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大丈夫在线阅读 - 第478章 一见如故

第478章 一见如故

    徐东升摇头苦笑道:“在下是家师在家丁忧之时,偶尔来到县,看了在下的章之后,才收了在下做生,在下哪里有缘得见兴国公

    不过在下倒是听家师说起过兴国公,他说兴国公的相貌虽无出奇之处,但是却能令人一眼难忘,尤其兴国公那双眼睛,仿佛能看穿人心一般。

    另外兴国公的年纪不大,比家师还小了两岁,今年只有三十六岁。”

    郑森轻轻点了点头。

    想了想,郑森接问道:“徐兄这次出来游,可是环中公的意思”

    徐东升点点头:“家师说,兴国公执政跟前人不同,以后不会再录用只会写八股的迁腐之人。家师说,以后要想中举,必得有真才实才行,因此他让我不要在堂里读死书,让我出来游历一下涨涨见识。

    说来惭愧,在下家境贫困,这次出来游历,都是家师资助的。”

    郑森点点头笑道:“由此可见,环中公对徐兄的器重。”

    徐东升摇摇头:“家师对在下再看重也及不上牧斋先生钱谦益的号对郑兄的器重,听闻牧斋先生为郑兄取字大木,寓意郑兄乃大明栋梁之才,可见牧斋先生如何看重郑兄!”

    郑森摆摆手:“郑某愚昧,当不起先生如此盛赞。对了,徐兄这次出来游,可曾到过南京不知见没见过先生?”

    “倒是去过南京,不过在下到南京之时,牧斋先生己然不在南京,听说兴国公请他进京编撰崇祯字典,牧斋先生不曾答应,回归故里了。”徐东升摇头说道。

    “哦。”郑森轻轻点了点头。

    看了看郑森,徐东升忽道:“郑兄是牧斋先生的生,难道不知牧斋先生的近况么”

    郑森摇摇头:“先前倒是给先生写过信,先生也有书信回复,不过近几个月却是断了书信往来。”

    徐东升点了点头,徐东升知道郑森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郑森以前从没听说过徐东升的名字,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是袁枢的生,当然要询问清楚,免得受骗。

    虽说郑森有钱,被人骗点小钱不在乎,但是不能丢这个脸面。

    不过郑森终究年纪还小,在向徐东升套话的时候,却不知徐东升也在套他的话。

    徐东升既知郑森跟钱谦益数月没有书信往来,便知郑森没那么容易跟钱谦益求证,那他接下来应对的时候就从容了许多。

    轻轻啜了口茶,郑森忽道:“徐兄今年贵庚,”

    徐东升笑了笑道:“明年便可加冠了古人二十岁加冠,即带帽子,意指成年。”

    郑森笑了笑:“长我三岁。”

    随即又问道:“徐兄的字是什么”

    “在下字东升。”笑了笑徐东升接道:“其实我原来的名字叫徐东升,不过袁先生说我这个名字取得不大妥当,便给我改名叫徐晸音整,日出的意思,字东升。”

    “日出方能东升,这个名字改的好。”郑森笑道。

    “呵呵,森林一大木,正是栋梁之才。”徐东升笑道。

    “哈哈哈!”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大笑起来。

    笑了一会儿,郑森伸手示意了下道:“东升兄,请喝茶。”

    徐东升闻言笑道:“大木兄,请。”

    注:在古代,称呼别人的名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一般都称呼字,但是老百姓大多是没有字的,有字的基本上都是读书人或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不过字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叫的,读书人之间只有关系非常亲近才会称对方的字,而且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会在后面加上兄字,以示尊敬。关系不到位,一般都是在姓氏后面加兄字来称呼。

    如果没有字,那么在姓氏后面加兄,则是尊称。

    另外,古人一般是在冠礼时取字,不过也有一些人在没有加冠的时候就有字了,这些人的字一般都是老师提前给取的,防止冠礼之时,老师不在场。

    郑森称呼徐东升的字,便是向徐东升表示亲近之意,徐东升回称郑森的字,便是认可郑森的亲近。喝了口茶,郑森笑道:“东升兄这次出来游历,走了许多地方吧有没有有趣的见闻,说与愚弟听听徐东升笑道:“其实,这次先生让我出门游历,是让我了解兴国公在各地推行的政令的利弊,为来年科考做准备,因为我并未到处游山玩水。”

    “哦”郑森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把身体往前凑了凑道:“那东升兄觉得兴国公的政令有何利弊,说来听听。”

    徐东升笑了笑:“这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

    郑森笑道:“我与东升兄一见如故,望请东升兄在我这里盘桓些许时日,你我正好切磋一下诗,再畅谈一番时政,岂不快哉”

    徐东升苦笑道:“我现在身无分,大木兄若是不接济我,恐怕我想走也走不了。”

    “呵呵,东升兄莫要多虑,盘缠些许小事,愚弟自当为兄解决,不过东升兄切莫着急,暂且在我这里住上一段时日。”郑森笑道。

    徐东升笑道:“我不答应好像也不行啊!”

