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到刘辩的三国在线阅读 - 108毒士贾诩算驸马

108毒士贾诩算驸马

    贾诩被称为三国时代谋士里面的‘毒士’,因为贾诩出的计谋都比较毒辣。谋士有三种,分别是谋己(为自己谋划),谋人(为别人谋划),谋天下(谋划整个天下),贾诩,以谋己为首要任务,只要自己好,什么毒计都会出。

    当年,董卓时候,王允当权,曾经下令绝不赦免董卓手下的那些西凉将领。李漼、郭汜、樊稠等董卓旧将人心惶惶,一心想着放弃军权,逃回家乡。本来,如果三人从此逃回去,那么东汉王朝或许还可以多几年太平日子。可是此时,贾诩站出来说话了。贾诩的一句话,改变了李漼三人的命运,改变了东汉王朝的命运。

    贾诩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贾诩说得不错。一旦李漼等人放弃兵权,一个负责治安的小小亭长,就能把几个人抓了。可是如果率领大军攻打长安的话,那事情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说起汉末军队战斗力,步兵丹阳第一,骑兵西凉第一。李漼几人立刻明白了贾诩的意思,立刻组织起来,并且沿路招降纳叛,封官许愿,到达长安时,几千人已经变成了十万人。

    正因为贾诩的建议,李漼和郭汜兵犯长安,比且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血腥统治。李漼和郭汜在长安,比起董卓的残暴,有过之无不及。董卓对于公卿大夫还有着基本的敬意,还想着借助善待一些士大夫,来为自己博取美名。于是,董卓提拔蔡邕,提拔刘虞、袁绍、刘表等等。而李漼和郭汜,却纯粹是个武夫,有董卓的野心,却没有董卓的本事,也没有董卓的手腕,只知道炫耀武力。本来,在董卓迁都时,长安附近还有着几百万百姓,可是三年之后,当汉献帝离开长安之时,由于天灾,更由于战乱,几乎人都死绝了。

    而这一切要归咎于贾诩。

    有人为贾诩鸣不平,因为贾诩并没有希望李漼等人作乱,他的愿望是“奉国家以正天下”。可是,李漼等人对于到长安夺权享福就听进去了,至于什么“奉国家以正天下”谁也没有听进去。贾诩的主张,和几年之后的曹cao主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惊人想象。可是,作为李漼旧部的贾诩难道会不明白李漼是什么货色?李漼的心里会有什么国家,什么社稷呢?于是,贾诩的所谓忠臣,也就很虚伪了。

    贾诩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生存。一旦李漼等人放弃兵权,作为董卓一部讨虏校尉的贾诩,自然也难以独存。命或许可以保下,但是政治前途就几近断绝了。这是贾诩不能接受的。

    于是,为了李漼,更为了自己,贾诩提出了那个祸国殃民的计策。后人多称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评价还是比较准确的。不过,贾诩在李漼等人夺取大权之后,却做出了许多对策,来和李漼等人划清界限。

    李漼等人自己给自己加封之后,也提出封贾诩为侯,又想任命贾诩为尚书仆射,可是都被贾诩拒绝。贾诩多:“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说了一句心里话。在当时,如果贾诩和李漼等人坐以待毙,就将面临朝廷的通缉。可是,贾诩预料到了李漼等人,一旦掌权,必将乱国,于是不想居功,渐渐的从李漼等人的圈子中淡出,希望天下人都渐渐忘记他作为董卓旧部集团重要成员的过去。

    贾诩的方法比较成功。在贾诩担任尚书其间,选拔了一些比较有清正之名的官员,李漼等人看在当初的救命之恩上,也多少给贾诩一点面子。贾诩后来母亲去世,又借机离开长安,回到家中,一待就是两三年,避开了李漼郭汜作孽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到双方争斗时,李漼邀请贾诩出山帮助自己。没想到就在此时,汉献帝给贾诩下了那道诏书。

    汉献帝肯定了贾诩在辞官、举才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上对朝廷的维护,隐隐然答应不再追究当初劝告李漼杀入京城的罪过,要求贾诩消除李漼羽翼,以让自己成功离开长安。

    贾诩和李漼曾经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可是时间一久,贾诩自然明白,李漼等人的****,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而自己如果继续追随下去,也必然与之同亡。于是贾诩果断的站到了汉献帝一边。

    贾诩找到一些羌人、胡人的首领,开了一个宴会,告诉他们,献帝已经答应给他们封赏,希望他们率兵回到故乡。羌人、胡人在京城多年,早就渴望回去,只是李漼为了拉住这些首领,始终不给兑现当初的承诺。现在汉献帝亲自答应了,羌人胡人的首领果然就率兵离开了。

