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4)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4)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4)

    不传知识的知识,最后只有道德家一人有德,听众都只有仁而没有德了。明了?一个牧羊人,赶着一个大羊群,在茫茫大草原漫游,牧羊人和狼都高兴,虽然不来往,实际是友邻。这个牧羊人硬将草羊合一充当天人合一。人们应该理解羊倌好当啊。

    唯道德家就是牧羊人,他做的事可称为牧羊。石的牧羊论如果你不能意会的笑,说明你很年轻,并不知在好多年前好多年出现过的羊性论和奴性论。它是本性决定论。仔细想想,它其实很残酷无情。

    1840之后,中华民族一直在反思。我的反思:在思想界,在理论里,在儒学唯我独尊进行时,在文化思维中,孔子对知识的知识的重视和提出的原理被有意无意的忘却掉。于是出现愚忠,愚信,愚孝,仁义道德说教堕落为愚弄民众的工具。

    一切皆可以开化人,一切皆可以愚弄人,所以,你的那个孝同样可以愚弄人!愚弄定义:使人丧失自我认识能力!

    责任意识是现代道德的中心内容。现代道德理论早已向精深处发展,比如职业道德,早不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的泛泛而谈了。

    尊重人性是道德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崇尚道德教化的人指出科技有利有弊,对的,因任何事物有利有弊。但他忘记,按此理论,道德教化也应该是有利有弊的,那为什么只讲好处不讲坏处呢?为什么只提人家的坏处不提人家的好处呢?任何事物有利有弊,跑偏必将侧翻,这就是中庸属于至德的机密。

    科技的所谓弊端,在其自身,要依靠科技发展来避免,绝不能搞无才便是德那一套了。孝是文化的根论已经愚弄民众好几百年了,现在又拿出来愚弄年轻人了。

    崇德是中国主流文化的根,认识能力是崇德的根,认识论的方法论是崇德的技术!有了仁心有了知识,难道还不知孝顺?不但有孝心,关键有能力孝顺!人能弘道是指人有其潜能,要果真能,不但要有其心还要有其实力技能。比如弘孝道,不但要有孝心,还得有能力践行孝行!

    大家都知道,知识分子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可孔子提出的是弘道啊!孔子说志于道,传道哪里是志于道呢,至多只不过是志于传道罢了。而将孔子的弘道降低为传道也就算了,可为何愚忠愚信呢?愚忠愚信也就算了,为何还巧言令色,标榜自己呢?

    说教者自己愚忠愚信,也是示范作用。弘道,必须逻辑演绎,或创新而创造。即正位立新和新道立新。用这个大师,那个名人的话来说经典教导人,那么不但会造成原著原旨的走样,还可能造成名人名言的走样。

    说自己的话,这也是论语,孔子的思想交流的一个原则!因为你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是你自己在说话,还是名人在说话?思想交流的忌讳,自己无言!做代言人,在本质上无思想交流。比如教师上课讲理论,一般都是介绍而并不演绎,也不说自己观点。

    所以都是在说别人的思想,即并无自己的思想。通常,教师属于代言人。当然教师有自己的思想,但没说出来。所以既然是传道,还有思想吗?只一老思想,没新思想。用几千年,才败落,证明老思想厉害,但不能证明仍然厉害。

    离开原著的讲解一定是挂羊头卖狗rou。只有翻译、诠释、逻辑演绎这些严格根据原旨来的才是表里一致的。尽管可能翻译错误,但性质不属于挂羊头卖狗rou。

    宋明理学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学术理论的新道立新的弘道。思想者的视角从道德开始转向道理,即事理、物理,可简称为物理。理性分析走向前台。格物致知就是科学试验与实验而并非别的什么神秘之物。

    格物就是相当于现在我们在实验室给化学物质创造特定条件!记忆已经不清楚,好象是王阳明吧,用一段竹子作为“一”而进行分割实验,然后得出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著名哲学论断!格物致知在当时时代属于意识革命,就是试验精神,在后来在西方好象是伽利略出来一句名言——一切推理,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与“格物致知”意思相同。而不讲事实不讲数据的定性的唯道德论是可以跟着感觉走而乱说的。

    你能说出道德理念与道理理念的本质区别吗?最大的区别前者有人而后者没有,特别是物理的理念里,人也被当作一种物看待的。我讲的这些如果你不能接受,那是你受唯道德论的影响太深了。也说明要改变。区别还有道德意识全体,那么道理意识经络。

    道理即意识“道里”,按道理处理事物就是把道里的事物处理好就行了。打个比方,你开车来到一桥上,远见一女子坐桥栏杆上而身体已经前倾,危险是很明显的了,但是要跳水自尽,按道德,你应该停车救人,按安全驾驶道理,则可救可不救。

    顺便说的是,基于神学而又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社会哲学的特点是“无人”,是属于物本主义的;相反基于儒学的论语的道德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特点是“有人”,是人本主义的。

    请大家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能让西方的物本主义的社会学思想来统治我们东方的人本主义的儒家思想吗?反过来怎么样?以我看都是行不通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不被人们所重视而已。

    “人物”一词就是回答,人物的理念里,人既是人也是物,这符合客观事实。但人在前而物在后,这也符合客观事实。因为人有精神,才成为人的,精神是人特有的,自然应该将人放在物的前面。

    所以在任何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真实情况是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的中庸。从有无人的角度出发,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对立统一而得属于善的社会真实意识形态。但仍然会存在差别,那就是“人物”与“物人”的差别了。人物的理念要优越一些或很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而中国人,不懂得中庸不懂得对立统一,不大可能。让物本主义绝对发展,绝对理性、冷漠、物化人;让人本主义绝对发展,绝对感性、热情、道德空谈。

    属于格物致知的格竹致知标准是一实验。实验对象—竹子。实验器材——一把菜刀和案板。实验观察者——哲学家。

    实验现象——(1)每次成功的最简单cao作都可使竹子一分为二。(2)随着实验的继续,每一余竹逐渐缩小体积。再在思想里拿其它物体进行实验,称为思想实验。当然也可以拿所有实物进行实验,但那样就显得愚蠢了。实物实验结合思想实验,得到充分的真实的实验数据就可以进行推理而得出哲学结论了。

    王学者的格竹致知自然科学实验及其思想实验的科学结论和哲学理论:(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2)物质可以被无限分割——物质由颗粒组成,按原始起点由无限小之微粒构成,恰好验证道德经的“无”论“,最小”微粒“在道德经中被称为”希”。

    在道德经无限接近水平面之“起伏”或说“凸凹”被称为“夷”。相对而言,现代化学的原子要与希相比属于宏观概念了。希属于物质起始的‘无’。祖先将最原始的做好了,后人坚持传道而不弘道不向精深发展而停止发展而永在起始位置而自豪,以祖宗为荣。没原子分子概念则无现代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