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54章 义和团扶清灭洋 瑞郡王徇私误国

第54章 义和团扶清灭洋 瑞郡王徇私误国

    【史要】义和团运动,清庭镇压、放纵、利用;克林德事件,八国联军入侵……

    却说,京城中帝、后两党,围绕变法维新而殊死争斗之时;山东半岛上却刮起了一股所谓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之风。

    原来,自从巨野教案以后,清政府虽然以割地、赔款而将事件平息了下去,山东巡抚李秉衡等人因此被贬黜;然而,地方上的平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并没根本解决仍时有发生。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山东冠县梨园屯,教会势力勾结官府欲将当地的玉皇庙强行拆除改建为教堂;此事遭到了当地乡民的反对。阎书勤、高元祥等十八个村民联合起来欲护庙,但因势单力薄难以与教会抗衡;于是,阎书勤去与梨园屯相距仅八里之遥的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请当地稍有名气的梅花拳师赵三多前来助阵。

    赵三多即率领一批徒弟应邀而至,在梨园屯比武亮拳耀武扬威了三天;官府唯恐事情闹大不可收拾,赶紧从中调停,劝止教会放弃拆庙这才将事情平息。

    自此,赵三多的梅花拳声名大振;于是,赵三多将其梅花拳改称为义和拳,更是遍收徒弟壮大声势,阎书勤等人也拜在了他的门下。

    因义和拳不但习武练功,同时也信神祭坛,言“有神灵护佑习武者,则能刀枪不入,所向披靡”。民众信以为真,所以收徒更众;一时间,直、鲁交界之处可谓是村村设神坛,人人练花拳。

    义和拳势力虽然迅速漫延,但时任山东巡抚张汝梅觉得,义和拳无非是各地民众为保自身利益而临时聚合的一伙拳勇,也就没当会事。

    谁知,赵三多离开冠县后不久,教会再次买通官府将梨园屯的玉皇庙拆除建成了教堂。赵三多得知后十分恼怒,觉得自己被教会蒙骗和戏弄了;于是,在冠县蒋家庄集聚了数千人,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祭旗起义;然后,率众赶赴梨园屯,将教堂拆毁并杀死了两名教民。接着,又攻占了红桃园、小里固等地的教堂作为据点;从而,拉开了中国民众大规模反帝斗争的帷幕。

    山东巡抚张汝梅这才急了,赶紧派冠县知县曹倜前往弹压;赵三多的起义军迎战清军不敌,只好突围后化整为零以图再举。

    冠县的义和拳起义虽然被暂时平息了,但别的地方却又有许多义和拳冒起来了。

    山东泗水县人朱红灯,此时也在长清县一带同样以兴清灭洋为号召举起了义旗,势力很快扩展到了平县、茌平等地;而高唐人王立言、于清水、刘太清、徐福和等也想继举事,并彼此联络互相支持。

    义和拳此消彼长地仍在鲁、直各地继续活动与漫延,令各地官吏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为此,清庭将张汝梅以“放纵拳民,治理不力”罪革职,起用曾有善治盗匪而闻名的原曹州知府毓贤接任山东巡抚之职。

    毓贤虽是个酷吏,但对于列强侵犯华夏、洋人欺凌华人的行径也十分愤怒;因此,又是个极端排外之人。所以,在他觉得,义和拳打的是扶清灭洋旗号,烧的是教堂,杀的是教士,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于是,上任以后,却也奏请朝庭“可将义和拳招抚”,以为民心可用。

    清庭准奏后,毓贤就将四散的拳民招抚了纳入各地的团练,并授予了毓字旗;于是,曾被视若盗匪的义和拳摇身一变成了合法组织,且更名为了“义和团”。

    此后,被招抚后的义和团在毓贤的放手和怂恿下,更是无所顾忌地打击洋教了;那些平时与乡民矛盾较深的教会都成了他们的打击目标。

    很快的,冠县、威县等地又有百余间教堂及教民的房屋被焚毁;教会请求当地政府保护,毓贤却暗中下令置之不理。

    于是,各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施压,逼迫清政府罢免毓贤并镇压义和团。

    清皇朝无奈,不得不下《旨》“严禁私立会社”而取缔了义和团;并将毓贤撤职,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拳民不服,袁世凯即率新军前往镇压。

    袁世凯抵达山东后,即与直隶总督裕禄联手,对义和团进行了剿杀。

    义和团奋力反抗,许多拳民惨遭杀害;义和团首领朱红灯、王立言等人被俘,相继遇害。

    然而,赵三多、阎书勤等人却又率众突围;隐匿了一期后,赵三多等人又于一八九九年十月上旬在直隶枣强县卷子镇举起义旗;并更名为“神助义和团”,使这个民间组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赵三多再举义旗后,一面抵御清军的剿杀,一面劫富济贫开仓分粮;于是,无数贫困的饥民都加入其中,义和团迅速发展到了万余人。

