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暗黑大宋在线阅读 - 第二九〇章 惊艳

第二九〇章 惊艳

    王巨又掏出一张画。》

    实际只要看到画,九成大臣已经会意。

    两广除了珠江三角洲外,多是山区地形,多数地区的溪河以短平快为主,台风到来,山洪暴,河流涌大,然到了旱季,没水了。这种情况建堰难度很大,土堰都不行,必须用石堰才能牢固,才能挡住山洪暴的冲击。不管这个堰是大是小,即便后世,两广许多小堰仍多是石堰。

    以现在宋朝与两广的关系,即便有钱,也不会这样花下去。

    于是王巨换了一种方法,不建设寻常的堰坝,也设坝,就设在各个山区的小河小溪里,这些河溪不会通航,因此在河中置坝,但不置陡门,这么一拦,上游的水位必然抬高,然后顺着水坝往下漫溢。水会继续得泄,但水中坝处水位抬高了,一是可以引水灌溉,二是在旱季时,也起到一些蓄水作用。成本低廉,简单易行。

    别看这两样小东西,如果将这两幅画印刷,分散到两广与荆南各县知县手中,由他们推广,最少能造就几万顷耕地。

    并且它也对了韩琦的胃口。

    这两样小东西,老百姓自己就可以置办了,不用国家掏一文钱。

    钱将韩琦弄得苦逼了,并且他都不敢声张,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劾他呢。

    “不错,不错,是一条好措施,继续往下说,”韩琦道。

    确实不错哪,连彭思永都无话可说了,民以食为天。这两样事物出现。会得到多少“食”。

    王巨又拿起毛笔。从洞庭湖开始,一直拖到江宁,然后说道:“古人称这一块为江东,因此下官所说的便是第二条,江东圩。”

    “围田?”

    “张公,非是围田,而是圩田,土于圩。”

    “有何区别?”张方平不解地问。

    “围田多指太湖地区。又叫太湖围,从唐朝开始,到吴越钱家大肆圈湖为耕地,由是东南成了我朝最重要的粮仓。但是再往西去,还有大量湖荡子,包括太平军,无为军,和州,舒州,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与古云梦大泽地区。同样是圈湖为田。但两种形式不同。东南易受海风影响,特别是秋季来临。秋潦严重,不过因为离海近,来得快,去得也快。江东圩形式不同,它们离入海口远。水流动同样需要时间的,就象大顺城之战,二十多天后死尸才飘到京兆府。”

    “那个就不要说了,”曾公亮道。

    “曾公,下官只是举一个例子,实际华池水与北洛水水流还是比较急的,但长江水流则更平缓。因此从春汛到来,长江水位便渐渐抬高,一直到秋后水位才会下去。所以它的汛期多在夏天,而且数月都有汛情,因此用圩与围区分。”

    王巨记得小时候看史书,他搞不懂很多事,比如伍子胥过昭关,实际昭关那个山很矮小,周围也没有什么恶劣的大山,为什么非得从那个关过去呢?

    还有曹cao下江南,为什么非得要打造战船呢。似乎元人南下,清人南下,皆没有训练水军了。还有九江那么好的地方,为什么白居易说是卑湿之地?

    后来才明白,这还是他看书多的原因,不然很多人还不会知道奥秘,然后瞎分析赤壁之战胜败。

    这个原因就是江东圩。

    自沈括兄弟开万春圩后,北宋迫于人口压力,开始大肆建设圩田,湖泊沼泽变成了平川,还用得战船吗?但在三国时,那来的圩田,到处都是湖荡子,不用水军如何拿下江南?

    这是宋人的功劳,但还没有出现,王巨提前将它拿了出来。俺是一个懂水利的人……

    “原来如此,若那样,这些圩田岂不是小半年时间在水下?”

