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回到民国做球星在线阅读 - 第五十六章 梭子

第五十六章 梭子

    “梭子”起源于70年代,被认可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及后却盛极而衰。它因为种种原因而迅速消亡,迅速得让中国球迷还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长什么样子,就几乎立马不见了。

    据说,之所以外国教练总是不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就是“梭子”惹的祸。

    各色外教的本意,是让某球员打“梭子”位置的,可是该球员却不知道什么是“梭子”,只能依照自己的错误理解去行事,结果变成了边后卫,或者是不上不下的边前卫。从这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足球以为自己是足球校园里的小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你根本就连幼稚园都没能毕业,连这么基础的东西都不知道。

    或者这就是国家的边路球员总是表现不佳,而且总会惹出事端的重要原因。

    其实“梭子”是一种对球员特殊打法和特殊位置的称谓,与清道夫、自由人及锚人等相当。

    而要说起“梭子”,就应该先从边后卫说起。

    边后卫,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扼守边路的后卫球员。本方进攻时,它往往还需要压上参与。最早的事例可以追溯到1958年世界杯。在《贝利自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尼里顿*桑托斯的踢法是亦守亦攻,他那粗得像树干一样的腿不停地前后奔跑,毫无倦意。早在对奥地利的那场比赛,尼里顿*桑托斯就主张不要单纯防守,而应主动进攻,那次我们的第二个进球就是他射入的。后卫射进球这种事在世界杯比赛中是极斯少见的。现在他已进入前场,我们正在瑞典队球门区。他朝我们大脚踢来一个很远的高球,我们用大腿停下来,再挑高一点,球往下掉的时候我来了个大转身,球还没有落地,来了个凌空射门。斯芬森奋不顾身地扑去拦球,但球在他的左方,他鞭长莫及,球势也太快,他来不及了。他扑倒在地上,手伸得很长,但球还是飞进了网。”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边后卫助攻”古己有之,而不象现在很多专家说的那样后来才出现,只不过当时的助攻,纵深和频繁度不如今天罢了。

    不过,“边后卫助攻”被证实是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打破平衡的方法,还得归功于拉姆塞爵士的442无边阵型。这个阵型虽然没有边锋,但边路进攻依然威力不减。它依靠边后卫的轮番助攻去占据边锋的位置,并发挥作用。

    但边后卫参与进攻,还是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它太刻板、太易预见甚至是缺少节奏,对手很易截断和封堵,甚至会成为对方反击的防守漏洞。

    边后卫助攻,往往需要突然而快速的插上,方能见成效。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现在的广州队就有一个例子,他们其中的一个边后卫在进攻之始,就会事先插上到边锋的位置上参与进攻。这是一套来自于意大利的战术,被一些国人称之为“三个半后卫”,意思是其中的一个边后卫兼顾着边后卫和边前卫的任务。为达成这一战术,另外一个边后卫必须要有“右后卫 中后卫”一人包办的特点。

    另一方面,边路防守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边线本身就是一道防守线。对手在边路控球时,即使只被一名防守队员进行紧逼,他也会感到至少有面对两人的压力。

    因此,教练们鉴于边锋的局限性,都开始尝试着取消边锋。

    可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边锋被取消了,可是边后卫助攻却不给力,那该怎么办?不要紧,“梭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梭子”指的是频频穿梭于一条球门线和另一条球门线之间的球员,它集边锋、边前卫和边后卫的角色于一身,但它又不是单纯的边锋、边前卫和边后卫。当对方进攻时、它应该作为后卫队员进行防守,而一旦自己的队控球后他又会马上变成前卫、前锋,一秒钟也不再耽于防守,至于失球后它并不急于回撤,而是立刻开始紧盯对手,争取抢到球重新发起进攻。它是全面型足球的产物,欧洲人称之为“变锋”、意大利人取名“转动边锋”、阿根廷人则叫作“鼓风机”。

    确切地说,“梭子”源于德国足球专家迪特玛尔*克拉麦尔(国际足联讲师,曾于1976年至1978年执教拜仁慕尼黑队),他于1974年世界杯为对付荷兰队的全攻全守,而专门设计了“梭子”的战术打法。

    如果一个原本印象中的欧洲足球弱国,它的联赛俱乐部球队,却忽然连续夺得了欧洲冠军杯,难得的是,该球队的成员还全是本土球员,那么,以这支欧冠冠军俱乐部球队为班底组建的国家队,会是世界杯上的弱旅吗?

    1974年的荷兰国家足球队,就是以这种强大而神秘的姿态,傲然出现在世界杯的赛场上。

    如此有竞争力,而且具备全攻全守的先进战术的对手,怎么可能不被意图剑指冠军的东道主西德队所重视呢?

    决赛中,早有准备的西德队针对荷兰的433阵型缺乏边前卫的固有弱点,发起了一轮轮致命的攻击。西德队首先以解放福格茨、施瓦岑贝克和贝肯鲍尔组成了一个紧实的三角防守根基;其余的球员几乎都囤积中路,给边路的两名队员布莱特纳(原左边后卫)和邦霍夫(原右边前卫)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

    布莱特纳和邦霍夫都改变了自己的踢法。他俩来回穿梭在整个边路,时而象卫、时而象锋,特别是对方大兵压境的时候,两人竟然脱离防守向中线游弋。

    到最后,西德队如愿地捧走了金杯,荷兰队却无奈地成为了“无冕之王”。

    西德队的成功,让世人开始体会到了“梭子”的威力,并行之效仿。因为“梭子”总是可以与三后卫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的352阵型也备受推崇。所谓的“三五二”与“五三二”的相互转换的模式——进攻时压出成352、防守时回收成532,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日本国家队的崛起过程中,也运用到了“梭子”。它用两个“梭子”球员,完成了原本应由六个边路球员负责的任务,其余的球员怎么可能不因此而显得接应点极多,配合精妙以及进攻立体呢?

    不过,90年代的越位规则修改,使得三后卫的防守体系备受考验,盛行一时的“梭子”打法,也因此受到了毁灭性的影响。此后,国际足球就好像被洗了一次牌,一些不适应新规则的球队,例如阿根廷和德国这两个打“梭子”战术的国家队,比赛成绩变得一落千丈,仅能保留一个“强队”的头衔。而懂得利用新规则的球队,例如法国队和西班牙队,则荣幸地加入了世界杯冠军的俱乐部。

    当然,也有抛弃原有观念,重新崛起的国家。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别的国家,都是青年队学习成年队的打法和战术,而德国队则不然,它勇敢地用成年球队,去继承青年队的新战术和新打法,从而获得了如凤凰涅槃般新生。

    巴塞罗那俱乐部主教练瓜迪奥拉就称赞道:“德国队敢于摆脱自身的传统打法!”而勒夫则说:“2004年欧洲杯后,我们决定启用年轻球员致力于一种新的打法风格,基于更多的控球、主导控制比赛、更积极的进攻方式和更敢于承担风险。其目的在于王动给对手施加压力,而非根据对手做出反应。”

    至于意大利队,这个崇尚灵活运用足球战术的国家,好像每次的规则改变,都对它影响不大,反而可以占尽便宜。

    直到2013年,“梭子”一词依然有影响力,很多外文报章都会引用它,但是更多的所指,却是两个能上能下的边前卫。

    而陈乐为傅思远和邰怡夫两人安排的新角色,就是这样的两个梭子。或者可以用当今最简单最普遍的说法来形容一下,就是两翼齐飞。

    下底传中,两翼齐飞!这是陈乐早就想完成的构想,随着益智球员的日渐成熟,球队已经可以初步尝试这个战术打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