    与此同时,赵三多仍不忘初衷继续打击洋教,又焚毁了几座教堂,杀死了一些教民。

    接着,义和团分兵出击。一路由阎书勤率领沿运河南下攻打武城,但却遭到了聊城东昌知府洪用舟、冠县知县程方德等数路清军的围攻;阎书勤率众殊死拼搏死伤无数,阎书勤也因被手下李三出卖而被捕遇害。南路虽然失利,但另一路北上的义和团却向直隶纵深挺进;一路上,所到之处的拳民纷纷响应,义和团所向披靡兵锋直指京城。

    直隶总督裕禄赶紧派遣练军副将杨福同率兵抵挡;谁知,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义和团在易州涞水的石亭设伏,把杨福同击毙了;义和团涞水大捷后,接着又攻取了涿州,并将兵锋指向京城。

    清廷为之震惊,又派遣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武毅军抵挡,这才将义和团拒于京城之外。

    且说,义和团的迅猛发展锋芒直接针对各国的教会,使列强大为恐慌了。

    而清庭派军围剿未见成效,义和团的兵锋却迫近了北京;于是,法国天主教北京西什库教堂的主教樊国梁建议“各国政府应派军队入京,以保护各国驻京公使馆及公民的安全”。

    于是,各国政府都趁机派出了数百人的所谓使馆卫队,而英国政府更是派遣英国海军中将、东亚舰队司令西摩尔率领二千军士进入北京城。

    列强的这一举动使清皇朝十分震惊,慈禧太后也担心列强或许存心不良,唯恐其行假途灭虢之计而威吓到大清皇朝的安全;于是,赶紧调兵遣将入京护卫以防不测。

    与此同时,天津义和团首领、静海县人曹福田,见列强大肆进京;于是,率领二千拳民也进入天津,欲与外夷抗衡。

    此时,义和团漫延于四野,列强却趁机派遣大批所谓的使馆卫队进京;大清朝的天下乱成了一团糟,慈禧太后一筹莫展了。

    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婿、瑞郡王载漪干脆谏言:“拳匪难靖,其势益盛;而曰扶清灭洋,应于吾朝无损,当可致用。不若借力于斯,令其攻洋,而扶大清社稷;如此,既去拳匪之害,又灭夷人锐气;一石两鸟,何乐不为?”

    载漪之所以如此谏言,自有他自己的盘算。

    原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欲将光绪皇帝废掉,而将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立为皇帝。为此,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慈禧太后将溥儁召入宫,先封其为了大阿哥;欲在一个月后即逼迫光绪皇帝禅位与溥儁,并打算改元“保庆”。

    然而,此举遭到了朝野与各国驻华公使的强列反对;结果,慈禧太后被迫放弃了废除光绪的打算,溥儁的即位也就成了泡影,只是挂了个“大阿哥”的名分而已。

    然而,载漪却不甘心,仍千方百计地欲使自己儿子的即位梦能成真;且对于列强的抵制与反对耿耿于怀,总想寻找机会泄愤。

    而今,载漪觉得机会来了,而且或许还能一箭双雕;因为,若是借助义和团之力打击列强,非但能为自己泄愤;而且,或许能迫使各国驻华公使改变态度,支持他的儿子溥儁即位;如此,岂不美哉。

    因此,载漪对老佛爷谏言,希望能如愿以偿。

    而此时,朝中那些守旧派对于西方各国曾支持维新派搞变法、宪政也记恨在心;所以,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大学士刚毅等人皆附和载漪,也欲借助义和团实施报复。

    而慈禧太后本人也对列强阻挠她“废绌光绪、另立新帝”而心中不乐耿耿于怀,也欲给予适当的打击以解心中郁闷。同时,慈禧太后也知晓义和团虽然势众,但无非是个极松散的民间团体;各地的义和团虽然设有自己的坛口,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所以,对清皇朝的统治并没有构成多大的威吓。而其共有的排外与反洋教的情绪,倒是可以驱用。

    只是,慈禧太后担心义和团是否有能力对付列强?

    因此,载漪的谏言令她犹豫不决而低声自语:“列强厉害,八旗雄师尚且难敌,区区拳匪安能抵乎?”

