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在线阅读 - 第四百零三章 缺银子,印钞票!

第四百零三章 缺银子,印钞票!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与荷兰人的这一笔买卖算是谈成了,耿精忠也将手中用不上的老式步枪给变成了钱。【】很快的,一支原先王府珍藏版步枪就被拿到了这几个荷兰人面前,当然这支枪还是老式的,算是精装吧,做工比一般的步枪要精美,威力也不错。王爷的收藏嘛,当然是做工精美的,而且威力也不能差。虽然这款在马尾士兵看来已经算是老式的步枪已经是落后于新式了,但是在荷兰人眼中却是远远强过他们的制式步枪,虽然现在的欧洲已经是普遍装备燧发枪,但是荷兰现在的陆军中还有一部分是使用的火绳枪!

    耿精忠看着几个荷兰人欣喜的样子,心里却是一点也不担心荷兰人会拿这款枪去仿制,就是仿制了耿精忠也阻止不了,可是对他是没有威胁的。马尾军这边有耿精忠这个穿越者命令着火器工坊按着他指定的大方向不断研发改进,火枪的发展速度必定是其他人远不能及的,步枪的性能只会比现在的更强。更何况,当几年后大陆这边稳定了之后,就凭国内这人口,加上威力强大的武器,在整个世界绝对大有可为!

    通过斯图亚特的这一次出使,耿精忠这边和荷兰人的合作算是敲定了,至于说英国人那边,既然已经签订了一系列的约定,暂时还是不好反悔的,加上自己这边还有一摊子的事情。那么就让英国人和荷兰人在海上互相咬去吧。自己只要保证事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就是了。就象现在。即便自己和荷兰人展开了合作,那也只是为了挣钱,和英国人也是一样,适当的维护一下南海的英国人,对于他们现在还是有利的。

    斯图亚特一行人走了,但是荷兰商人来的却更多了,商队来得多,也就意味着自己几处港口将变得更加繁荣。这对拉动自己这边的经济是十分有利的。只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巴达维亚那边的荷兰商人好像是商量好了一般一窝蜂的来到了广州、漳州和福州几处港口做生意,其实也就是运来货物然后再大采购装走,这让港口上的商家乐的合不拢嘴。其实这也是巴达维亚总督内斯卡斯的功劳,他为了加强和耿精忠这边的合作,大肆鼓动荷兰商人和其他国家的商人跑来中国沿海做生意。

    当然,热闹起来的还有福建发展银行以及广东建设银行(新成立的),这些西洋红毛鬼也运来了不少的银块,当然都是要通过银行兑换成福建广东两地流通的银元。就只这几天时间而已,几处银行便兑换出去了八十万枚大银元。折合银块四十吨,可不是个小数字!

    耿精忠当然也是看到了这个报告。先是一喜,然后脸色便迅速变得不好了。银行兑换的多,也说明这些日子港口上做的生意大,然后收税或者其他什么的,可都也赚了不少钱,但是银行里的本金三百多万两黄金却还是好好的被封在那里,根本就不能动用,这也是他亲自下的令。不过想到这银行中新增的那么多银子,自己可以调动的也就更多了,当然前提还是不能动本金。

    哎,缺银子啊,这不仅仅是他缺,而是整个国家都缺!自己这边虽然通过银行弄到了很多的银子然后再转换成银币,可是在这几省内流通还是显得不足。各处大建设,银子一枚枚的发下去,可是对于所有民众还是显得少了!单纯的银币现在已经发行了有上亿枚了吧,但那绝大部分也还是那些地主豪绅将家里银窖里的银锭换成了银币而已。市面上估计也就是三千万枚的样子,可是想一想福建广东还有其他几处占领的府县,也一千万出头的人口,大银元、小银元、银角子总共才三千万两,那也太少了!

    自打前朝的时候,不对,现在已经反清复明了,还是明朝,明朝一直就是那么的缺银子,先前就很自然的严重影响了商业的发展,自己必须加快发展了,和西洋人的贸易得来的银块并不能根本的解决当前问题。自己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继续发展下去,不然自己这边便会像以前的朝廷一样越来越穷,看看那崇祯,崇祯十年的时候,朝廷的财政都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或许有人要说,这个时期全世界有很多白银流向了华夏,这话确实不假。后世一位叫吉斯的西方学者在《明代的北京》一文中肯定地说:“从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一五九七年开始,西班牙大帆船总共将十四点五万公斤的白银,从阿卡普尔科运到了中国,这一数字比明朝半个世纪的产量还多,要知道明朝官府银矿产量总共才约有六千公斤,这样算来华夏怎么可能缺银子呢?

