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阵容
九月初,赵莉颖进入京城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专部影视表演班学习。 戏曲学院规定戏曲专业免学费,声乐、舞蹈和表演专业每年学费是一万元,住宿费每年七百五十元,伙食费自理。 如今戏曲没落了,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唱戏,觉得没有前途。 而且,学唱戏辛苦,从小练功,吊嗓子,独生子女家庭疼孩子还来不及呢,不舍得让孩子受罪。 免费教学属于无奈之举,等学生毕业,真正坚持唱戏的没有几个。 好梦公司的演员刘焙就是这所学校京剧专业毕业,八五年毕业后分配到京城京剧院做京剧演员,第二年她就辞职演影视剧了。 赵莉颖的学费和住宿费由好梦公司负责,每月五百块的生活补助。 如果只在学校食堂吃饭的话,五百块足够了,还能剩下不少零花钱。 在学习表演期间需要的费用,比如服装和演出开销,好梦公司同样报销。 再加上她会时不时的拍儿童剧,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保障她在京城的生活。 林子轩控制着赵莉颖的财务,不让她手里有太多的钱,担心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也不会过于苛刻。 艺术院校里大部分的学生家境不错,难免互相攀比。 他希望赵莉颖把重心放在学习上,上完中专考大学,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中专院校在管理上相当宽松,本身就是职业学校,以让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允许学生在上学期间外出拍戏。 赵莉颖将在中出演幼年许仙的角色,只有一场戏,就是在前世救下一条小白蛇的戏份。 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大制作。 好梦公司举行了的开机布会,赵莉颖第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 不过各家媒体都没有注意她,记者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主演。 经过两个月的试镜,媒体和大众的各种猜测,终于要露出真面目了。 在布会现场的大型海报上有演员的定妆照,包括白素贞、许仙和法海。 白素贞一身白衣,身后是翠绿的竹林,许仙是书生打扮,站在西湖的断桥上,法海手持金刚降魔杵,身旁是各种妖怪,做围攻状。 这幅海报经过电脑合成,带有魔幻色彩。 让记者惊讶的是海报上的演员都很年轻,知名度不高。 尤其是女主角刘滔,以前没听说过,应该是新人无疑。 扮演许仙的黄晓明有点印象,演过几部剧,但名气一般。 倒是扮演法海的张涵宇是三人中名气最大的,演过一些出彩的配角。 再看其他的配角演员,扮演小青的海青和黄勃同样没怎么听说过。 傅标扮演管家的角色,这个记者知道,是冯晓刚的御用配角。 看过之后,给记者的感觉这部戏就是新人集中营,完全没有大制作的样子。 的确如此,好梦公司签约的新人演员基本上都会在这部剧里露面。 海青还没从电影学院毕业,被黄晓明介绍过来,她的性格活泼,挺适合小青这个角色,就这么定了下来。 林子轩参加了这次的新闻布会,这可是好梦公司的年度大戏,值得重视。 他坐在中间,旁边是导演和剧中的各位主演,赵莉颖和刘滔坐在一起。 记者们对演员不熟悉,原本准备好的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问,只好把矛头指向了林子轩和导演。 “林总,这部戏启用年轻演员担当主演是想回避和的比较么?”记者提问道。 “不是回避,而是给年轻演员机会。”林子轩回应道,“他们现在或许年轻,但五年或十年后就会成为国内一流的演员。” “会不会太冒险了?林总想过观众的反应么?”记者追问道。 “既然选择了他们,我就对他们有信心,我相信他们会为观众奉献一部精彩的剧集。”林子轩自信道,“当年葛尤老师出演也是新人,对我来说,用新人谈不上冒险。” 林子轩这话说的相当有底气,他制作过多部经典的电视剧,捧红了一批新人。
在国内的电视剧行业,他绝对有资格说这句话。 “既然提到了葛尤老师,他会在剧中客串一个角色。”林子轩如此说道。 这时候,工作人员挂上了一幅海报,上面是客串演员的名单。 台下的记者被上面的名单给震惊了。 从上面看,是葛尤、冯晓刚、姜闻、张国粒和王志闻,下面还有俞菲鸿、徐晶蕾、徐繁、闫昵和刘焙,张嘉绎和刘霖只能排在第三排。 十几位国内一线明星客串,这才是大手笔。 其中像葛尤和姜闻都不演电视剧了,俞菲鸿和徐晶蕾已经是国际影星。 这么豪华的阵容只有当年的和里才会出现。 不光是一部年度大戏,还是为李虹退休准备的一份大礼。 葛尤、冯晓刚和张国粒等人都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出来的,李虹是他们的老领导,客串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其他演员大多是好梦公司的签约演员或者圈子里的好朋友。 林子轩这么做一个是为电视剧造势,另一个是觉得好玩,这么多演员趁着这个机会聚在一部戏里不容易。 不需要太复杂的角色,只要露个面就成。 葛尤是药材铺的老板,俞菲鸿扮演观音菩萨,姜闻是个朝廷的将军,冯晓刚是算命先生,张国粒是个和尚,还有几个女妖精。 只要剧组协调好,不费什么功夫,每人抽出一两天就能拍完。 “这些成名的演员甘愿在剧中当绿叶,就是为了帮助年轻演员的成长。”林子轩继续说道,“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只有如此,才能给年轻演员展的空间,不至于让演艺圈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我希望观众能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年轻演员,给他们一个机会。” 有了这帮大腕的客串,想不火都难。 什么是经典?经典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十年后,这部同样会被观众认为是经典。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