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九一之小作家在线阅读 - 第136章 新增海外专栏

第136章 新增海外专栏

    瞳火大约二十七八,眼睛凸出,异常明亮,日后会成为民间经济学家,他直接伸出手和杨子建紧紧相握道:“你就是杨子建,我们可是神交已久了!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当自强。你写的文化散文非常精彩,帮助侨报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力!”

    杨子建握紧他的手道:“是我该谢您,已经有一位台胞和南塘镇联系,要捐建一座电影院。”

    瞳火哈哈笑道:“什么捐建电影院?这事我可是非常清楚的,人家是为了信仰,要保住妈祖的庙宇,不得不给南塘人盖个新电影院,好让天后宫腾出来放上神像。”

    杨子建只好跟着嘿嘿干笑。

    瞳火是一个直接爽快的人,他对杨子建很欣赏,建议道:“你在日报、青年报已经开了专栏,不过,我看你的作品一直非常稳定,如果你需要一个面对海外的小平台,可以在我这里开个专栏。”

    崔老师连忙反对道:“杨子建还是高中生,开三个专栏,恐怕会影响他的学习。”

    瞳火解释道:“侨报发行量非常低,现在不到一千份,与其它报刊几乎没有重叠,因此,子建可以把投到南剑市外的作品,放在侨报再发表一次,我这里对一稿多投并不计较。从某种意义上,侨报相当于一个桥梁,可以把子建的散文小说推荐到海外。像这一次,宝岛的《联合文学》就转载了杨子建的《天后宫与电影院》和《临水宫遐想》两篇,侨报也算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杨子建连忙回应道:“我愿意,非常感谢!”

    至于专栏名称,瞳火还没想好,杨子建更是随便了。

    之后,崔老师又把杨子建介绍了晚报、建材报、电视报、环境报、税务报等十几个编辑,杨子建恭恭敬敬地寒暄道谢,并把他们的办公室电话、寻呼机和家庭电话给认真地抄录下来。

    这些编辑大多对杨子建只是礼貌性的热情,毕竟杨子建也就是在市里有些名气,后起之秀,没什么后台,还得看他们的脸色。

    但也有编辑非常傲慢,特别是晚报的副刊编辑昌晟,三十岁的眼镜男,高高在上,非常冷傲地对杨子建的作品进行挑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认为他的作品与时代脱节,离生活太远,完全没有前途,特别对传统儒学不屑一顾。

    偏偏杨子建是小子辈,还不能反驳,只有忍气吞生。

    崔老师倒是和昌晟聊得非常投机,大概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诗人的缘故吧。

    之后,杨子建又接受了税务报、电视报两个编辑的冷言冷语。忍受完后,他就把所有编辑熟悉了一遍,完成了今天的任务,立即离开这个小报编辑圈子。

    时间早就过了两点,但主席台上仍空无一人,会议室前后挂着“欢迎省文联领导莅临南剑市采风指导”、“庆祝金秋寻根文学座谈会胜利召开”之类的横幅。

    市文联领导,编辑和作家代表仍在内部招待室喝茶会谈。杨子建没见到日报的言丛和箫鼓,以及青年报的楚女,他们大概留在里面负责接待吧。

    马秋远也不在会议室,根据蓝雪的“情报”,他已经被贾桂爷爷当成重要苗子培养了。说起来,贾桂爷爷一生就是以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出名的,马秋远善长描写自然和市井的儿童情趣,比较合他胃口,提携一下“接班人”也无可厚非。

    只是让杨子建有些尴尬。

    在场众人都知道,南剑市少年作家代表有两个,现在一个被放在内部招待室亲切接见,另一个放在会议室苦苦等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杨子建在文学道路上,遭遇首次冷落了。

    环视四周,豪华的会议室里已经有五十多人了。

    因为会议还没开始,作家、编辑们分成了十几个圈子,五六个花甲老作家凑在一堆闲聊,六七个中年作家也在一堆讨论问题,青年作家就比较积极主动热情,他们包围在熟悉的编辑面前说好话,套近乎,也凑了七八堆人。

    不过,有几个人比较特殊,比如瞳火,几乎是一个人坐在右角落里看一本城市经济学的书籍,不喜欢或者是不屑于和别人交流。另外几个是小说家,因为很少在市内发表作品,也比较孤立。

    杨子建转了一圈,只好又回到崔老师身边,听他们谈诗歌。

    大概2点20分,四五名服务员才出现,开始在桌子上摆放茶杯,倒茶水。

    大家知道,座谈会要开始了,纷纷坐下来。

    很快的,穿着一中校服的蓝雪和穿着三中校服的马秋远,一高一矮一美一丑,两人从主席台右侧的门口走出来,仿佛仪仗队或者花童一样。

    蓝雪看到崔老师身边的杨子建,浅浅一笑走过来,坐在杨子建的身边。

    马秋远一脸兴奋激动,坐在他的老师姜文明的身边,小声的汇报着什么。

    侧门一阵喧哗传来,然后省文联的领导走了出来。

    一股威压迎面补来,全场起立,掌声雷动,包括杨子建、蓝雪、崔攸、马光远、昌晟等近六十位全市作家代表,望着省文联副主席贾桂、省作家副主席何韶春、南剑文联主席万冬、市作协主席李腾华等走了进来,后来自然跟着十几个大作家,纷纷按着牌号顺序坐在主席台上,包括箫鼓、言丛。

    奇怪的是,并没看到楚女。

    所谓座谈会,主要是大作家、大领导座谈,群众们倾听领会。偶尔民主一下,让下面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场这么多作家,每个人发表作品的数量和级别,都超过杨子建五六倍十几倍以上,包括马秋远,他发表的作品就在两百多件,还出过散文集。

    因此,在场所有人都比杨子建更有资格发言,杨子建这是最小的小字辈,只能乖乖地充当听众。

    好在杨子建心态已经调整过来,今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拜会各位编辑,这目的达到了。二是认识省里的大作家,这个似乎不大可能了。不过,他刚刚起步,随着他写的校园散文小说发表,以及靠《燃犀奇谈》、《三重门》成名,自然会越来越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