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十九章论语和孔子学说的特点(1)

第十九章论语和孔子学说的特点(1)

    第十九章论语和孔子学说的特点(1)

    5—33正青智者问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步石答:这里的成名是我们现在说的成名吗?不是。这里的名与道德经中的名的含义相同,即概念。达巷党人应该是完全有资格评论任何人的学问、学说、理论的人或人们。孔子的学问、学说被评论为没有独创,没有属于自己的、对于社会属于“新”的概念、理念、理论。

    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孔子面对人们如此的评价的表现,是完全应该受到现代的人们的批评的。你看他直接回答问题了没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这说明采取回避态度来玩弄真理的手法那是古已有之了。他这样做是为来挽回在学生中的威信。方法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牵引学生听者的注意力离开本题。不了了之。孔子可不是愚直的腐儒啊!瞎扯乱真,胡语灭理。你看看他的回答文对题吧?但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名人效应,名人放一个屁都是香的,都是一台戏。

    本着积极肯定的态度来看,可以看见另一番光景了。我们改变态度是有理由的,那就是论语作者为什么要记录这一章?不记录,谁也不知道,对不对?即记录这一句肯定有什么用,积极的作用。你与石一道来想一想这一章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好吧?

    我们看到,“门弟子”了,那么门弟子是什么弟子呢?前面已经分析得出,孔子的学校有两种班,一个的启蒙教育的小学班,一个是相互切磋的研究生班,“研究生”们象子路、子贡他们,随时回来的老门生,门弟子很可能是“在门”的小学生。他与小学生讲一讲童话,稳定一下他们的情绪,无可厚非,甚至是正常的。这样一想,我们前面的指责是乎又有点过分了,反倒觉得是我们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孔子自己说自己“述而不作”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有口头的阐述而没有文字的著述,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他自己的理论是以口头语言方式进行的,但对他人的著作,孔子并不是没有“作”,之所以不说自己作,作了也不留名,他是在尽义务。孔子晚年对传世经典、文献等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目的使他们回归“雅正”和“去伪存真”和“发展”。比如他认为郑乐(国名可能记错)有“yin”,他就重新修订,去“yin”而回归雅正。

    比如台湾的学者所著的周易(研究)认为,易经经过三圣的修订,第三圣就是指孔子,顺便讲的是易经以前一直在充实中,充实的人也都是不留名的,这也是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孔子又说了自己是信而好古,私下里以彭祖自比的。信加好,历史中有正有邪,他信什么?一定是信邪不压正,正继续而邪迟早被历史淘汰出局!因而就有了好的逻辑,爱好研究历史,去除糟粕,留下精华传世他有这个资格,因为他自己认为他的水平达到了“老彭“的境界,老彭应该是古代的研究历史的大师。

    在这些过程中,他一定有创新,但他不要以这些成名,而是毫不犹豫地反哺给先人,将自己的学说托古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保守,只相信古是知识分子将“新”藏在古里销售出去的一个原因。只要自己的思想或主张得以传世就可以了,自己成名不成名无关紧要。所以,孔子对关于自己有无创新的问题,基本是不回答的回避态度。

    有了上面的分析,你就会注意到达巷党人的评语中开头的“大哉”了。再琢磨,他们的评语就是另一种味道了。这些分析都是指孔子本人的,孔子述而不作,恐怕论语不是他自己作的。那么论语作者记录此章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作者十分象论坛的斑竹,只是将孔子等人话记录下来,然后决定是否放在论语里。而自己不讲话、不评论、不解释、不“作”,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利用党人的评语,恰好说明孔子包括论语所言语是历史、文化中的元素。正是因为没有创新,不正好说明这些都是“旧”吗?所以孔孟并不是根而只是在谈论根、输理根、正本,将文化、历史中雅正的东西记录下来,得以传世,如此而已。正因为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你尽管批判他,但他所讲的对象你是不能不理睬的!你想跑也跑不掉的!

    论语不是一言堂,是讨论集、是集体智慧。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到底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我也没有弄明白。

    说话要讲理,讲理很累人,

    有一种旧叫陈旧,有一种旧叫传统。

    Hljhlj网友:两个务必时代,人人平等,国泰民安,列強夹着尾巴做人。猫抓老鼠时代;等级森严,内忧外患,菲佣都敢咬人。咬文叫字有何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实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大有作为。当今崇洋媚外之风、哗众取众,金玉其表,中看不中用,已泛滥成灾,中华文华己遭严重摧残。步石回礼:有道理。继续评论:呵呵,你不咬文叫字,人家概念澄清,就把给清掉了,这时有粗人高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何用,不觉得已经迟了些?取什么?又用什么?

    从实际出发,结果自己已经讲出来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粗人他只有感情,却分不清好坏!典型的知识分子无用论。你会取吧?你只能是乱取,然后吃了大亏,在重来,学费交得多了,头上的包撞得多了,苦吃得多了,有了一点经验,便有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起来了。教训人的口气便自然地流露了。浑身是伤成老师,伤筋断骨成大师,介绍教训请上台,哈哈!

    雅正,雅——高雅、雅趣、情趣;正——公正、正统。中国传统文化,既讲智商,也讲情商,既讲理性,也讲感性。看事物,看似这样,却是那样,原来,“看事物如同雾里看花”哪里是虚妄之言呢?你不是成天这里学那里取吗?效果怎样啊?多一些主动的分析研究,少走一些弯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过分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