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民国之铁血荣耀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还是缺钢铁

第三十三章 还是缺钢铁

    杨寰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次视察张家口,在根本上,还是关心设在张家口的兵工署钢铁研究所。随着龙式坦克的研制成功,杨寰宇已经有了对装甲部队换装的要求。但华夏志愿军的装甲部队在鄂木斯克战役中,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吃了苏俄的反坦克炮的亏,这让杨寰宇一直有些耿耿于怀。照理说,前世出身装甲部队的他,在组建华夏装甲部队时,是不应该为部队装备这样单一的装备的,但杨寰宇就是欺负现有这些国家的军队,反坦克武器的严重滞后,欺负他们打不穿华夏的坦克。可在鄂木斯克战役中,杨寰宇终于尝到了这种自大的苦果。

    吃了亏,那自然就要接受教训,杨寰宇这次就变得老实起来。他要趁着现有的装甲师准备扩编为军的机会,对装甲部队的装备进行调整。要使装甲部队不再仅仅作为突击力量而存在,他要把装甲部队变成集突击、火力支援、防空、反坦克等诸多能力为一体,配备机械化步兵,使之成为能独立负担各项作战任务的快速机动部队。

    要满足杨寰宇的这个要求,仅有新型的龙式坦克肯定还远远不够。这样一来,研制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高射机枪,以及履带式和轮式的各类装甲车等武器的任务,就落到了钢铁研究所的头上。杨寰宇这次视察,就是要看看他关心的装备已经研制到怎样一个程度了。按照杨寰宇的计划,最迟到明年,华夏国防军就要开始秘密的扩编,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的铁柱山的武器试验场上,从铁柱山山腹的仓库里,一辆接一辆的履带式车辆开了出来。虽然车辆的底盘类似,上面装载的武器却五花八门。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155毫米口径的加农炮、10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双联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双联4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以及由M2型7毫米重机枪改装的高射机枪等等,特别是装载37毫米战防炮和M2重机枪的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让杨寰宇的眼前一亮。

    “轻武器装载在这些底盘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但155毫米的榴弹炮和加农炮的装载,问题还存在不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后坐力,对底盘的损伤很大,尤其是对车辆的动力系统的损害。其次是因为车内空间狭小,炮弹连续击发后产生的高温,会迅速的消耗车内乘员的体力,而退膛出来的蛋壳,也容易对乘员造成伤害。三是动力有些不足,但更换更大功率发动机的话,体积又太大了点,造成舱室空间更为狭窄。”陪同杨寰宇观看射击实验的俞大维在一旁对杨寰宇做着解释。

    杨寰宇自然明白俞大维说的是什么,这样的自行火炮,如果在冬天使用,还算能凑合,因为车内乘员穿的衣服厚,烫伤的情况并不容易发生,而炮弹击发产生的热量也还能忍受。但放在夏天,那绝对是个大问题。相对封闭的钢铁房间里,仅是太阳的照射,就让车内的温度高的象蒸笼了,如果再加上炮弹发射产生的高温,大量的出汗,会造成乘员快速的脱水,绝对会让乘员的体力快速的消耗。加上天热,乘员的穿着单薄,不仅退膛的弹壳容易造成烫伤,就连炮管部分,也会造成同样的伤害。

    “不要做全封闭式,设计成半敞开式。在车辆后部加装制退装置,在进入阵地后,放下制退装置,应该能解决后坐力的问题,但自动装弹装置不能省。我们需要的是这门炮要具备能够跟随装甲部队的高速机动,防护弱一点倒关系不大,毕竟我们不需要它去冲锋。咱们的设计人员,不会把它当重型坦克设计了吧?”杨寰宇发觉设计人员走入了误区,从自行火炮的使用上,它并不需要象坦克那样冲上战斗的第一线,承担的任务也主要是火力压制和掩护。所以完全没必要按照坦克的防护要求来设计。或许是采用了坦克底盘,让设计人员在潜意识里,把自行火炮当作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坦克来设计了。所以,杨寰宇点拨道。

    “嗯,照这么一说,倒真是这样。半敞开的话,散热就不成问题了。撤下复合装甲的话,重量也会大大降低,也就不存在动力不足的因素了,我看装甲的厚度,只要能防住机枪弹,应该就能满足需要。”俞大维恍然大悟,可不是,因为几个困扰着他们的问题,不久前,设计人员还特地设计了一个增大版的底盘,比原来采用的坦克底盘足足增大了一半,要按这个方案制造,绝对是个超大号的龙式坦克。俞大维还测算过,重量超过了一百吨。

    当俞大维把设计人员的这个思路当作自嘲的笑话,将给杨寰宇听时,意外的却得到了杨寰宇的肯定。杨寰宇自然不会忘记,在他了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量的几辆德国虎王坦克,给苏俄装甲部队造成的损失有多么的巨大,既然设计人员做了类似的设计,他也自然有兴趣让他们把这个设计再完善一下,造一些华夏的虎王出来。不过他可不想把这个叫虎王。

    “这个设计也不要放弃,只是主炮用155毫米太浪费了,125毫米就足够了,可以用来组建几个重型坦克旅,在特定战场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嗯,重型坦克就命名为巨龙好啦。”杨寰宇做出了决定,连名字都直接给起好了。俞大维对此有点哭笑不得,刚才他还把这当笑话讲,转眼间就成了新项目。

    “对了,您上次让李卫季部长送来的火箭炮资料,在经过分析之后,直径100毫米的话,还不如现在的炮弹发射方式,毕竟炮弹的弹丸重量小,能打的更远,而火箭弹因为自重大,反而在攻击距离上,近了很多。”看到杨寰宇的兴致不错,俞大维再次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眼下,在钢铁设计院工作的所有技术人员,对杨寰宇都是敬佩的五体投地。不为别的,就因为杨寰宇在新武器的开发上,总能给他们提出些意外的思路,而且,最终证明,这些思路都是正确的。更不要说传说中,华夏国防军列装的自动步枪的专利持有者就是杨寰宇。

