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在线阅读 - 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19

第五章 公元307年 竹书纪年 19

    而在“选秀才”中更是异军突起。那时的书籍还叫“册”,是竹作书,刀刻字,是非常贵的,近乎稀有。大地主子弟才读的更多的书。三国中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馥,就是拿刻字‘刀’自杀的。东汉“选秀才”几乎被大地主子弟垄断,大地主就那么些人,这时才会出现世代为官,四世三公现象。大地主群依靠儒学教化,一举改变自己的形象,成为新兴的‘士族’。《后汉书》起,再没《游侠列传》,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起士族几乎垄断文化。

    就是与儒家一直竞争的法家,为了自己“得利”也不得不接受儒学。法家以“因人之情”(顺应形势)为基础,读一二本法律条文,就去当官。

    而法律是因“礼”而定,比如杀人,有人要被夷三族,有人要杀,有人要被判远徙,而有人就被判坐几年牢,再有人甚至不被判刑(如桓温杀仇人全家,仇人也是官员)。

    这种情况使只读“律法条文”的法家(吏)无所适从,只有回头再从新学习。

    这里最典型的是西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他小的时候研读了一本“吏”书,就去当“狱吏”了,常发生错判,被“犯罪免职”,一气之下回家专研《公羊春秋》二十年。

    我前面说过的,《论语》好比儒学的论点,《春秋》是论据,论证的事实资料。公孙弘学了这么多例子,当然受益匪浅,成为丞相。

    有人自以为懂国学。认为国学讲“以德报怨”。此话大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今天中国的人们都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报怨这是宗教词语,儒学不是这样讲的。《论语》中当孔子的弟子问孔子,是否需要以德报怨时,孔子说的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最终落款到,必须以直报怨。这才是中国的传统仁义思想,以公正去对待别人的愤怨。我们做的公正,就要顶上去,做的不公正,就要检讨。

    今天有谁又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四书五经是教人做事的书,不只是讲道德。

    从儒学道德被各层次所接受的故事中,我们发现道德伦理的建立,要使大众明显获得利益。

    如佳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刘琨叹道:“看来,我的仁义要比夫人差的很多。明天就叫遵儿去把那六位老者接到城中安置。”说着,又转向刘遵道:“找一所大点的院落,城中再有孤叟还可安排。”

    刘遵遵命。刘琨起身说:“很晚了,我们去吃饭吧。”

    温峤和刘遵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四人走出书房,来到餐厅,围着餐桌坐好。饭菜早就做好,在灶上温着,没多久就端了上来。温峤抓了只羊腿就大口嚼起来。刘琨看着温峤对如佳说:“其实我们rou食供应也少得可怜。我们换来的牛都送给农民耕种了,只有一些羊,可分给大家一点。峤儿、遵儿年纪小,干活儿多,当然要吃好一些。”

    温峤想换个话题,就对如佳说:“姨母啊,推进教化,在胡人中如何推行?我听说胡人中丈夫死了,妻子就嫁给她丈夫的弟弟,岂不乱了人伦?”

    如佳知道他在转移话题,可还是耐心的说:“胡人不同于我们汉人,他们有自己的宗教道德。我们的先贤总想把道德神圣化,所谓为天地立心。可是道德只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规定的,用来使社会更好的发展,使团体中绝大多数人受益。道德是社会文明的表象。”

    在游牧社会里,他们的宗教有非常适应其社会发展的特点。就拿兄长死,他的妻子将嫁与他的弟弟来说。在游牧民族中,财富和生活资料就是牛马,这些东西是可以被轻易带走的。假如哥哥的妻子带上儿女和牛马嫁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东到韩国海滨,西到莫斯科或更远,你去哪里找他们?新的男主人是否把哥哥的儿女遗弃,谁又能知道?所以兄终弟继,保证了家族弱者的健康和财产的不被分化。所以,自远古以来直到清初,孝庄太后嫁多尔衮,游牧民族这一特点是被他们的宗教道德所允许的。

    而在农耕社会里,生活资料主要是农田,当哥哥死后,农田没有长腿,不能走,亲族们看住这个寡妇不再嫁,他的儿女的田地就会完整的保留下来,儿子长大后直接继承这份田地。所以农耕民族以“稳定”保证了家族财富不流失,保证了家族弱者的利益。

    如佳叫温峤、刘遵慢慢吃饭,而自己则对他们侃侃而谈。最后如佳说道:“对于游牧的胡人,我们还是尊重他们的宗教道德为好。”