    载漪知其所虑,故意又言:“吾闻,拳匪尚武功、信神道;故有诸神相助,而刀枪不入。人言,拳匪临阵,喝神水、贴神符、祈神咒,则成金刚之躯;虽枪炮亦难损其躯,且能徒手接飞弹。如此神兵,史所未见;若能驭用,何忧夷人枪炮之厉害耶?”

    慈禧太后将信将疑,遂命直隶总督裕禄暗访以求证实。

    不久,裕禄回禀:“拳匪在津开坛,赤膊迎锋,利刃无能伤,果有神人相助。亲眼目睹,绝非妄言;拳民忠勇,神术可用。”

    慈禧太后这才信以为真,遂决定招抚并驱用义和团了。

    于是,六月六日,下《诏》命各地停止对义和团的镇压;同时,任命载漪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重新起用了力主排外而曾招抚过义和团的毓贤,任命其为山西巡抚。

    载漪上任后,则将甘肃提督董福祥统领的武卫后军调入北京驻守。

    因为,百日维新期间,董福祥所部曾在南海子猎苑时与英、美的军队发生过摩擦结下了怨仇;所以,载漪特意将其调来自有用意。

    慈禧太后放口后,山东巡抚袁世凯见风使舵,立即停止了对义和团的剿杀;义和团的势力得以复苏,并且很快向其他各省漫延了。

    许多原来隐匿于民间的诸如大刀会、白莲教等团体趁机一改脸面也打出了义和团的旗号,以图生存与发展。

    因有了老佛爷的撑腰,力主排外的新任山西巡抚毓贤则无所顾忌了,更是怂恿并唆使义和团,对山西境内的教堂、教士进行灭绝人性的肆意烧、杀;导致了多起诸如“太谷惨案”之类集体杀害教士的恐怖事件,实施屠杀的不仅有义和团,许多清军官兵也参与其中。

    而天主教山西北圻教区的主教艾士杰竟然是在山西巡抚衙门前被毓贤的部下所杀,同时遇害的还有副主教富格辣、神父雷体仁与德奥理、及其他教士、修女等共二十六人。

    一时间,山西境内腥风血雨了;短短的时期内,被杀的传教士竟达数百,无数中国教民及家属也被殃及而遇害。

    虽然,导致此类可悲事件的原因,其中有为了反抗列强的长期侵略而激起的仇外情绪所致;但是,如此的毫无人性的杀戮并殃及无辜,毕竟是难以原谅且也不容置辩的;而且,徒使素以礼义之邦著称的华夏民族因此而被中外舆论谴责蒙受本不该有的耻辱,也令充满正义感的炎黄子孙所不齿。

    与此同时,直隶总督裕禄则允许义和团在津、京设坛,并发放饷银给以资助;于是,大量拳民涌入京城,京城内的义和团顿时骤增至十万。

    虽然,进入京城的义和团没有如山西境内采取惨绝人寰的集体杀戮;但个别的烧、杀行为也时有所闻。

    清皇朝却视若不见放任不管,载漪等人又暗中怂恿与唆使义和团去干一些他们欲为而不能为之事,更促使了事态的不断恶化。

    而由于突然多出了十万之众的拳民,京城的街头随处可见义和团招摇过市;有的拳民则在街上设坛卖艺,表现所谓的功夫与神力,或炫耀哄市或换取些许银钱度日;因此常招致大批围观者,整个京城也就处于一片极度的动荡与混乱之中了。

    各国驻华公使见此情状,都唯恐不测而胆怯地缩在公使馆内不敢轻易外出。

    只有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却自恃有胆魄,不把义和团放在眼里;即使在如此的非常时期,仍一如既往不顾一切地出入使馆穿行于闹市之中。

    六月的某一天,克林德在回公使馆的途中,遇见拳民当街设坛,聚拢了一大批人围观者而阻住了他的归路。

    克林德虽是外交官但生性鲁莽傲慢,见有人堵住他的去路,竟然蛮横地命令随从开枪射击驱散人群,当场打死二十余人。

    此后,克林德又指使使馆卫队以“保护使馆”为由开展所谓的猎豹行动,多次主动出击猎杀手无寸铁的拳民。这一下更激起了拳民的仇恨,愤怒的拳民欲追杀克林德为死难者报仇,但因德国公使馆防卫森严而未能如愿。

    于是,仇恨之火四处延烧,拳民也遇教堂就烧、见教士就杀了;北京城内顿时烈焰不断,街头曝满了无辜者的尸体。拳民在焚烧位于大栅栏的老德记西药房时,殃及四邻;结果,将商贾云集的前门大街与大栅栏两地千余家商辅焚毁殆尽;火光冲天三日不息,原来繁华的闹市犹如炼狱了。

