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新罗恩怨
“原来如此,没想到元帅不仅通晓天文地理,竟还懂得易经玄学,末将佩服,佩服!”高仙芝听闻之后,对李沧海佩服万分。 “本帅也是从家乡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者那里学来的,他说这便是诸葛孔明借东风的真正奥义,我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姑且一试,没想到却给我蒙对了。”李沧海感慨道。 “可大人怎能肯定,不会刮东风,而是会刮南风?”封常清不解的问道。 李沧海微微一笑,说道:“同样是那位贤者所说,这一天气候反常,风向同样也会反常。白天会先刮东风,再刮南风,到了夜间就会变成东南风。所以,我才会一直等待。加上狻猊军船舰的动力以齿轮为驱动,航行速度极快,只要借上半天南风,就可以一日千里。到时即便是南风停止,距离新罗也就不会很远,不出意外的话,明天日落之前,就可以准时到达新罗。” 众将士闻言,纷纷惊叹不已,李沧海竟能不动声色的将所有事情都盘算的一清二楚,在众人看来,他无异于就是孔明在世。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难怪元帅如此沉着冷静,原来心中早有谋划。元帅才智无双,末将佩服之至!”封常清由衷地赞道。 经此一事之后,封常清等人对李沧海不敢再有轻视之意,纷纷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借风之事,就算是他们知晓其中真相,在相同的处境之下,也不敢冒然去试。 毕竟,这方法太过冒险,一不留神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况。 敢于行此计划,除了有过人的头脑,更要有不畏死的冒险精神。 而眼前这个他们之前一直轻视的残疾书生,却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智勇双全。 “元帅,咱们只有四万人马,面对东瀛和百济的百万联军,不知您有何良策对敌?”高仙芝此时对李沧海敬佩不已,但想到即将要面对的二十万大军,不禁忧心忡忡起来。 李沧海命人将地图打开,随后在地图上仔细看了起来。 虽说这地图不像他前世所知的地图那般精良,但作为行军地图,对重要城池和山脉走向都做了明显的标注。 大唐时期,朝鲜半岛被瓜分成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 三国之中属高句丽国势最大,一味的妄图吞并新罗。 隋时,隋炀帝多次对高句丽用兵,但皆因将士不熟海战而屡次战败。 唐初,高句丽再次对新罗用兵,新罗转而向大唐求救。 尔时,唐高祖李渊本不予理睬,但经大臣进言,说新罗乃是大唐属国,乃商周时期萁子之后所建,与中原犹如太阳与列星,不可轻言放弃。 唐高祖李渊同意进言,遂派遣大臣前去和解两国,不想高句丽竟仗着强大的海军,不将大唐放在眼中,还将前去安抚两国的使臣给杀了。 李渊大怒,立即着重兵前往,发誓要灭掉高句丽,这一打,便打了数十年。 唐高祖甍逝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继承高祖遗志,大力培养海军,对高句丽连连用兵,甚至为了踏平高句丽而数次御驾亲征。 可惜,未等踏平高句丽,唐太宗就驾鹤西去,这踏平高句丽的责任又落在了唐高宗的身上。 而到了高宗时期,大唐海军不仅在人数还是战力上都有了大大的提高。 唐高宗子承父志,派遣名将率领九大潜龙军前去攻打高句丽。 这一次,高句丽终于见识到了大唐海军的实力,大唐仅用四百余艘船舰大破高句丽千余艘船舰,杀敌过万,俘虏更是不计其数。 至此,高句丽亡国,大唐在朝鲜半岛设五大都护府,并由新罗辅佐管理。 这时,可以说新罗的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了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二。 而百济国,则因在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之中保持中立,得以偏安一隅。 但百济并不像表面上那般老实,而是同样的富有野心,只是百济国势微弱,所以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 果然,最终被百济等到了时机。 东瀛妄图借道朝鲜半岛进攻中原,却被新罗拒绝,而百济则趁机向东瀛示好,并与之展开合作。 百济不像东瀛有想要吞并大唐之野心,只要朝鲜半岛足矣。 双方各取所需,自然就变成了一丘之貉,而阻碍在他们面前的,则正是大唐属国新罗。 据说此次东瀛和百济联手甚是突然,新罗尚未得到消息,就被联军以迅雷之势,连续攻下九座城池。 毫无准备的新罗,顿时被打的措手不及,而东瀛和百济联军则势如破竹直往新罗都城杀去。 “如今,东瀛和百济势如破竹,兵分两路共同围攻新罗都城,从人数上我们就有着很大的差距,硬拼怕是不行。”李沧海盯着地图,仔细想了想,问道:“从百济到新罗,大约有多久的行程?” “百济与新罗接壤,但若说起都城,双方之间约有三百余里,行程倒不怎么好说,末将来之前,曾找去过新罗与百济的商人询问过,若是放在平时,陆路只需三天时间,而水路则更快。但如今双方战火重燃,这行程怕是还要推迟数天。”高仙芝沉声道。 “百济国共有多少兵力?”李沧海想了想问道。 “百济是个小国,高句丽被灭之后,高宗皇帝曾对百济下过禁兵令,不许百济兵力超过五万。但这些年,百济却在暗中发展势力,如今算来百济的总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吧!”高仙芝说道? “十万?”李沧海眯了眯眼睛,沉吟道:“百济为了攻打新罗,出兵八万协助东瀛,也就是说,如今百济国内只有两万左右的人马了?” “确实如此。”高仙芝回道。 李沧海闭上眼睛,仔细思索了片刻,随即睁眼问道:”现在到了什么地界了?” 高仙芝看了看地图,又转身命人向熟悉海路的老兵询问了一番,说道:“回元帅,如今已过了琅琊,若是南风不减的话,子时之前就能够到达新罗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