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张居正危矣
宇文成都走上前来,附耳在李王边上低语了几声。 略感诧异,转头说:“行了,我知道了。” 几个动作都很小,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对伏寿说:“寿儿,你与诸位爱卿的女眷先瞧着,我有点奏折需要批阅一下。” 伏寿乖巧的点头:“国事为大,陛下快去吧,但也要注意龙体。” 李王嗯了一声,冲着几个地方打了个手势,直接往外面走去。 来到一处园亭,里面有石案,临边处有一圈凳子,可以供人休息。 “陛下。” 陆陆续续有四个人到了这里,躬身对他行礼,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时候有什么事。 李王凝视着他们,王守仁、刘基、李思、诸葛瑾,他们四人分别代表法、兵、文、政,是整个北方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仔细想了一下,才恍如呢喃的说出口:“张叔大恐怕不行了。” 四人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彼此的凝重,什么时候不行不好吗,偏偏要在这个节骨眼上。 为什么说是节骨眼?因为如今大华朝的气运是蒸蒸日上,但四方仍旧有强敌环视。 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大改革已经进入了蜜月期,正是百姓将要信任朝廷的时机,如果张居正倒下,说不定会引起连带的反应,继而导致改革的事情无限期拖延下去。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也就是集权的问题,张居正是大华第一个丞相,李王可以接受一切,但他倒下,这丞相之位肯定也会倒下,不在启用,这样一来形成的派系就会分散。 李王的权力是集中了,可下面的他们相互之间将会再难维系之前的关系,必须保持一个间隔,历代帝王都是如此,李王肯定也不会例外。 王守仁抱拳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王面无表情,道:“该来的都会来,整整十年,张居正为了我的崛起,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兴改革,求突破,更是直接确立了我大华朝的框架和未来的走势,居功至伟,如今再有一年便是七十高龄了,也该功成身退了。” 王守仁浑身一震,不确定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王挥手道:“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事情朕做不出来,但为了江山的稳固,张居正必须退下来。” 王守仁倒吸一口凉气,瞬间明白了李王想要做什么,不管张居正是否关系三大改革,但他的时代是到了结束的时候了,李王的意思,竟然还要扶持一个人上位?来接替张居正镇压群臣? 李王接着说:“曹cao已经做了选择,他会放弃兵权,今天过后就是开皇五年,他会在这一年回返邺城,王守仁,这个重担你来挑吧,行了,朕先去瞧瞧叔大。” 越走越远,但四人根本挪不动脚步,李王的话,不说把他们震惊了,但却直接传递了北方变天的消息,王守仁,竟然会成为下一个张居正? 而早先群臣估计的事情竟然被李王否决了,这么说李王并非想要保持朝堂重臣的平衡,反而打算以强力来镇压文武。 李思抱拳说:“恭喜尚书大人,只是为何不见尚书欣喜?” 王守仁苦笑道:“风口浪尖,何故欣喜?陛下将我推上来,打破了群臣的猜测,势力已成,我将直面完颜宗望等势力的打压,虽然少了劲敌曹cao,但留给我的局面,更乱。” 他嘴角发苦,其实不只是他,整个北方体系有几人会猜到李王竟然会分权出来,竟然没有在张居正落幕的时候集权,实在是过于荒唐了。 正如王守仁所说,李王称帝之时,确立张居正为核心的中央集团,这是为了便于控制,但也是仅限于张居正,因为他的特殊,不会造成一家独大,隐隐和皇帝对抗的态势,但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因为王守仁代表的,明明是一方势力,李王突然宣布他统领群臣,先不说会不会引起文武的抵触,光是对皇权的冲击,就是无比巨大的,李王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可他为什么还是做了?值得深思。 其实也并非无人察觉李王的意图,有一人早在几年前就算到了李王下一步会怎么走,所以数年来一直避开大华朝廷的风暴,不曾涉足。
益州,张布站在汉中的城头,眺望那中原之地。 为什么是汉中?李王虽然在不久前才决定对汉中展开攻伐,但张布通过局势,已经先一步抢占了汉中,有薛仁贵带领教众造反,诛杀张鲁,再由王寅领兵,几乎没有花费本军一兵一卒,就将汉中取下,正应了张布那句,“若我取汉中,无异于囊中取物。” 这等大局观,谁能做到?因为李王决议取汉中,是因为来年要应对刘表和李世民,甚至杨再兴都还没有回到益州,这汉中便已经易主,只是没有传递消息罢了。 “杨将军,你看天上哪颗星星最亮?” 杨再兴瞧了一眼,说:“这两颗最亮。” 张布点头:“北方这颗便是陛下的主星,而南方这颗,应当是对应李世民,二者轨迹不同,却常有交错,隐隐有对峙的趋势。” 杨再兴笑道:“天冷,再不久便是新一年了,还是早早睡下。” 张布摇头道:“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转的规律,目前看,陛下的实力可以直接镇压李世民,但星象不会作假,对峙的态势也不会改变,你不是常问我为何不取汉中吗?我现在告诉你,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不取的原因。” 杨再兴不懂星象,但张布说的凝重,莫非李世民还真有什么本事能阻拦李王的脚步? 张布还想再说,但李王主星旁一颗明亮的星辰暮然一坠,那原本白皙的星光暗淡不少,闪烁的速度越来越慢。 脸色一变,不多久叹息道:“丞相危矣。” 杨再兴一怔:“叔大他……” 张布挥手道:“我为何选择避祸而不避世,就是因为张叔大迟早有这么一天,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