    然而,载漪等人见拳民的怒火被点燃了,心中却暗自高兴;非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平息,反而火上浇油地更希望把事情闹大,以胁迫各国驻华公使屈从于他的意志。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爵士见义和团越闹越厉害了,担心乱民若是冲击公使馆,唯恐仅有的一些使馆卫队难以抵挡;于是,赶紧致电英国东亚舰队司令西摩尔,请求派兵增援保护公使馆。

    西摩尔见情势危急不敢怠慢,立即与各国联系,决定采取联合行动;于是,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立即组建了一支二千人的联军即俗称的“八国联军”,交由西摩尔率领。

    八国联军组成后,西摩尔即密谋夺取大沽炮台,以控制津、沽通道。

    于是,八国联军向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定在十七日凌晨二时以前将大沽炮台交出,否则将用武力夺取。”

    罗荣光岂能屈从,严辞拒绝。

    十七日凌晨,八国联军的十艘战舰在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的指挥下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

    炮弹雨点般落在炮台上,罗荣光奋力还击勉强抵住。

    但到了下午,俄、英、德、日等国派兵在大沽登陆,并占领了塘沽车站;然后,从陆路进攻大沽炮台了。

    大沽炮台守军腹背受敌伤亡很重,激战一整天后终因援兵不至炮弹用尽;罗荣光被迫退入天津,大沽炮台随即失陷。

    罗荣光眼见大沽炮台在自己手中丢失,无颜面对津城父老;因此,退入天津后即服毒自杀了。

    大沽炮台丢失后,通往天津的大门被打开,天津处于八国联军的威吓之下了。

    直隶总督裕禄万分焦急,赶紧调兵遣将护卫天津;同时,将义和团首领曹福田请来敬若上宾,要其率拳民配合官兵护城。

    因为,扶清灭洋本来就是义和团的宗旨;所以,曹福田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天津城内的义和团约三万人,有了这支力量的配合,裕禄的心底踏实多了。

    于是,清军与义和团联手同仇敌忾严阵以待,一场天津保卫战即将打响。

    而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即直接从天津的西沽出发乘火车开赴北京。

    闻知各国已派援兵向北京进发,日本公使馆派遣书记生杉山彬出城迎接,但在永定门外遇到清军而被杀害。

    而直隶总督裕禄见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即命太原总兵聂士成率武卫前军进行阻截。

    而此时,北京城外的义和团却已将天津至北京的铁路毁坏了;因此,西摩尔所率八国联军乘坐的火车驶至廊坊就受阻。

    六月十八日,聂士成率武卫前军赶到廊坊,即与义和团一起在廊坊与八国联军对阵。

    因聂士成对义和团从无好感,始终将其视为暴民或蚁民;若不是朝庭下《诏》扶持,聂士成是绝不愿与义和团妥协的,更不用说联手了。

    因此,此次协力抗敌,聂士成故意让义和团打头阵,自己则指挥武卫前军在后压阵。

    义和团倒都是些直心肠不会转弯的人,且自以为喝过神水后已成了金刚之躯能刀枪不入可以无所畏惧了,也就不与计较一马当先。

    果然,拳民个个毫无惧色不要命地冲锋陷阵了。

    然而,虽然喝了神水但毕竟仍是血rou之躯的拳民,手中挥舞着大刀长矛、锄头铁钯直往八国联军的枪口扑去时,很快就一排排地倒在了八国联军的枪炮下,原以为已经具备了的神力不知都到哪儿去了?

    就这样,战场上的残酷现实,立即使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破灭。待等有的拳民省悟过来转身往后跑时,压阵的武卫前军却又向他们无情地射杀,不允他们后退。于是,近千名拳民就这样在八国联军与武卫前军的夹击下,稀里糊涂地去见阎王了。

    这支义和团被绞杀殆尽后,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才对八国联军发起攻击。

    因八国联军是仓猝成军,准备不足;抵不住也已装备有德国制机枪了的武卫前军的进攻,被迫退守武清的杨村;最后,又遭武卫前军追击,被迫一直溃退回到天津的西沽。廊坊这一仗,八国联军死伤了四百余人损失惨重。

    清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清庭予以褒奖。

    虽然,在廊坊战役中死了那么多拳民;但是,直隶总督裕禄为使自己对慈禧太后所述的“神术可用”之言不被戳穿,就将廊坊大捷说成是义和团的神功所致;而将武卫前军的功劳一笔勾销,这使武卫前军的统领聂士成心中甚是不乐。

