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汉志、尔雅释文引刘歆同,徐景安乐书引刘歆说:“宫者,中也,君也,为四音之纲,其声重厚,如君之德而为重。”白虎通:“宫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时者也。”晋志:“宫为君,宫之为言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焉。” 〔三〕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宫为君,君者,当宽大容众,故其声宏以舒,其和清以柔,动脾也。” 征 谨按:刘歆钟律书:征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一〕。五行为火,五常为礼,五事为视,凡归为事〔二〕。 〔一〕汉志、尔雅释文引刘歆同,徐景安乐书引刘歆说:“征者,祉也,事也,其声抑扬递续,其音如事之绪天中记“续”而为迭。”白虎通:“征者,止也,阳气止。”晋志:“征为事,征之为言止也,言物胜则止也。” 〔二〕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征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当急就之,其事勿久流亡,故其声贬以疾,其和平以切,动心也。” 羽 谨按:刘歆钟律书:“羽者,宇也,物聚〔一〕藏,宇覆之也。〔二〕”五行为水,五常为智,五事为听〔三〕,凡归为物〔四〕。故闻其〔五〕宫声,使人温润而广大;闻其商声,使人方正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整齐而好礼;闻其征声,使人恻隐〔六〕而博爱;闻其羽声,使人善养而好施〔七〕。宫声乱者,则其君骄;商声错者,则其臣坏;角声缪者,则其民怨;征声洪者,则其事难;羽声差者,则其物乱〔八〕。春宫秋律,百卉必雕〔九〕;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一0〕。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一一〕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一二〕” 〔一〕“聚”,钟本作“始”,臆改。 〔二〕汉志、尔雅释文引刘歆同,徐景安乐书引刘向说:“羽者,宇也,物也,其声低平掩映,自下而高,五音备成,如物之聚而为柳也。”白虎通:“羽者,纾也,阴气在上,阳气在下。”晋志:“羽之为言舒也,言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也。” 〔三〕“听”原作“德”,朱筠云:“当作听。”案汉志正作“听”,今据改正。 〔四〕乐记正义引乐纬声动仪:“羽为物,物者,不齐委聚,故其声以虚,其和断以散,动肾也。” 〔五〕意林无五“其”字。 〔六〕“恻隐”,意林作“隐恻”。 〔七〕说郛载五经通义:“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初学记十五引作“闻宫声,无不温雅而和之”;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角声,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声,使人乐养而好施初学记“闻征声,无不善养而好施者也”;闻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初学记“圣人闻羽声,无不恭俭谦让”。”据此,则子骏述父说而参以异闻也。韩诗外传八:“汤作护,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爱仁;闻其征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敬而好礼。”史记乐书:“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白虎通礼乐篇:“闻角声,莫不恻隐而慈者;闻征声,莫不喜养好施者;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闻羽声,莫不深思而远虑者;闻宫声,莫不温润而宽和者也。”公羊隐公五年注:“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征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疏云:“温雅而广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义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齐而好礼者,火之性也;乐养而好施者,水之性也。”初学记十五引邯郸绰五经析疑:“闻角声无不恻隐而慈者,闻商声无不断割而亡事也当从白虎通作“立事”。”