来听他的免费广播,他的心里反而空落落的,就像丢了什么东西,在家里怎么坐得住?有这条无形的线牵着,那他怎么会不上赶着来呢?而村里那些老汉们也是闲来无事,天气又逐渐回暖,有谁愿意呆在家里听老婆子唠叨,大眼瞪小眼?那如出去听听祁老汉的大白话儿带劲。

    这样,老汉们也会急火火地来到大影碑下,好像集体去赴祁老汉的约会。而且,每个人的屁股后头都会跟着一两个淌着鼻涕的大孙子、小孙女,有这些顽童跑来跑去,这影碑底下是不热闹都不行。

    而且,这群孩子还带来了一点小商机,这不,有俩人已到大影碑的两边做开了小生意。

    一个是光棍汉赵武,在北头的土地上铺开一张牛皮纸,上面摆满用黄胶泥捏的泥家雀,这些浑身粘着花花绿绿彩纸、脖子上栓一根细线绳、屁股后面放一风葫芦【纸做的风车】的土玩具,着实吸引了不少顽童的目光。特别是赵武还故意时不时地拿起一个泥家雀,拉着线绳在头顶绕上几圈,泥家雀屁股后面的风葫芦便会迎风而转,发出好听的“哒哒”声。这时,就会有一两个眼馋的孩子跑到人群拽住爷爷的大手,央求买一个,正听得津津有味的老汉们一般会大方地掏出两毛钱,打发孩子乐颠颠的玩去。不然,小家伙们哼哼吱吱地嚷得人头痛,自己也听不清祁老汉说的段子,还会被其他的老哥们笑话当爷爷的小气,所以差不多都会用几毛钱哄走孩子,换来一会儿清净。

    另一个看上这块地儿的是肖北的一个本家爷爷肖库,他端来一个柳条笸箩,里面放了炒熟的瓜子【葵花籽】和一大一小两个酒盅。在这里,酒盅可不是用来喝酒的,而是当了肖库老汉卖瓜子的量器,盛一小盅卖一毛钱,盛一大盅卖两毛钱。每天,他不是来得很早,待这里人多了,他才会来,然后蹲在影碑底下的南头,也不言语,静等孩子们来买,并不像赵武那样咋咋呼呼地吆喝。不过,他的小生意可不错呀,因为他的瓜子的香味实在是太诱人了,所以只要有一个小顾客来光顾,其他馋嘴的孩童都会咽着口水来找各自的爷爷,讨来一毛两毛钱,来满足一下自己的口欲。这样,当到了吃饭的点上,人群散尽时,肖库老汉笸箩里的瓜子就只剩下一个底底了。

    放眼凤西村,你沿门挨户地走一走、看一看,哎呀呀,人们硬是把这小日子过得神仙一般。每一家老少的笑脸就和门口的大红对联一样透着喜气,老百姓的光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人们就像竞赛似的发家致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手艺的出门耍手艺,会做生意在集市和各种大小市场上显身手。

    这不,有几家腰包先鼓起来的人家已经在新批的宅基地上盖起了灰蓬蓬的大瓦房,一亩多大的院子,一家人松松款款地住着,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这让那些好几家还挤在一处老院的乡邻们羡慕不已,但光眼气是没有用的,住新房大院是需要硬铮铮的票子的。

    慨叹之余,叫我说,都还是各回各家好好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招子,该怎么去多挣一点钱吧。

    不过,眼气归眼气,凤西村精明强干、走南闯北的能人也就那么几个,像当年和肖北的哥哥肖天同期出门学艺的初中同学郝大富,这小子就是最先发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他仗着头脑灵活、敢想敢干,没用几年,就从一个瓦工混成了包工头,近年来在锡盟揽了不少工程,确实大把大把地挣下了一份厚实的家底。在正月村里筹备元宵灯会时,他慷慨地赞助了不少钱,据说占了花销的一大半。哈哈,这回,郝大富在家乡父老面前是着实露了一把脸,连带着他的父亲郝仓也沾了光,这老汉在闲话中心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成了能走到人前的人物了。