    一旦羌人胡人离开,李漼立刻就处于劣势。

    于是,李漼无奈,只能答应了汉献帝前往弘农。

    在汉献帝移驾徒众,李漼、郭汜、张济、以及其他各路诸侯再次混战,从长安一直杀到洛阳。李漼一度抓到了朝廷许多公卿,想全部杀掉,贾诩再次建议“此皆大臣,卿奈何害之。”李漼于是暂时放过公卿。

    不过,这些都是贾诩的小善,根本无法弥补李漼郭汜混战,数百万百姓死亡的罪恶。昔日孔子曾经批评帮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门户,本来在笼中待毙,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

    贾诩的人生定位就是用己之长,当一个出色的谋士。他最惬意的事情是“用吾计即胜”,最痛心的事情是“不用吾谋致败”。他遇事极有静气,独出机杼,主见鲜明,毫不迟疑和含糊,而且具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识。凭着他的智谋,李傕这样的大草包一跃变成了大司马,而不用他的计谋,李傕又由大司马一跌而变成了大草寇。

    贾诩用谋,大开大合,变化幅度极大,看似鬼神莫测,实则是他静观大局,审时度势之结果。贾诩为张绣设谋两败曹cao,使cao失爱子损爱将,伤心至极,也对张绣恨之入骨。但曹cao面临袁绍、刘备两面夹击欲招降张绣时,贾诩却把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犹豫地劝张绣降cao。

    贾诩素养全面,精通战略、战术,深识帝王之道。还有一点是人所不及的,那就是他颇懂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原理,与人相处时观察仔细,见微知著,不仅知人知面,而且知人内心。这使他在与主子对策时遣词得当,容易被接受,而不容易被误会或生出抵触。

    曹cao手下,谋士众多,人才济济。贾诩既非曹cao之故旧同乡,又非与cao一道起兵之元老勋臣,为什么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却能泰然自处,成为长青树、不倒翁,而其他比贾诩条件优越得多的谋士结局反不及贾诩?

    这同贾诩处理同僚关系的修养有关。我们用“福祸比较法”来看这个问题便可明白。在对待自己才智问题上,贾诩具有“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大隐士风度。在他看来,人有才智譬如山中蕴藏富矿,等待开采即可。不需显山露水,即使被埋没也比被焚毁好。因此贾诩的满腹经纶从无心血来潮主动献出之举动,总是被动地等人来询方斟句道出。用谋前后,贾诩守口如瓶,若无其事,从不张扬。

    “雉然老弟何故如此大惊,我贾文和也不过只是吃着太师的饭,为他办事得了。这是太师让我给你送来的密信,你看过之后就知道了。”贾诩和李傕续完旧,便掏出董卓写给李傕的密信。

    李傕打开密信,只见上面写的是让他即可起兵返回洛阳城,准备随时迎战云集在酸枣的关东联军。离去倒是有些着急,自己这里还没有事情没用弄完,怎么可以走了呢。董卓他们远在洛阳,不知道自己这里发生的一切,李傕只好将萧延嗣他们也来到这里的事告诉了贾诩,就晒想听听他的意见。

    贾诩计谋多数是老辣见称,李傕想去夜袭萧延嗣大营的事他再来之前就考虑到了,作为智谋之士来讲了解自己的对手是第一要务,贾诩认为李傕偷袭萧延嗣的做法法丝毫没有可取之道。不仅是浪费兵力而言,还有很大几率被早有准备的萧延嗣倒打一耙。

    李傕原先还有这个想法,看过董卓的密信和贾诩的警告后,他才放弃这个想法,毕竟自己的大老板董卓此时情况很不妙。两个月前从西凉那边传来的消息称归顺董卓的羌族首领李元昊被凉州刺史韦康联合马腾打得大败亏输,直接逃回了荒凉的青藏高原;而另外一个狗腿子韩遂也是难逃厄运,被老兄弟背叛的马腾自然没有放过韩遂,在整顿收编了羌族个不厚,马腾率领马家军一路东进,大败韩遂于好水川城。失败的韩遂带着家眷和剩下的部队回了关中,投靠了皇甫嵩。

    经过********,马家军逐渐扭转了在西凉的被动局面,虽然各地任然有不服中央管辖的地方诸侯和少数民族部落,但是马腾确实实力大增,在这样的情况下,负责和马腾联络的尉迟恭再次出访西凉,从马腾那里购置了数万匹战马补充刘辩的骑兵军团,组建了重骑兵,枪骑兵和轻骑兵各一只。

    西北马甲的崛起让董卓可是头疼,他也是凉州军阀的开上山鼻祖之一,对于生产精兵的西凉一带很是了解。原先养的两个狗腿子一个逃亡西域,一个穿回了长安,西凉现在可以算是脱了衣服的少女一般,任人亵渎宰割。马腾一家如今已是刘辩的忠实粉丝,有刘辩向他们输送地方政务官员和粮食,而他们直接为刘辩驯养战马和招募骑兵。两方合作亲密无间,对于董卓来讲无异于在他的后背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