晋志:“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征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器谨案:听音知德,本按五行立说,此盖儒先旧义,而引用或殊,应氏谓闻角声使人整齐而好礼,闻征声使人恻隐而博爱,与韩诗说、太史公书、白虎通、公羊解诂俱异,准五常角为仁,征为礼之说,则此适当互易耳。又应氏谓闻羽声使人善养而好闻从意林本,羽于五常为智,岂白虎通所谓深思远虑耶。 〔八〕拾补校“缪”为“谬”,案:二字古通。礼记乐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郑注:“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史记乐书:“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槌,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又见说苑修文篇。 〔九〕“雕”,御览二五又五六六引作“凋”。 〔一0〕“雹”,拾补校作“电”。案北史及隋书牛弘传俱引刘歆钟律书“春宫秋律”以下八句。 〔一一〕“识”,御览五六五引作“知”,案:乐记作“识”。 〔一二〕礼记乐记文。 埙〔一〕 谨按:世本:“暴辛公作埙。〔二〕”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三〕”埙,烧土为之〔四〕,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为六孔〔五〕。 〔一〕原校:“一作埙者,古今字也。”器案:御览五八一引作“埙,一作埙字也”,在正文“凡为六孔”下。 〔二〕汉书律历志注引应劭、广韵二十二元、文选长笛赋注,俱引世本此文,御览五八一引较详,具见后文。 〔三〕大雅板作“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此毛、鲁之异。 〔四〕拾补据书钞引校原句“烧土也”为“烧土为之也”。按:卢所据见陈本书钞一一一,孔本作“三礼投壶图云:埙,烧土为之,雅埙如土,大如鸡子也。”与应氏文不合,且亦非引风俗通也。寻御览五八一引作“烧土为也”,今参酌御览同卷引乐书及宋书乐志定为“烧土为之”。 〔五〕御览五八一:“世本曰:埙,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本作埙,围五寸半,长三寸半,凡六孔。宋均注云:暴公国当作“周”平王诸侯也。”又引乐书:“埙者,喧也,周平王时暴辛公烧土为之。”案宋书乐志一:“八音,三曰土,土,埙也。世本云: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也。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烧土为之,大如鹅卵,锐上平底,形似称锤,六孔。尔雅云:大者曰嘂,嘂音叫。小者如鸡子。”诗疏引古史考,以为“古者,埙篪尚矣,周幽王时,暴辛公善埙,苏成公善篪,记者以为作,谬矣。”是谯周以暴辛公为周幽王时人,并埙亦非其所作,直好之耳。 笙 谨按:世本:“随作笙。〔一〕”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二〕。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三〕”大笙谓之,小者〔四〕谓之和〔五〕。 〔一〕汉书律历志注引应劭注、书钞一一0、类聚四四、初学记十六、通志乐略、路史后纪二注,俱引世本此文,宋均注:“随,女娲臣也。”礼记明堂位:“女娲氏之笙簧。” 〔二〕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白虎通礼乐篇:“笙者,太簇之气,象万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节焉,有**之和焉,天下乐之,故谓之笙。”释名释乐器:“笙,生也,竹之贯匏,象物贯地而生也,以匏为之,故曰匏也。”初学记十六、御览五八一引邯郸绰五经析疑:“夫笙者,法万物始生,导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象法凤皇。”器谨案:古书言笙者,皆云小者十三簧,书钞一一0引三礼图:“雅笙,簧十三,上六下七。”此即白虎通所谓“有七政之节,**之和”之说也,此作“十二簧”,非,当据改正。 〔三〕小雅鹿鸣文。 〔四〕吴本“者”作“笙”。 〔五〕钟本“和”下有“也”字。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释文引孙炎云:“巢,高也,言其声高;和,应和于笙。”李巡云:“小者,声少音出和也。”御览五八一引舍人云:“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相和也。” 鼓 谨按:易称:“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一〕”不知谁所作也〔二〕。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三〕,故谓之鼓〔四〕。周礼六鼓〔五〕:雷鼓八面〔六〕,路鼓四面〔七〕,睾鼓、晋鼓皆二面〔八〕。诗云:“击鼓其镗。〔九〕”论语:“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一0〕” 〔一〕系辞上文。 