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魂断临安在线阅读 - 第二章 封锁仓基上

第二章 封锁仓基上

    仓基上西南两面临文市河,与景灵宫隔河相望,北靠白洋池,通过白洋池与余杭水门和天宗水门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此地水源充足,地势较高,能防火又能防水,是储存粮食的最佳之地。

    绍兴二十三年正月十三深夜。

    临安城仓基上。

    一叶扁舟载着三人漂浮在平静如镜的白洋池上,岸上便是被凤凰游肆虐过的百万仓和省仓,粮仓的火苗透过李隆社的眼睛,在瞳孔中跳动。

    “前将军真乃神人也!”

    李隆社身后的两名男子忽然感叹,这般杀伤力,若是运用在战场上,大辽何止会被金国逼迫的如此下场。

    李隆社面无表情,大辽何曾沦落到这般田地。当年太祖皇帝征战四方无人能敌,各部落可汗闻风而降,俯首称臣,直到金国突然杀来。曾经大辽鼎盛一时,如今却被金国欺凌。他把辽国没落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宋朝不再向辽国进贡,而转向金国。

    李隆社捏了捏拳头,内心暗暗发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绝对不能出现一丝差错。

    望楼上的传信使观察到仓基上的异样,连忙用四个组合而成的方形灯笼通知周边的火禺和巡检司。四个方形灯笼为一组,通过明暗不同传递信息,例如“明暗暗明”表示仓基上,“暗明暗明”表示昌平坊。

    望楼通信并非宋朝创举,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如同望楼作用的烽火台,通过狼烟警示周边,传递信息。到了汉朝,烽火台逐渐与城市融合,起到警戒的作用,后朝又逐渐增加烽火台的职能,演变成了望楼。到了宋朝,望楼主职依旧是唐朝时期的警戒和负责坊内治安和消防的通讯,同时特殊时期兼任紧急通讯。为此,宋朝还设有望楼监,隶属于皇城司。

    仓基上望楼的信息通过一楼传一楼,传到了远在右厢的平昌坊。

    平昌坊的传信使将信息记录下来,翻译成文字,写在纸上卷起来装进专用的竹筒里,并在竹筒上用朱笔画上一个圆圈,表示紧急,不画便表示寻常信件,随后从望楼配备的专用竹筒管投入。

    竹筒顺着竹筒管落下,通过机关撞响金铃,落入地上的木板框中。

    一名身着紧衣人员,裹着袖子和裤筒,头插一根鸡毛,听到铃声飞快的奔到木板框边,拿起里面的竹筒飞奔离去。他们的装束,一看便知是以脚力吃饭之人,人称传音官。

    传音官奔过六部桥,拐入河边弄,径直朝着一个旧宅院而去。

    那是一座建于靖康年间的府衙,青瓦白墙,朱红大门,门口两座大石狮子,威武霸气。两根金底红棕色立柱撑起了整个门面,似乎刚上过油漆,看着十分新。府衙的门牌上写着“亲卫府”三个烫金大字,是当今圣上题的字。府衙内议事大厅,有一座大沙盘,乃亲卫郎刘志信命人打造的临安城缩影,全城十一厢四十三坊,大到街道暗巷河流沟渠,小到民居顶屋天窗,但凡在临安官署备过案的,均在沙盘之上。

    沙盘前,一名高发髻女子,穿着亲卫府官服,长相清秀,瓜子脸配着柳叶眉和朱红唇,若是着女装,绝对是一名仙女。此时她正倒背着手,目不转睛盯着的沙盘。

    沙盘上各个坊间都摆放着三二成群的人偶,表示亲卫府在此处设立的守卫,北面相对疏散,南面靠近皇宫,自然布局更密。

    两边等候之人一声不吭,现场十分安静,与御街上欢腾的气氛格格不入。

    传音官一路跑一路喊“报”,随后在女子面前单膝跪地:“报赵中郎,望楼紧急通信。”

    女子乃亲卫中郎赵忆南,她接过竹筒,捋平纸条,定睛一看。

    纸条上写着十个字:

    “仓基上爆炸,百万仓大火”。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圣上钦点亲卫负责此次上元灯会临安城的守卫,指令禁军全力配合,可以说从接到圣旨那一刻起,亲卫府是整个临安城最具权力的部门,亲卫郎是最具权力之人。高权对应着高风险,亲卫府上上下下神经紧绷,不敢懈怠。

    明日便是上元灯会第一晚,可却在今晚仓基上出事了。

    百万仓乃仓基上最大的国粮仓,储存着整个临安城半年的粮食。

    民以食为天,粮是百姓生存的根基,有粮稳如泰山,无粮地动山摇。历史上多少次百姓暴动就是因为缺少粮食,食不果腹不得不揭竿而起,多少朝廷也是倒在粮食之下。可以说百万仓的作用不仅仅是储粮,更是稳定人心,是临安城乃至大宋稳定基石。

    因此,平日里临安府就安排了大股力量守候此地,禁军和巡防营也常在此地巡逻,别说寻常小偷小摸,连一只苍蝇都无法进入,堪称整个临安城除了皇宫最安全的地方。临安城里有些权势之人,都会在此地存上些家族粮食,久而久之,能在仓基上存储粮食,也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赵忆南十分清楚百万仓被毁意味着什么。

    “叮嘱火禺一定控制火势,保住粮仓!”

    “狼牙将王晓白,速速集结亲卫,立即前往仓基上!”