    不错,当时确实是有大量白银流入华夏,但这些银子对于当时明朝正在急剧膨胀的经济来说依然是不够的,最要命的是这些银子还没有流到明朝朝廷的手里。而且西方对于华夏巨大的白银供应链条也有中断的时候,隆庆年间刚好就是一百年前,就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匮乏,一句:“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五谷布帛不足也,实乃银不足耳。”可谓是道尽了幸酸。

    对于银子不足这个缺点,明朝的统治者也早有体会。早就明太祖洪武八年对此时的耿精忠来说就是两百年前,由于当时缺银铜等贵重金属严重,于是那位放牛娃出身的洪武皇帝就颁布一部叫做“钞法”的东西,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并且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也就是说朝廷开始用纸币代替贵重金属了。

    宝钞的面额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种。按理说用纸币应该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大明的事情怪就怪在这里。大明发行纸币向来是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且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开始通货膨胀。

    有个例子足以证明我们的那位洪武皇帝对于发行纸币这种事是多么的无知,有一次,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打了一个胜仗后班师回朝。朱元璋高兴之下就赏赐给了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两的宝钞。这也是大明面额最大的一张宝钞,这些钱的购买力约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个亿。估计这也是朱元璋心血来潮之下提前让人给印上的一百万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由此可以得知,明代的统治者对于金融方面是多么的无知,民间也将皇帝用的厕纸讥讽的称之为“宝钞”,其背后的深意不问可知。

    有鉴于此,到了正德年间,宝钞实际上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市面上只剩下之前发行的宝钞还在勉强流通。宝钞的信誉虽然破了产。可买卖总得做下去吧?民间又开始流通起金银铜等金属货币,但是由于贵重金属的缺乏。明朝的经济已经变得有些畸形起来。

    到了明朝天启前后也就是五十年前的时候,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还只在六百文左右。到崇祯初年却已经涨至一千两百文,至崇祯末升到两千五百文以上。这一情况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再加上朝廷捐税,民不聊生的状况普遍出现。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先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没能拯救明王朝的财政危机。

    正统元年,即一四三六年,明代建国七十余年后,英宗皇帝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放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从此皇帝开始与政府争夺帝国有限的资源,这是以后廷臣屡屡要皇帝发内库资金的起因。两百年后,大顺朝廷的接收大员打开内承运库的库房时,他们惊呆了。四月十日起,李自成的卫队开始从这里往外搬运白银。这次史无前例的白银运输活动的目击者杨士聪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了国库存银的详细数量:三千七百万两!他因此感叹,三千七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朝廷两年的“三饷”加派,假如能取出这些白银,抵消加派,那对流军力量的扩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财富,竟然不愿在生死存亡之际稍加使用,崇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统治者与货币关系的阐释。

    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崇祯宫廷中的大臣与宦官们,与皇帝一样的贪恋白银。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设立“比饷镇抚司”,以大将刘宗敏、李过主持,收缴前明官员的财产。该司下发标准,要求各级前明官员按照“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的标准上缴白银。

    为了保证收缴效率,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作为刑具。重刑之下饷资甚为可观。此前对崇祯皇帝捐纳军饷动议无动于衷的官员,竟都数十万上百万地贡献起财产来。加上被各级军官私人收缴,以及未被收缴的囤积白银,近几十年流入中国的一万吨白银已经有两成被囤积在京师皇族各级官员的家中。而民间私人窖藏白银的行为就是在此时也是十分普遍。崇祯以后,随着战乱的升级,囤积白银的现象出现得更为普遍。货币紧缩带来的明王朝经济压力,也最终越来越明显,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终于轰然倒下。

    耿精忠在看完近期的各种奏报尤其是财务上的奏报之后,一个人静静的躺在躺椅上思考着,想到后世自己在历史书与影视资料上看到的东西,后背一阵阵的冒出冷汗,看来自己还是水平不够啊!不过,这后世早就给了他现成的解决方法,现在时机也差不多,是时候可以实施了!现在耿氏集团不是缺钱了吗,但是有银行在,银子不够了,还有另一种手段可以变出钱来,那也算世界上最挣钱的生意------印钞票!

    这个业务到现在为止几处银行都是没有开展的,现在是时候开展了。纸币本身虽然不具备价值,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可是后世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不过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古代我们汉族劳动人民的发明,咱们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就是最早的纸币了,因此咱们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有些人可能会发出疑问,最赚钱的不是垄断一个产业吗,那你就错了,再怎么垄断,那交易的也还是钱,钱这东西是什么,当然可以是一张纸嘛。因此,最赚钱的不是什么公司,不是什么垄断生产,而是银行,印钞票的银行才是最赚钱的。钱代表的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力,控制了货币发行,即控制了整个国家的财富。

    自然,耿精忠麾下的银行也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发行货币,也就是说耿精忠今后打多大的地盘,便可以把货币推行到那里,如今么,就只有福建广东几个地方而已。虽然现在这些地方都统一了货币------银币。以大银元小银元银角子这些标准银币来取代流行于原先国内混乱的成色不一的银锭制度,然而在偏远地区或者说是非耿精忠控制的区域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内陆可是有不少大商人曾经仿造过,但却因为缺少银两并造不出这样的成色亏本而停办。

    “来人,给我召姚先生和财政部部长来此议事。”既然决定了,耿精忠立即便发出了指令,大发其财的时候到了!(未完待续。。)

    ps:......................................晚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