〔二〕宋书乐志一、初学记十六、御览五八二引“作”作“造”。通志乐略引世本:“夷作鼓。” 〔三〕初学记引无“皮”字。 〔四〕初学记引“鼓者,郭也”至“故谓之鼓”,在“易称鼓之以雷霆”之前。白帖十八、书林事类韵会五四引作“鼓者,春分之音,以助万物发生”。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释名释音乐:“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白虎通礼乐篇:“鼓,震音,烦气也,万物愤懑,震而出,雷以动之,温以暖之,风以散之,雨以濡之,奋至德之声,感和平之气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神明报应,天地佑之,其本乃在万物之始耶,故谓之鼓也。”汉书律历志注,师古曰:“鼓者,郭也,言郭张皮而为之也。” 〔五〕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 〔六〕鼓人:“以雷鼓鼓神祀。”郑注:“雷鼓八面。”说文鼓下引周礼:“六鼓,雷鼓八面。”文选东京赋薛综注、宋书乐志、魏书礼志崔逸说并同,大司乐先郑注以为“雷鼓六面”,与此异。 〔七〕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说文引周礼:“路鼓四面。”宋志:“四面者路鼓。”大司乐先郑注以为“路鼓两面”,与此异。 〔八〕鼓人:“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说文引周礼:“ 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皋”通作“睾”,俱为“鼛”之借字。鼓人疏云:“案韗人为皋陶,有晋鼓、鼖鼓、皋鼓,三者非祭祀之鼓,皆两面,则路鼓祭宗庙,宜四面,灵鼓祭地祗,尊于宗庙,宜六面,雷鼓祀天神,又尊于地祗,宜八面。”考工记韗人疏云:“以六鼓差之者,鼓人雷鼓祀天,灵鼓祭地,路鼓享鬼,下二鼓,据鼓人鼖鼓鼓军事,皋鼓鼓役事,惟此鼓经不言其名,五鼓已配讫,惟有晋鼓当此鼓可知。故引贾侍中云:晋鼓大而短近晋鼓也。此后郑所解也。”器谨案:应氏此文,全本许氏说文解字,应据补“灵鼓六面,鼖鼓二面”之文,以足六鼓之数,今本疑出后人臆删。 〔九〕邶风击鼓文。 〔一0〕先进文。 管 谨按:诗云:“嘒嘒管声。〔一〕”“萧管备举。〔二〕”礼乐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象〔三〕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四〕”尚书大传〔五〕:“舜之时〔六〕,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七〕”昔章帝时〔八〕,零陵文学奚景〔九〕,于冷道〔一0〕舜祠〔一一〕下得生〔一二〕白玉管〔一三〕,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一四〕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皇仪也〔一五〕。 〔一〕商颂那文。 〔二〕周颂有瞽文。 〔三〕“象”字原无,今据书钞一一二、御览五八0引补。 〔四〕汉书律历志注,孟康曰:“礼乐器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器谨案:乐器即今本礼记乐记篇佚文,而孟康犹得见之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乐记二十三篇。”礼记乐记正义曰:“ 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十一篇入礼记,在礼记前也。至刘向为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又载余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别录十一篇下次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三,是也。”又案:说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宋书乐志、御览五八0引蔡邕月令章句:“管者,形长一尺,围寸,有六孔,无底,其器今亡。”广雅释乐:“管,象,长尺,围寸,六孔,无底。”尔雅释乐郭注:“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