    “让仓基上巡检司和附近亲卫,先行控制现场,派人去保和坊的杏林苑请古大夫带些人和药物先行去仓基上救人。”

    “将信息传给禁军,请禁军协助封锁仓基上,任何人不得进出。”

    没有责备,没有发火,没有沮丧,一条条指令从赵忆南口中发出,通过传音官到望楼再送到各个部门人员手中,一切都十分顺畅,丝毫不曾多加考虑,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在赵忆南脑海中演练许久。

    亲卫府上下忙了起来。

    王晓白领命,走出大厅,对着校场一声怒吼:“亲卫听令,十名神箭营弓弩手,二十名陷阵营重甲兵,一炷香内集结。”

    校场一片静默,只有重甲撞击的金属声和亲卫跑动的碎步声,所有人都是训练有素,步调沉稳,仅仅半柱香时间,三十名将士已经整装待发。

    陷阵营重装甲士皆内穿金丝甲,外配专属炼铁甲,背九指环首刀,腰配九寸短刀,持炼铁盾,专门冲锋陷阵。神箭营弓弩手,着轻金丝环甲,身背二石强弓,配二十支银羽箭,箭头有特制倒钩防止脱离,腰间配百步劲弩和五十发弩箭。

    王晓白为首,站在队伍最前方,等候赵忆南的下一步指令。

    而此间,望楼早已将赵忆南所下指令全部传送出去。估摸着此时其他人员早已收到亲卫府的指令。

    赵忆南准备起身出发,身后的依兰突然开口:

    “中郎,需不需要通知户部和工部派人前往仓基上?”

    赵忆南停顿了片刻,明白了依兰的用意,这是在为后续工作铺底。百万仓被毁,重建涉及工部,需要钱和粮食调度涉及户部,特别是灾区安置事宜,都仰仗户部。

    依兰,与其说是侍女,不如说是赵忆南的智囊团。依兰与赵忆南年纪相仿,虽是女儿身,却对军事和政治有不一样的见解,是当今圣上钦点给赵忆南的。

    至于其他事,依兰犹豫了一下,还是放弃了。她本想拦住赵忆南,告知她封锁仓基上可能带来的危害,要知道宋朝向来没有宵禁,更何况今日是正月十三,圣上最为重视的上元灯会在即,此时指令禁军封锁一整个坊,阻断北面两大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进出,影响临安城商贸还在其次,制造压力混乱平安更为麻烦,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灯会运河工程仓基上段的进程。

    圣上对此次上元灯会格外重视,一直视为宋朝繁荣的象征,绝对不会允许出现错误。任何一丝失误都会让亲卫郎的职位易人,这可是枢密院最希望看到的。

    赵忆南看着依兰欲言又止的样子,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放心,我心里有数。”

    “可亲卫郎那里如何说?”

    赵忆南皱了皱眉头,带着些许无奈:“我会给亲卫郎一个满意的交代。”

    “交代,怎么个交代?”

    一名年老者黑着脸从门外走进来,径直走到赵忆南面前,狠狠盯着她的眼睛,招呼都没有打,直接质问。

    此人正是亲卫郎刘志信,已年过六旬,身体瘦弱,满头白发拄着一根楠木拐杖,拐杖头上镶嵌着一颗宝石,还有当今圣上写的字“国之支柱”。当今圣上登基之前,刘志信曾任太子傅,后转入户部,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位,直到告退,一直都是圣上十分器重之人。

    刘志信在圣上眼里,是国家的支柱,就像是如今这拐杖是刘志信的支柱。

    “赵中郎,你是想让我这个亲卫郎的位置易人呀!”

    赵忆南拦了下了正欲反驳的依兰,并恭恭敬敬的回应:“刘郎何出此言?”

    “明日便是上元灯会,百万仓就在你所谓的万无一失的保卫部署下爆炸了?”

    “此事卑职正要去查!”

    “为何下令封锁,你可知道封锁仓基上的后果?”

    看着咄咄逼人的刘志信,依兰有些着急。她知道,虽然亲卫府基本由赵忆南做主,但牵涉到上层之事,都是亲卫郎刘志信决策,何况此事事关当今圣上。

    赵忆南心里清楚,刘志信一直以来对自己心存芥蒂,发生这般大事,自然会发难。不过她已有决定。

    “刘郎切莫着急,封锁仓基上卑职自然知晓其中厉害关系。如今临安城汇聚八方来客,明日便是上元灯会,百万仓之事必须在今夜解决。事发生在几炷香之前,祸乱之人定尚在仓基上,仓基上部署亲卫人员不足以封锁整个坊,而仓基上离亲卫府甚远,等亲卫赶到之时,祸乱之人早已逃离,故而卑职才斗胆请求禁军配合,封锁仓基上。”

    一番理论,有理有据。

    刘志信看着赵忆南坚定的眼神,叹了口气,进来之前他准备了一堆的说辞,想要好好说教说教,身为亲卫中郎行事为何如此莽撞。可看着赵忆南一脸的坦诚,清楚其中的要害,以及来亲卫府任职的原因,他默默的咽下了那些嘴边的话。

    赵忆南准备告辞离去。

    刘志信终究不放心,临去叮嘱:“明哲保身!”

    说白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要紧。

    赵忆南点了点头,跳上白驹,领着王晓白朝仓基上赶去。

    身后是叹气的刘志信和依兰,两个人叹着不同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