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那个年代的我们何去何从之梦幻在线阅读 - 【00001】:伟大

【00001】:伟大

    七月初,一个炎热的夏天。

    又是一个丰收年,马路两边的稻田里,黄金金的稻谷快要成熟了。

    刘老太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刘根秀,住在上坑村东沟弯,出门前和丈夫已经商量过了,要去两年前嫁到10公里外,名为石榴村的小村庄。

    王医生,一位普通的乡间医生,从二十岁起一直到七十多岁退休,行医50多年,乡间医生挣不了几个钱,到了晚年生活贫困,连医生职照都没拿到。

    王医生对妻子道:“天气很炎热,早点赶路。”

    王医生把那半口袋红薯放到妻子的肩膀上,然后目送着妻子向村口方向走去。

    刘老太放心的出了门,背着那半编织袋红薯向村口方向走去。

    “诶!一大早,太阳就这么大,吓点雨就好了!”刘老太擦去额头上的汗说道。

    此时正值七月,天气炎热暑期到来时,土地上都冒着绵绵的热气,黄泥马路早己晒的干裂,一阵阵灰尘扬风而起,散落在路边的田间地头。

    刘老太才走了两三里路就已经满头大汗,身上那件退色的衣服己经湿透,汗水从额头一滴滴滚落到她那双纯朴的眼睛里。

    带有盐分的汗水浸入她的眼睛,使得有些刺痛和模糊不清起来。

    她右手己经抓住着左肩膀上那半口袋红薯,只能用左手的袖头去擦额头上的汗水。

    “喔呼!”

    “喔呼!”这是刘老太呼唤风来的口号,也是当地农民常用的一种,招唤风来的口语。

    刘老太又走了一段路,抬头望了一眼东边越升越高的太阳,低头继续往前走。

    “渴死了,去那里喝点水”

    过了上拱桥,前面不远处有一口泉眼,一口小水池,里边有清凉的泉水,又清凉,又甜美!

    她已经口干舌噪,当她行到下坑村地界,窜过路边的半亩田,来到了山脚下的那口泉池边,一股清凉的风,从山谷里吹到山口,凉气爽朗,轻风拂面。

    她微微一笑,“这一阵风,来的正是时候,凉快!”

    刘老太痛快的喝了几碗甘甜的清泉水,心里觉得好受多了,全身立即凉爽起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嗯,好多了!”

    刘老太坐在泉池边一块青石上,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赶路。

    这口泉池,是在下坑村的地界,在马路边左侧的田地之上,山坡脚下。顺着旁边的小路,往里走便是下坑村深长的山谷。这山谷弯弯曲曲,又深又长,一直延升着好几座山脉,那头通行隔壁的吉乐县山脉,足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程,走路起码要一天时间。

    听说在很久之前这口泉池就已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何时,哪位祖先挖的。虽然只是一口脸盘大小,深不足30厘米的泉池。

    泉池四周,是用几块青石块磊成,石块上面已经长满绿色的苔藓。但那清凉甘甜的泉水仍没有变样,犹如一坛珍藏了许久的陈酒,留给后人和口渴的路人,带来了无数的甘露和愉悦,这不是一时半会,一句两句说的完。

    刘老太又走了大约十里路,来到一座拱桥边。这拱桥,名为下拱桥,在下坑村口,年龄和上拱桥一样为兄弟桥。

    桥下是一条宽不足3米的江,顺流而下,直通往县城区。源头是来自上坑村,西沟弯,南沟弯和北沟弯山谷,山脉间流出来大量山泉。

    江底平均深不到1米,浅的地方在旱季不足20厘米,桥是用青石打底,青砖和石灰做桥身和桥面。

    至于为什么建成拱形,也许是为了让它所承载的压力能拖推到两头的桥基,让中间部位较薄弱地方分散到两头的桥蹲去。

    那年代,农村还用不到钢筋和水泥,拱型桥也能更好的保证桥身,在长期供给人们渡江,保障了它的坚固和稳定性,让桥身更安全。

    人类是一个奇迹,是人类发明了它,使得我们开始走上文明。

    从出生那天起,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生与死,其中包括,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而生存就成了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上坑村和下坑村原先的桥身,只是一座简单的木板桥,那时上坑村和下坑村,只住了不到二十来户人家,

    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上坑村和下坑村已经拥有300多户人家,并成为一个村社。并在上坑村村口,东沟弯田园之间,建了第一所小学堂,名为上坑小学。

    上坑小学堂,一共有六间教室,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四合院模形,只是没有宿舍。

    一个长方形院子,两边是对开的瓦房教室,中间有个cao场。

    四周栽着高大的三角叶杨树,广场正上方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下面是围墙角上有一口水井,和一间教师厨房。

    后来国家政策下来了,城村开始修路搭桥,把原来只有不足1米的山脚路,扩张了3米,木板桥修成拱形石桥。这就是上坑村,下坑村口,石拱桥的由来。

    刘老太已经走了5公里的路,已经走累了,于是到桥下去洗了把脸,然后坐在桥头的树荫下休息,已免流汗过多,脱水过快而中暑。

    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骑着一辆展新的自行车,背后载着一位笑弯了眉眼的姑娘,刚从村外回来。

    “刘婶,您去哪里?”

    “石榴村,”她回道。

    “现在的时代真好,造出这种脚踏自行车,比人走的快多了,还可以用来载东西,坐上那么一两个人了!”

    刘老太坐在下拱桥桥头边,稍微休息了一下,而后就继续赶路,还有五公里路才到石榴村。

    她身上,穿着一双半新旧的老式花布布鞋,少年时,在母亲的监督下,还“裹过脚”,所以脚掌不是很大。”

    刘老太又走了一段路,对面一辆农用拖拉机从驶来,车上载着着几名年轻妇女,和青年。他们笑容满面,刚从县城回来。

    “刘婶,去哪?”

    “去,村外!”刘老太和他们打了招呼,继续向前走。

    拖拉机的车轮,带起了一大片灰尘,飞舞的沙尘把她遮盖在其中,等到灰尘散开去,全身上下已沾满了沙尘。

    她吐了两口吐沬,然后取下头上的毛巾,用它拍去身上的灰尘,继续赶路。

    “配配!”

    大约走了两三个时辰的路,才在中午之前,赶到了石榴村,村口。

    刘老太的三女儿,王三妹家就住在马路对面10多米远的一间两层高的瓦房里。

    刘老太还没走近,“三妹,三妹……”

    坐在院子里,树荫下的王三妹,听到母亲的声音,从屋内奔跑出来。

    “妈,你来了!”王三妹走过去,拉着母亲的手,往家里走。

    王三妹忍不住,眼泪花冒了出来。

    “妈,这么大热天,你怎么走路来。”

    “天天,出太阳,没车,只能走路,你堂弟的拖拉机,刚刚从县里回来,半路碰到了,不走路咋办!”

    “孩子还好吧?”刘老太问。

    王三妹摇摇头道:“体质比较薄,抓了几副药吃,近几天好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