〔五〕宋本、仿元本“传”误“傅”。 〔六〕五色线下引作“武帝时”,误。 〔七〕汉志注,孟康曰:“尚书大传:西王母来献白玉琯。”说文竹部琯下曰:“古者管以玉从段校,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琯。”大戴礼记少闲篇:“西王母献白玉琯。” 〔八〕大戴记注作“明帝时”,误。 〔九〕初学记十五引“文学”作“太守”,文选闲居赋注引“景”下有“仲”字,五色线引作“零陵人文子景”,俱误。太平广记二0三、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诗施注引不误。此用说文,详下。 〔一0〕汉书地理志上泠道,注:“应卲曰: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 〔一一〕水经湘水注:“九疑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 〔一二〕初学记、太平广记、路史余论九、苏诗施注引“生”作“笙”,说文、宋书乐志亦作“笙”,当据改。汉志孟注、大戴记卢注俱无“笙”字。 〔一三〕初学记、五色线引“管”作“琯”,下同。说文、宋志、孟康、卢辩俱作“琯”。开元占经一一三引异苑:“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下得玉管一,即西王母所献玉琯也。” 〔一四〕“竹”,太平广记有“为琯”二字。 〔一五〕郎本“皇”作“凰”,后起字。说文:“前零陵文学姓奚,于泠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凤皇来仪也。”隋书律历志上引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 瑟 谨按:世本:“宓羲作瑟,长八尺一寸〔一〕,四十五弦。”黄帝书:“泰帝使**鼓瑟而悲〔二〕,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三〕”春秋:“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征〔四〕之音,有玄鹤二八,从南方来,进〔五〕于廊门之危〔六〕,再奏之而成列,三奏之则延鵛〔七〕舒翼而舞〔八〕,音中宫商,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征乎〔九〕师旷曰:不如清角。〔一0〕平公曰:清角可得闻乎师旷曰:不可。昔黄帝驾象车〔一一〕,六交龙〔一二〕,毕方并辖〔一三〕,蚩尤居前〔一四〕,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一五〕,虎狼〔一六〕在后,虫蛇伏地〔一七〕,大合鬼神于太山之上〔一八〕,作为清角〔一九〕;今主君〔二0〕德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暴风亟至,大雨沣沛,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二一〕,平公恐惧,伏于室侧〔二二〕,身遂疾痛〔二三〕,晋国大旱,赤地三年〔二四〕。故曰:不务德〔二五〕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二六〕”今瑟长五尺五寸,非正器也〔二七〕。 〔一〕原无“瑟长”二字,今据拾补校补。 〔二〕文选张平子思玄赋注引高诱淮南子注:“**,黄帝时方术之女也。” 〔三〕尔雅释乐疏、广韵七栉、书钞一0九、通志乐略、路史后纪十二注、古今事物考五引世本并云:“庖羲氏作瑟五十弦,黄帝使**鼓之,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与此异。史记封禅书:“太帝使**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补武纪及汉书郊祀志同书钞一0九引帝王世纪:“黄帝损庖羲之瑟为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王嘉拾遗记:“黄帝使**鼓庖羲氏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御览五七六引三礼图:“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二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蕃羸也。颂瑟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也。” 〔四〕诸子拔萃“征”误“贞”。 〔五〕“进”,韩非子十过篇、史记乐书、论衡感虚篇、纪妖篇作“集”。 〔六〕“危”原作“扈”,拾补曰:“当作危,韩非作垝。注:栋端也。”器案:论衡两篇俱作“危”,礼记丧大记:“ 中屋覆危。”注:“危,栋上也。” 〔七〕“鵛”,拾补校作“颈”,案郎本、钟本、拔萃本作“颈”,韩非、史记、论衡俱作“颈”,“鵛”是俗字。游仙窟注引作“头”。又胡本、拔萃本“颈”下有“而鸣”二字。 〔八〕类聚四四、文选司马彪赠山涛诗注、颜延之曲水诗序注、刘伶酒德颂注引马融琴赋:“昔师旷三奏而神物下降,玄鹤二八,轩舞于庭,何琴德之深哉”又案:楚辞九叹王注:“师旷鼓瑟,天下玄鹤,皆御明月之珠以舞。”书钞一0九、初学记十六引韩非子:“师旷鼓琴,有玄鹤御明月珠,在庭中舞。”疑即此事。 〔九〕论衡“音”作“乐”。 〔一0〕文选南都赋注引许慎淮南子注:“清角弦急,其声清也。” 〔一一〕文选上林赋:“乘镂象。”张揖注:“镂象,象路也,以象牙镂其车辂。”颜延年马赋:“代骖象舆。”注引韩子此文及孔丛子云:“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楚辞云:“杂瑶象以为车。” 〔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