    非是水下,而是河面比圩田高。

    “正是,所以得筑圩埂才圩耕种。”

    “若是梅雨绵绵形成内涝怎么办?”曾公亮道。他是福建人,知道南方的天气。

    “这个也容易解决,先圩内必须有大量沟塘蓄水,然后让百姓将沟塘淤泥捞上来,使耕地抬高,另外设一些排灌措施,同时江南种的是水稻,只要不全部淹没下去,不会影响其收成。但是曾公,这些都是积累了亿万年的肥沃土壤,一旦成为耕地,一季稻谷亩产五石六石,都有可能。”

    “五石六石?”欧阳修不确信地问道。他曾担任过滁州太守,这一圈,也圈到了滁州,那来的五石六石产量哦。

    “欧阳公,请相信。不过有一条,圈围与圈圩都可以,必须保持河道畅通,必须保留一定的深水湖泊蓄水,南方雨季长,一旦缺少蓄水湖泊,河道又不畅,那又是一场灾难。”

    “万春圩,”韩琦说道。

    “太平州的那个万春圩?”曾公亮也想了起来。

    这是生在嘉佑六年的事,万春圩是南唐时修建的,但在宋太宗时破圩了,似乎淹死了一些人,于是此圩闲置,无人过问。直到沈括的堂兄沈披担任宁国知县时,经过认真考察,决定可以重修,他将地势绘画成图,呈给江东转运使张颐、判官谢景温。两人看后同意,上报朝廷。

    然而朝堂上有人提出了反对。

    上面咳嗽一声,下面就成了天雷。

    于是江东许多官员纷纷反对,正好他胞弟沈括客居在他哪里,写了《万春圩图记》与《圩田五说》。最后朝廷同意。

    三人从周边八县征调了一万四千名民夫,用了八十余天,修起了一座大圩,得田一千两百七十顷,也拉开了中国历史筑大圩的帷幕。不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开始要等王安石来……

    所以当时高兴了一下,甚至宋仁宗亲自命名为万春圩。然后大家便忘记了。

    韩琦说道:“将万春圩的所有存档一起找来。”

    堂吏下去找存档。

    韩琦又问:“王巨。你去过江南?”

    “韩公。下官何时去过江南,甚至连万春圩也没有听说过。”

    韩琦当场傻了,大半天才问:“那你如何知道?”

    “下官在华池县,看到了许多地图,对照地势,岂能不知?难道韩公看不出来吗?”

    “我,我……”韩琦差一点噎死。

    堂吏将相关的存档一起找了出来,包括沈括写的那两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奏折。不过可能沈氏兄弟也吵怕了,筑起万春圩后,便没有再提及筑圩一事。

    然而江东有多少湖荡子。

    “江东圩,江东圩,”韩琦喃喃一声,又问道:“那么如何治黄河。”

    但这一回他态度变得慎重多了。

    “韩公,下官也侥幸听闻了朝廷一些有关治河的策子,却以为皆不妥。开国时黄河之道还是东汉王景治河之道,这条河道王景当时选择得很巧妙,因此八百年未出大事。不过上游水土破坏得都很严重了。例如昔日水草丰美的大非川,现在连人都不能居住生存了。再如贺兰山到居延海的古道。这条道也快渐渐消失了。所以黄河泥沙越来越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黄河成了悬河,唐朝危机不重,但到了我朝悬河之势更明显,因此河灾不断。但为何多从孟州到郓州这一段作?再从郓州往下看,哪里多是山区,只有这一段是平原地带,悬河之势最为明显,因此多从这一段作。”

    “你意思是想重新修一条河道?”

    “那不大可能,两边有多少崇山峻岭哪,韩公,我只顺着现在无为而治往下推理。现在黄河分成两股河入海。南股那一河乃是王景治河前的黄河旧道,又浅又窄,不久就会被河沙湮灭了,所有河水会顺着北股河入海。但北股河道泄水有限,于是又开始大肆泛滥成灾。且不说那些湖泊消失后的军事意义,就说继续泛滥成灾后的后果,河水在泛滥,泥沙在继续沉淀,不久后低洼的河北地形迅也被抬高了。河水又不得泄,它又会自己找去路,往哪里找?只有一条路可去,那便是光武年间的那次缺口之故道,下淮河,自海州入海。甚至将淮河也抬高,加上淮河本身的水位,整个肥沃的江淮地区,重新会被洪水所困。然后继续南下,从扬州下长江。”

