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甲午之军工霸世在线阅读 - 第八章 老李召见(下)

第八章 老李召见(下)

    ,甲午之军工霸世

    不过李晖现在已经不是刚刚穿越的那阵子了,回想起进入天津机器局以后看到的无数问题,李晖很快就理解了李鸿章的想法,对他不禁多了一点同情,“也是啊,就国内洋务企业那低劣的产品质量和高昂的生产成本,还真不如直接购买洋货来得划算,老李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善管理,这个问题长期没法解决,气愤下会说出那样的话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其实从老李搞了那么多近代军工企业来看,他怎么也比后来的常凯申强多了,只是正如他不重视基础教育的原因一样,眼看着满清日暮途穷,这个‘我大清’的‘裱糊匠’难免急功近利......”

    想到“急功近利”这四个字,李晖突然眼前一亮,原来关键在这里,明白了李鸿章的这一心态,他说服对方的把握自然增加了不少。因为李晖自己现在同样也是急功近利,而他挪用钢厂建设资金的建议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

    甲午战争迫在眉睫,李晖必须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尽快地帮助北洋水师提升实力来至少改变甲午海战的结果,这样急迫的心情是连李鸿章都比不了的。而在历史上,天津机器局的钢厂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建成投产,没能对那场战争起到半点帮助,反而占用了大量资金,对战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旧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并不止这一个,比如阎锡山费尽心血建成的具有四五万吨钢材产能的西北炼钢厂,直到1937年末才建成投产,结果转眼就成了鬼子的战利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是因为投资者缺乏远见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而低估了战争的风险,但钢铁工业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在平炉炼钢法还是主流的年代里。因此,当时发展钢铁工业必须有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如果不久便要打仗,花大钱投资钢铁厂绝对是不明智的。

    这件事上日本人就要精明多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钢铁工业的重要性,但第一个上规模的钢铁厂直到甲午战争获胜后才开始投资建设,此时明治维新已经开始了好几十年。这或许正是因为日本政府考虑到随时可能对中国开战,而不敢将资金投到建设周期较长的钢铁工业中去。另外,日本人不急于发展钢铁工业可能也与他们特殊的国情有关,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基本没有铁矿出产,就算他们拥有了强大的钢铁冶炼能力,也还是没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因此历史上直到利用盛宣怀控制了湖南大冶铁矿、有了稳定的铁矿石来源后,日本国内才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不过天津机器局的钢厂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此时仅有湖南的大冶铁矿这么一个近代铁矿,距离很远不说,还控制在敌对派系的张之洞手里,一点都不可靠......

    李晖提及的第一点让李鸿章怫然不悦,但第二点却让他立即重视了起来,虽然张之洞在清流当中还算是比较顾全大局的,但也只是相对来说,李鸿章断然不会让自己的命脉把持在这个对头手里,最终还是同意挪用部分款项,不过为防引人注意,金额不会太多。于是李晖又出了一个新的主意......

    由于相谈甚欢,李鸿章甚至都忘了吃饭,直到女婿张佩伦过来提醒他才注意到自己的肚子已经开始抗议了,不禁哑然失笑,赞叹道,“东阳真乃天下奇才也!吾得东阳,洋务必成,这真乃大清之幸啊!”

    闻听此言,李晖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好在他反应够快及时掩饰了下来,李鸿章又正心潮澎湃而没能发觉。但李鸿章的那句由衷之言还是给李晖提了个醒,“看来老李真是铁了心要做满清的忠臣,那将来与之为敌就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我只帮北洋水师打赢海战就行了,别的切记不能多说,虽然多少有点同情老李的遭遇,但我可不会愚蠢到帮助自己的敌人!”

    虽然为了怕李鸿章看出问题,李晖在饭桌上继续谈笑风生,但是不经意间,话题已经集中到李晖此来的最初目的——海军的军备问题。李鸿章老jian巨猾,很自然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却并没有生出怀疑,因为以常理而论,李晖现在还太过年轻,本来就不可能一直保持之前的惊艳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李晖的收敛反倒让李鸿章不自觉地松了口气,之前他的表现实在太过妖孽,简直是超出常理之外,甚至让李鸿章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令李鸿章有些意外的是,李晖并没有急着帮他拟定采购清单,而是先干起了一件他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的工作——统一译名。虽然晚清涌现出了一些翻译家,但由于这些翻译工作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导致一词多译的现象极为普遍,别的不说,同一个人名都可能有好几种、甚至十几种翻译,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国人研习西学的难度。

    而另一方面,这又严重浪费了清末中国本就匮乏的翻译力量,导致很多急需翻译的领域迟迟没人翻译,比如说,北洋水师都成立那么多年了,居然还没有中文口令可用,只能逼着官兵们学习英文。北洋水师就连水手也往往能够说出一嘴流利的英语,这在后世被很多军迷认为是其训练有素的标志,但究其缘由,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因此李晖决定提前将后世翻译的原则引入到这个年代,以减少人才浪费,首先,外国的人名地名全用音译,而不要一会儿音译、一会儿意译,增大后来人的学习难度;第二步则更难,李晖打算用后世的成熟译名取代目前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过于文言化的译法,不过以他目前在国内籍籍无名的现状,要说服那些大牛谈何容易?

    好在李鸿章看过李晖的草案后表示了认可,以其权势助推的话,应该还是有些希望的。这项工作如果要全面铺开,没有几年时间别想完成,而将干预甲午战争作为穿越后首个目标的李晖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只选择海军专业术语作为试点,而且即使如此,他也没打算一个人独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