    总装备部部长李卫季拿来的关于火箭炮的资料,按照李卫季的说法,思路也是杨寰宇提出的。这让接受这一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们兴奋异常,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可他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出现的问题,不是杨寰宇的思路不对,而是他们在设计中出了问题。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找问题的所在,而不是去请教杨寰宇。在他们看来,为这样的问题去打搅事务繁忙的总统,只能证明他们的无能。不过他们却没去考虑,杨寰宇对这些设计的急迫性。因为他们不知道,战争的距离已经很近了。这一切,作为兵工署实际上的负责人,俞大维当然很清楚。眼下,趁着杨寰宇在这里视察,看上去兴致也蛮高,俞大维就趁机把问题提了出来。

    “口径还可以再放大啊,或者身管加长,这种覆盖型的支援火力,并不要求精度,一次发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足够的覆盖面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破坏力。我记得我要求是三十至四十管一台车,以一个装备这样的火箭炮的炮营,一次齐射要足够覆盖两公里宽,纵深一公里的战场。”杨寰宇提了一个解决思路,并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

    按照杨寰宇的这个要求,以现在华夏国防军的四四编制,一个炮营要配备五十六台火箭炮车,就算是每台车配三十管火箭炮,一次齐射也要发射近1700枚火箭弹。按照这个要求,每发火箭弹的有效杀伤半径要达到十八米,显然按照目前的设计,是达不到杨寰宇的要求的。以眼下的技术能力,一发100毫米火箭弹携带的战斗部,有效杀伤半径仅为十米左右。俞大维简单的做了个计算,就明白,要达到杨寰宇定下的目标,火箭弹携带的战斗部的直径至少要达到150毫米,才有可能做到。不过,随着火箭弹直径的加大,弹身的长度也要增加,毕竟要提供给战斗部以足够的推力。这样一来在射击距离上,肯定会飞的更远,只是这成本的增加可能就不只是原来设计的翻倍了,有可能要翻个两三倍。

    “要做到这一点,火箭弹加粗加长就能解决。可这样一来,这造价怕是要增加很多。”俞大维试探性的问道。

    在武器设计时,制造成本肯定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如果用重炮发射同样数量的弹药,也能达到这个指标的话,这样的设计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毕竟炮弹的造价肯定会比火箭弹低很多。虽然打仗打的就是钱,能少花钱,自然是少花一点。

    “账可不是这么算的,以我们现在编制的重炮团,全团二十四门155重炮,要在相近的时间里,覆盖同样数量的阵地面积,那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团。我们不可能每个师都配备那么多炮兵吧?可这样的火箭炮营,每个师配备一个就足够了。费点钱不是问题,仗打赢了,能少牺牲一些战士的生命,战后花费的钱,自然有地方找补回来。”对于花钱,杨寰宇还真不太在乎。只要能抢回来了土地,多花点钱算什么?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算你再有钱,谁能花钱买几块国土回来看看?

    “那我保证在上个月内,把这款火箭炮的设计定型。满足您刚才提到的那些要求。”有了杨寰宇的这个态度,俞大维心里有底了。他看着手上笔记本上记录的那些杨寰宇提到的相关数据,做出了保证。

    “眼下,各个工厂的生产进行的怎么样?特别是新型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我打算过不久就要开始扩编,先从装甲部队开始。”国防军的武器弹药,各类军需的保管下发,包括生产数量的指令下达都是由总装备部管理,但具体的生产组织却是由兵工署负责的。杨寰宇看到的上报资料,大多是现在各类物资的库存数量,和计划下达的生产数量。但具体的生产情况,他却并不太清楚。俞大维既然在,问他自然是最合适的。

    “轻武器的生产和弹药的生产都没问题,被装鞋帽这些也都跟得上,只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生产上,产量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飞机制造这块也是同样。主要问题是钢材生产跟不上,陆军的生产订单下发下来的有点晚,现在大部分的钢铁都用在了造舰计划上,钢材的紧缺,估计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所缓解。因为那时,造舰所需的钢铁,大部分都到位了。所以,目前这块主要精力都放在扩建工厂上了,只要到时候钢材供应跟得上,坦克和装甲车辆的产能随时可以扩大。”俞大维的数据张口就来,这事也同样困扰了他许久了。

    按照常规情况,眼下的陆军除了华夏志愿军入俄以后,弹药的消耗比较大之外,武器装备的补充量并不算大。而海军庞大的造舰计划,吞噬了现有钢铁厂的大部分产能。只是总装备部突然之间下达的陆军订单,让俞大维一下子抓了瞎。没有钢材,让他造坦克和装甲车,岂不是做无米之炊?在盘算了一下现在各个军工厂的生产计划之后,俞大维开始扩建坦克工厂和车辆制造厂。没生产原料,那就先扩大生产能力吧,磨刀不误砍柴工,扩建工厂,培训工人毕竟也需要时间,各个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等原材料的供应重心转过来之后,加班加点的生产就是了。

    还是缺钢铁啊!对于这个问题,杨寰宇也一时无解,尽管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钢铁的产能。扩大各兵工厂的产能?杨寰宇想了想,这也算是必须要做的。俞大维这样安排,问题也不算大。只是扩编部队的顺序要调整了,原来计划是先扩编装甲部队等技术兵种,那现在就先开始扩编陆军步兵好了。虽然步兵也需要大量的汽车,但这个可以以后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