    朝中的同僚当然知道,裕禄之所以要如此张冠李戴,无非是为了自圆其说免受责罚而已。

    然而,廊坊战役毕竟是打赢了,确实令朝野人心大振;也就没人想着去戳穿裕禄的谎言而扫了众人的兴。

    廊坊大捷后,清庭中排外的守旧派也就神气了,扬言“西夷不可畏”,更是竭力主张“把八国联军赶下海”、“将洋人驱逐出境”。

    且说,慈禧太后闻报“大沽炮台丢失,天津危急”后,心中的方寸又乱了;想不好这仗还要不要再打下去,孰战孰和又举棋不定了。

    而此时的京城中忽然散布了一种谣传,言“列强欲攻打津、京,目的是为逼迫西太后退隐,还政于光绪皇帝。”

    载漪等人将这一谣传更是添油加醋以后,故意向老佛爷禀告了;并与载勋、载澜等人欲去中南海瀛台杀了光绪皇帝,以绝后患。

    然而,载漪等人欲杀光绪的举动却被老佛爷制止;之所以如此,慈禧太后自有打算。虽然,慈禧太后已恨死了光绪;但是,局势扑朔迷离不知会如何收场?留着他,万不得已时或许能派上用场。

    慈禧太后这么想后,才让光绪皇帝度过了一劫。

    不过,慈禧太后闻此传言后信以为真;因为,列强支持光绪皇帝是人所皆知的,不容她不信。看来,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只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终不该再任由列强摆布,自己拱手让权真的去退隐了不成?且很快传来了廊坊大捷的牒报,朝野为此振奋,慈禧太后也胆壮了;于是,慈禧太后下了与列强开战的决心,并打算继续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

    载漪很能察言观色,已看透了慈禧太后的心思;于是,更是放胆而为了。

    六月十九日,载漪征得老佛爷认可后,即向各国驻华公使馆发出《照会》;以“保护使馆人员安全”为由,限令:“各国公使馆一切成员及眷属,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离京。”

    这最后通牒式的《照会》,无疑是在宣告“与各国决裂”。

    当晚,各国公使馆复函,以“途中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

    第二天,生性傲慢且鲁莽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更是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不顾别国驻华公使大臣的劝阻,带上自己的翻译柯士达,前往清政府的总理衙门欲进行交涉并抗议。

    谁知,克林德与其翻译坐轿行至崇文门大街西总布胡同口时,被正在那儿巡逻的清军神机营官兵拦阻。

    因为,克林德手上沾满了华人的鲜血,唯恐途中被截是有人来向他清算血债;因此,心虚而惶恐促使他又开枪射击欲先发制人。

    但是这次,克林德没能得逞;结果,自己却被清军神机营章京恩海一枪击毙在了其乘坐的轿子内。于是,史称克林德事件酿成了。

    克林德的死震惊中外,舆论一片哗然;是误杀?是阴谋?谁也说不清,遂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迷案。

    然而,一个德国公使毙命于驻在国的街头这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克林德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立即派遣一支二万人的远征军,由德国元帅瓦德西率领开赴中国欲行报复。而克林德事件也给各国政府侵犯中国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各国政府皆欲趁机对中国采取更大的行动了。

    太常寺卿袁昶猜测克林德事件是义和团所为,眼见事情闹大而招致八国联军来犯;忧心社稷不保,赶紧上《疏》,言:“杀公使,悖公法,局面将不堪收拾;拳术不可恃,兵衅不可开;当剿灭拳民,藉以阻止各国调兵来华。”

    袁昶忧心忡忡言辞凿凿,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户部尚书立山等人即予附议。

    而载漪却驳道:“克林德恃强凌弱,滥杀无辜,乃咎由自取;拳民仗义,神力足用,可扬国威。”

    载漪之言也有理有据,庆亲王奕劻、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大学士刚毅等人也即附议。

    于是,朝堂上两派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争得不可开交了。

    慈禧太后心中烦燥不悦拂袖而去,双方这才罢议各自打轿回府。

    第二天,慈禧太后重又召集群臣,不容再议而断然决定开战。于是,一八九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对外宣战。

    不过,清政府的《宣战书》上并没有明确针对哪一国,只是泛泛而言;因此,各国都被视作了宣战对象,大清朝也就遍树敌国了。

    清政府对外宣战,正中列强下怀;于是,各国政府也相继对清政府宣战。甚至于连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与清皇朝无多大纠葛的国家也都参与其中,皆欲能趁机分得一份羹。

    因此,原来由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西班牙等八国组成的侵华联军;此时,实际上已增至十一国;只是因为,初始的联军是由八国组成的,也就仍习惯地继续称其为“八国联军”。就这样,清皇朝与列强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