    当然,凤西村的大多数人还是一些老实巴交的平头老百姓,他们自愧没有郝大富的魄力,拉起一帮人到口外的基建圈里踢腾出一方自己的天地。然而,鱼有鱼路,虾有虾路,这几年村里年轻人的眼光早已不再只盯着脚下那几亩田地。除了那些先挣到钱的、头脑活泛的少部分人在萝川周边耍手艺、做买卖外,大部分人三三两两地结伴相跟着来到了北京、呼市、大同等大中城市,他们憋足了劲、甩开了膀子到外面闯开了世界,当农民工、做小买卖。虽然挣的是出大力、流大汗的辛苦钱,但到了年末岁尾,回家后把成千成千的硬铮铮的票子塞进父母或媳妇的钱匣子里时,在亲人眼里,他们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大英雄,一点也不比郝大富们那些挣大钱的人差。

    是啊,搁在联产承包前,哪家人见过这么多钱呐。这不,好多会过日子人家也扳着指头开始谋算着盖新房了,已经有几家的主事人偷偷去找村支书马俊,也批块宅基地呀,一家人好好折腾二年,也宽宽绰绰地过一下住独门独院的瘾。

    就拿肖北他们家来说吧,自他记事以来,院子里住了五户人家,早些年陆续搬走了两家。去年,他的叔伯叔叔肖文平凭着这几年做买卖攒下的积蓄,也盖起了三间新房,一家四口早于去秋场院收完后搬到新院去了。

    现在再看一看,昔日住的满满当当的院子已被拆得不成了样子,街门楼子不见了,一排子东下房全拆了,院子的东围墙和中间的花垒墙也没有了,原先严严实实的一个院子现在成了一个漏风堂。

    “这院子是没法住了”,肖太平不止一次地对肖北叨叨。

    肖北知道,老爹这回是真动了心思,他眼瞅着自己的叔伯兄弟搬出了老院子,每天看着残墙断壁,他的心里除了失落,也激起了那种久违了的不服输的刚强之气。这么多年了,他只知道埋头干活,凡事看人眼色、低三下四、畏畏缩缩,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为人处世的习惯了。

    唉,只要能养家糊口,什么事不能逆来顺受?贫穷,早已把他的血性一点一点轧光了。

    回头看看,他的前半辈子真如做梦一般,一晃眼,他已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不过,让他高兴的是,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而且都还算争气,这让他省心不少。闺女肖云、大儿子肖天已各自成了家、也已生儿育女,小日子也还过得去。二儿子肖北去年师范毕业当了老师,每月挣着国家发的工资,成了公家人,改了老肖家世代务农的门风,这让他的腰杆硬了不少,老脸在人前展光儿了许多。正在清水中学上初中的三儿子肖南学习还算不错,以家里现在的条件也能供得起,再不会让孩子上不起学了,将来这孩子兴许也能从学习上谋条出路。

    思前想后,肖太平的心里是越来越顺畅,家里没有了烦心事,腰包里也有了积蓄,国家的政策更是越来越好,开始放开了批宅基地,大力倡导建设经济大院。所以,那个思虑已久的念头再也压不下去了,那就是——他肖太平也要盖新房呀。

    自从这个激动人心的、大胆的决策和老伴敲定后,就如在肖老汉的心里点起了一把火,满脑子火烧火燎的就是这一件事,他一刻也等不及了,再也无心在家里和闲话中心安坐下去。几天后,他摸黑去了趟村支书马俊家,要回了一个宅基地指标。没过多长时间,村干部就用米绳在村子的东北角给他家拉出了一块宅基地,哎呀呀,那可是一亩多大的院子呐。

    兴奋之余,在一个星期天,待肖北、肖南都回家后,肖太平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家四口的家庭会议。我把当时会议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1、在盖新房这件大事上,全家人必须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打退堂鼓;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现在起,开始打井、坨泥基子、拉土垫地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谁也不能懈怠;3、继续发扬勤俭过日子的家风,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盖房备料上,互相监督,禁止奢侈浪费。会上,两老两小四个人都做了诚恳的表态发言并一致通过了上述三条决议。

    惊蛰已过,春风来临,大地萌动,万物复苏。

    闲不住的农人陆续走出家门,到各自的责任田里打坷垃、送粪......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村里成批的年轻人也离开家乡,背着一些简单的谋生工具,爬上拥挤的列车,走南闯北,涌入了出门挣钱的打工潮。而勤快的肖太平在干完农活之余,更是心气高涨地带领一家老小,起早摸黑,像燕子衔泥垒窝一样,赶着牛车拉土垫地基,爷三个“嘿吆......嘿吆......"地举夯砸根基。哎呀呀,马不停蹄呐,这家人真是忙得脚跟踢到了后脑勺。

    就这样,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的主人公肖氏父子又红红火火、劲头十足地cao劳开来,开始了对于他们来说浩大而又漫长的建设新家园的宏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