    温峤吃的最快,吃饱之后,又拿起一杯茶,一仰脖喝下,然后满足的靠在椅背上。看如佳还在说,就懒懒地说:“姨母,快吃饭吧,我们已经懂您的话了。一句话,教化就是推行仁、义、礼。”

    如佳皱了皱眉,却没说什么。温峤是她宠爱的外甥,如佳虽然是儒学的研究者,但她心中一直反感这个被完全封建化的“礼”字。

    孔子曰“为国在礼”,荀子曰“国之命在礼”。“礼”成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由于农耕社会以农田为基础,希望人们安心务农。只要偏激的安定,反对一切流动。这个“礼”对人们的行为、思想束缚的太深。

    食不言,寝不语,十不吃,存天理,灭人欲。基本上,从起床到入梦之前,不管是行为还是思想都被束缚,太压抑。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统治者一心想把人变成机器人。

    古代儒学以“孝”为根基。从“孝”引申出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引申出正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把儒学比作一棵榕树,孝是根,仁爱、正义是树干。而人们从远处看到的树的轮廓是“礼”(三纲五常等等等等)。

    在文明达到二十一世纪的高度,“孝”这个根太狭隘,完全可以以社会责任作根,这个根部才牢固、厚重。但是,前提是社会走向“福利社会”。

    作为轮廓的封建的“礼”无边无际,什么三纲五常,食不言、寝不语、十不吃,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从起床到入梦之前,把人的行为和思想束缚的严严实实。将儒学比作一棵无边无际的大榕树,就是因为这个“礼”,枝杈繁茂,无边无际。甚至将主干(仁、义)整个掩藏。

    作为轮廓的“礼”,太过繁杂,对人的思想束缚太大。单从这一点上说,甚至还不如宗教道德,如基督教,看起来就更像一棵椰子树。其以上帝造物为根,以“原罪”为主干,轮廓是简单的十戒(戒杀、戒抢、戒放火、戒偷等)。

    当然,人是上帝创造的,是对人类智慧和常识的侮辱。(本语出自美国最著名的启蒙者托马斯·潘恩)

    在如佳的思想体系内,“礼”作为儒学的轮廓,是要被大幅裁剪的。将绝大多数枝杈砍掉,尽量减少对思想的束缚,只剩下“人的权益”一枝。即,所有符合人的权益的行为思想都应被支持,所有不符合人的权益的行为思想都应被反对。

    把儒学的繁叶猛砍,使它精炼,更能突出仁爱、正义的主干,只留下对人的权益有用的。这样,儒学的“礼”不再是三纲五常,而是“人的权益”。(注意:不是“权利”,也不是“权力”,而是“权益”。)

    如佳的观点是:现在的儒学应以社会责任心为根,以仁爱正义为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结出硕大的灿烂的果实。(修身、齐家、立业——一句话实现“个体价值”)

    这样儒学就不再是无边无际的榕树,而更像一棵椰子树。坚固的根,高高清晰的树干(仁爱、正义),寥寥无几的束缚(枝叶),硕大灿烂的果实(个体价值的实现——修身、齐家、立业)。

    “孝”使农耕社会稳定,而“社会责任心”使商业社会“流动”。使“孝”延伸为“社会责任心”,使社会“流动”、竞争,一举转变儒学对社会的支持方向。使它更符合二十一世纪的流动与竞争的商业社会。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危机是,其枝叶(三纲五常等等)一直是伴生于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即将完成其历史生命的时刻,儒学遇到其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再不发出新枝,也有驾鹤西去的可能。儒学的困境,即:不符合当代,不贴切时代,自身没有发展。

    如佳本来要提前回国,就是要发表这篇儒学改革的论文。可是,她却悲催的来到这远古的西晋王朝。

    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福利社会,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医疗,没有退休金,去哪里讲“社会责任心”!如佳现在更深刻的感恩二十一世纪。即使在富贵无比的刘琨家族。自己生“刘群”时,也只能享受到一把剪刀和一盆热水。

    “还是回到这西晋王朝的现实之中吧。”如佳只剩哀叹。

               

    笔者语:307年1月11日,司马炽即皇帝位,是为晋怀帝。三个月之后东海王司马越归政于怀帝。怀帝下诏司马越为丞相,领兖州牧,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荀、王、裴等大世族均心向司马越,怀帝为争夺权势,多任用与司马越有罅隙之人。帝相矛盾开始显现。

    中原久经战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王弥、石勒成为起义军中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