    王巨说得轻巧,可大家脸色一起变得不大好看。

    如果那样,宋朝就悲催了,甚至整个江淮与河北都不得安宁。

    王巨又说道:“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与章质夫交谈时,曾说过,放水淀淤肥田,这是指河水处于平缓状态,淤泥才会沉淀下来。但到了泛滥成灾之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水是在流动的,沉淀下来的只是沙子,淤泥则随着汛水继续向下游狂奔。不仅如此,还将河南河北地面上这点薄土刮走,不用多久整个中原会成为一片若大的盐碱地。我朝又定都于东京,那时候才是一场大灾难降临于大宋上空。”

    这是一种假设,前提是宋朝继续不作为,二是宋朝能继续立国三百年四百年。

    然而韩琦等人会想到几十年后北宋就会灭亡吗?

    事实在史上黄河没有害到宋朝,却害到了金国。将金人弄苦逼了。

    “那你的策子是……”

    “一种是空想之谈,从吐蕃上面就开始治理,禁止砍伐,禁止游牧,大肆载树造林,使黄河河沙比例下降,但这是不大可能的。一种是比较现实的办法。以前诸公的策略都不能采用,分为两段,一是从三门峡开始,直到郓州,于河边广建月堤与缕堤。”

    王巨说着,又掏出两张图纸。

    “它们的作用就是束水冲沙,积沙最严重的时候不是在汛季,那时水流量快,不是积沙,而是在刮沙,将沙子顺着河水往入海处带。积沙的时季是在秋末到春初这段时光,水流量小,水流平缓,因此河沙迅沉淀。故下官设计了这两种堤,在黄河的外面广建这两种堤,实际它与水中坝原理是一样的。河水汛季,淹过缕堤与月堤,继续向大海奔涌,但河水枯季时,这些堤坝露出水面,便将河水束起,束得狭小,让河水流动的度变得更快,继续带动泥沙泄向大海。”

    “似乎真有道理,”欧阳修眼睛放起光。

    为什么当时六塔河他上书,朝廷没有采纳,说得是不错,可贾昌朝的办法不是办法,丁度不作为也不对,文富二人六塔河更不行,那么用什么策略呢?东不行,西不行,你也没有办法,难道继续扯皮?于是就当欧阳修的上书是放屁了。

    正是这次六塔河,欧阳修与文富二人走得远了,最后与韩琦越走越近。

    但从内心来讲,他也想解决黄河这个麻烦。

    “欧阳公,这是下官的一家之言,说出来不过是一个抛砖引玉。”

    “继续往下说,过了郓州怎么办?”

    “过了郓州,不能走宋初的故道了,也不能走现在的那条古故道。然而却有一条新道,那便是济水,若是选址得当,只要挖一条三四十里的新运河,黄河之水便能注入济水。这个工程不会太大,但必须重新加固济水两岸河堤,济水本身也要浚通浚深。济水之水来自五丈河,来自梁山泊,水量大,河水也比较清澈,只要黄河注入了济水,济水继续会对河沙进行冲击,黄河之患便可以解决了一大半,至少三四百年没有大害。”

    “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吕公弼说道。

    王巨不认识他,因此说道:“此公,这可是治河唉,难道画画图纸就将河治好了?就象王景那次治河,几乎是生生挖出了几百里的新河段,岂不是比这个工程量更大?”

    曾公亮叹了一口气道:“国家这几年灾害连连,财政困窘。”

    王巨实际说得也不算多,这一画几乎将宋朝一半地方都画出来,但只说的草案,并没有说细节。不过就是这个草案,已经足够惊艳了。特别是这个治策之策。

    然而朝廷那有财政来治河哦。

    王巨正等着他这句话:“曾公,重新郑国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给下官足够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下官可以做到。但没有充足的财力,让下官如何重修郑国渠?”

    但王巨心里在说,韩琦让我来重修郑国渠,可钱在哪里,我也不傻,天知道这下去一修,会闹出什么妖蛾子。可问题在于,这个坑,王巨真心很想很想往下跳啊……(未完待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