    “哈哈哈!”二人同时大笑起来。

    京城内阁衙门议事厅。

    李景居中而坐,沈正和高奇分坐在李景左右,沈正的右前方依次坐着周衡臣,杨柳风,方程等一众官。高奇的左前方依次坐着马五,陈国柱,孙猛,孙传庭等一众武将。

    高奇和陈国柱及其部将是在半个月前接到李景的命令进京。

    调高奇回京,实是这段时间李景事务太多,李景自感这么多事务靠他一人处理已经是力不从心。

    现在陕西和河南的局面基本已经稳定,高奇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山西坐镇,因此,李景才让高奇火速进京,帮助自己处理军务。

    同样,辽东局势在皇太极答应归顺以后,局势也很快稳定下来,现在除朝鲜方面的多尔衷部不肯投降,辽东的女真人大多己经放下武器。这时,陈国柱留在辽东己没有必要,而李景接下来要对军队做一个很大调动,自然要把陈国柱调回京师。

    高奇和陈国柱回京之后,李景便把自己酝酿很久的想法跟两人说了一遍,陈国柱自是绝对服从李景的安排,没有任何意见,而高奇在经过一番认真考虑以后,在军队人事安排上提了一点意见,把自己的嫡系人选裁撤掉两人。

    跟高奇认识了这么多年,李景对高奇的心思自是十分了解。

    高奇这个人有能力却没有野心,或者说是不敢有野心。因为李景的年纪比高奇小三岁,高奇肯定不会是李景的接班人选,高奇要想接班,只能拉拢军中的将领,然后使用武力强行接班。

    但高奇深知李景手段之厉害,也知道李景在军中的威信,只要李景不死,军中无人敢轻举妄动。

    可等到李景老了,高奇估计也没几天活头儿了,接不接班已经失去了意义。

    而且高奇要是在军中拉帮结派,必然会触动李景的权力,李景当然不会允许高奇这么干,一旦李景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高奇这个二把手的位置都保不住。

    高奇虽没有读过书,却也知道历朝历代那些对帝王产生威胁的武将的下场,高奇可不愿重蹈覆辙。

    而要不想重蹈覆辙,就不能掌握太大的势力,因此高奇才竭力劝阻李景启用自己的嫡系部属。

    李景知道高奇不让自己的嫡系占据太多要紧的位置,是怕他疑虑,知道高奇这么做是为了明哲保身,对此他当然不能强求,最终同意了高奇的建议。

    当然,李景也知道这样做对高奇的部下是不公平的,只能日后再对他们进行补偿。

    好在对西南缅甸诸国用兵的主帅人选己经定下是高奇,张楚在数月前便率兵进驻云南k海,想来,高奇的嫡系们应该知道李景肯定会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得到高奇的支持,李景对各军将领的安排很快便确定下来。

    不过,李景这次召集诸将及内阁各部重臣却并非只为安排将领这么简单。毕竟这么大的调动总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的话,就成折腾了。

    李景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对付郑芝龙,同时借机把部队在全国重新进行部署,为以后对外作战做准备。

    把骆养性送来的情报交给在座诸人过目了一遍之后,李景笑了笑道:“安全部的人己经做好了准备,看来咱们这边也该抓紧时间行动了。伯雅兄,你那边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回大帅,水师己经准备齐备,只等大帅下令。”孙传庭抱拳说道。

    “孙大哥,你那边呢,”李景看向孙猛问道。

    孙猛笑了笑道:“就等大帅下令了。”

    李景点点头,转头看向沈正道:“岳父,大军水路并进,对后勤保障的能力是个考验,粮草辐重都准备好了吧”

    沈正点点头:“我己经通知陈大虎和刘二愣,从南直隶和江西调集粮草,保障大军的供应。

    至于武器弹药,由于京城的军工厂尚未完全竣工,暂时还不能生产重炮,便携炮的生产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这次出征,武器主要是靠平阳府的军工厂供应。

    赵双喜这次为大军提供了一百五十门重炮,三百门便携炮,步枪五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