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1)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1)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1)

    5—34正青智者问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步石答: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吗?坚决不!是顽固守旧的人吗?也不是。

    每当我们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的同时,就要摆出自己的证据,那种为了反对出气就捕风捉影,尽搞一些莫须有的东西,甚至随意罗列罪名,岂止是不道德,简直就是罪恶!

    纵观历史上复辟或顽固守旧的人物,虽然形形色色,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巨大的既得利益者,旧道一破,他的或他们的既得利益很可能飞灰烟灭。另一种就是认知能力差,认识水平低。孔子在当时社会上并没有多大的值得他拼命维护的既得利益,这一点是无异议的。那么孔子的认知能力如何呢?认识水平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呢?你这里组织了四章,第一章可以说明孔子有严谨的学者素质,实事求是,对历史进行考证,讲究文献等证明材料,讲证实学。第三、四章能说明孔子的认识水平的境界。

    (1)孔子在世时,有文献资料的也就三朝,他都研究了,他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象出礼,而在祭祀这个那时神圣无比的礼仪活动,他却是“见义”。即他认知事物永远的高一级——事物中见礼——礼中见义。按照这样的逻辑,义中见仁,仁中见德,德中见道,道不就最终被人见到了吗?所有人都象他这样认知,不都可以见道了吗?那么道不就昌行天下了吗?

    (2)他得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损益!礼是社会制度的总称,社会制度的“损益”可以达到何等的程度?拿夏人来说吧,可以达到夏的后人不知夏的制度的程度。

    变化的概念孔子一定是有的,而在第三章中,孔子等于是明确讲了,周朝会被取代。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无非是淘汰一部分、继承一部分、创新一部分,新旧搭配,可以崭新,不可能全新!那么就有一种人,一种被人们认为是痴人的人,就坐在那里想开了,应该淘汰什么呢?你那个淘汰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该继承什么呢?你那个继承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想的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但对错是另外一回事,应该有人想,应该允许有人想。想这个有时是危险的,遭人讨厌,甚至小命不保的。好在人总是要死的。

    所以,那种“好古”=“复古”的判断实在是不负责任的,是不道德的栽赃。比如我就很好古,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更加热爱现代社会,坚决拥护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古代有太多的不公平和丑陋,要改改再改!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认识水平是有级别标准的:事物——礼——义——仁——德——道。道还有一、二、三重。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登高一步而追求上一级的认知的认识方法称之为跨级认知法。往上是所谓的积极的,往下就是所谓消极的,那么积极的认知就是追求上知。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追求中华文化的根,通俗地讲就是思考“中国人是怎样认识事物的?”我们知道,事物其实只有一个事物,而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是同一个方法,但只要选择了不的角度去观察那同一个事物,如同瞎子摸象会得到关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于是乎,便有了描述事物和追求上知的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为社会生活与交往提供伦理,如果能够保留下来而得以传承,就成为文化之本、共同成为文化之本。所以,说孔孟之道是传统文化之本,是错误的认知。而说是根更加错误。那么文化的根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论、认识论的方法论。在我们叫东方智慧!东方万事都从它出来,不是根是什么呢?认识论、认识论的方法论是智慧的“机器”,而植物的根不就是植物的“机器”吗?

    道德伦理中就内涵认识论、方法论,所以道德伦理不可以随便模仿外来,否则会腐蚀根,文化思维就乱掉了。国家和政府应该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对于能够越级认知的人,你在评价他的言行的时候也应该公平地登高一步而采上一级的认知,对待孔子的言行就应该如此。书本是有认知的级别的,论语的认知级别在“事物”到“仁”,因而它的读者群体很是宽广,容易得到普及。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认知级别在“事物”到“礼”之间,符合当时平均认识水平。人类之所以不断地进步,是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主动追求上知而越级认知,而另一部分人会被“无味”、“没有意思”引导自然产生认知的升级欲望,比如曾经历史剧、古装戏、武打片红遍中华大地,但后来就下降了,一方面是因为新鲜的题材很快拍完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认知品位由记叙文的“事物”级别已经上升到“礼”级了,这时讲“礼”的韩剧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了,但经过一段时又降温了,什么缘故?是韩剧的质量下降了吗?不是,主要是人们的认知的品位又提升了,达到“义”级了,如果你的作品没有足够的思想性、哲理性、能够回味,就别想回头客了。

    所谓“见义”就是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吧?大家都肯定知道,在古代是会拿活人陪葬的,还一定有人问过孔子相关的问题,孔子说“你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并鼓励觉得没有意义就赶紧放弃而做一个勇敢的人。而这句话给陪葬的人听到等同鼓励造反啊!孔子把“祭鬼”与“见义”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先进的,即便在现在也是如此,你看有个别人,有了一点钱就大修祖坟,还把自己的坟墓早早修好。有意义吗?

    从小听人批判说,第二章是孔子主张复辟到周朝的证据,现在看来这是什么认识水平呢?不是很清楚吗?三个朝代比,因为周朝的文化最为发达,所以要他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周朝生活。当然的罗,叫你在已知的年代里选择,你选择清朝啊?那说明你是复古的,但不能说明孔子是的,孔子选择的是他的“现代”。批判的人发生了时空错位。但有研究周朝历史很深的人说他是主张文王之治,而文王是周朝原始的旧的治理之法,这就证明他是复古的,甚至是复辟的,你这是哪里对哪里啊?!石这是不好骂你,否则我将狠狠地骂你一顿。因为你不是一般的人啊。

    中国人民的认识水平的平均值已经达到“义”级,这是石个人的判断,是石在这里分析的本质原因。

    请一网络语言来反对:用“周文王废除奴隶制了吗?”百度一下,出现一个结果:

    孔子是复辟奴隶制的顽固派。这是石小时侯有那么几个天,几乎天天听到的论调,那是一个把孔子描多么黑多么坏多么过瘾的天时。从理论上,这句可能是对的,但问题要拿出象样的证据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