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宝剑兵书
等到刘群带领北府军回到晋阳城的时候,才得知郭玲通过比武征兵的方式组建了娘子军,宣传了女子也可以当兵的理念。对于郭玲的行为,刘群表示赞赏,用自己的刻苦去证明女子也能当兵杀敌,总比那些安于享受和平争辩男女之别的人。离去时神采奕奕的北府军,回来时就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甚至每个人新兵都变得黑瘦了许多。这并不是营养不足,而是在离开晋阳城特训的这些天,每天都要经历破而后立的虚脱感,使得身体一时间还无法适应,能量消化和供给的速度跟不上。刘群带北府军的将士们回来,也是让他们暂时回北府军的军营休息一段时间,不用再风餐露宿,以此来让身体逐渐适应高强度的历练。如果只是一昧的强行训练而没有休息的话,那么北府军的新兵很可能连三分之一的人都熬不到训练完成的那天,更是会出现疾病和暗伤,导致他们只能早早退役。回到军营的那天晚上,北府军的新兵们睡得那叫一个香啊,恐怕就算是一颗炸弹在军营里面炸响了,他们也起不来。唯一亮着灯的宿舍,就是耿狄与唐穆的两人间了。此时的两人正在互相帮忙按摩那已经愈发强健的身躯。“唐兄,果然如你虽说的那样,经过这按摩以后,我的肩膀感觉不到那么酸痛了。”耿狄轮动被按摩完的肩膀,感慨着按摩的神奇。唐穆则是摇头无奈的说“耿兄,世子说过,要劳逸结合,强行训练只会损害身体,你为何不听呢?”之所以唐穆为耿狄按摩放松,就是因为耿狄训练的太过于拼命了,就拿伐木来说,刘群的要求是每人十颗的话,那么耿狄就会硬性要求自己必须完成二十颗的目标,是寻常将士的两倍。这样一来,虽然耿狄每日都与其余北府军的新兵拉开了差距,连刘群都感慨耿狄的努力,可也去让耿狄的身体出现了无法适应而整日酸痛的情况。作为唐尧一脉,晋阳唐家自然有着很多古老的传承,唐穆就在幼时学习过《黄帝内经》,于是便根据《黄帝内经》上记载的方式,通过按摩帮助耿狄缓解痛苦。“哈哈哈,唐兄言重了,我的身体我知道,无伤大雅,我只是想快一些成为真正的战士,好能与匈奴人战斗。”耿狄的眼中燃起对战斗的渴望,他太想手刃匈奴人了。到现在为止,耿狄都还没有亲手杀过匈奴人,反倒是武力不如他的唐穆,却亲手杀过两个匈奴人了。唐穆不明白为何耿狄如此的痛恨匈奴人,但也猜得到肯定与耿狄的家人有关,这北府军内的每一个汉人新兵,又谁不与匈奴人有着血仇呢,只是他们没有像耿狄这般执着和拼命。其实耿狄每天也很疲惫,他不是感觉不到,但一想到自己每天都在变强,更是跟随了让匈奴人都大败而归的世子,他就更加的有动力了。次日一早,耿狄早早的去练习剑术,同时也照常拉上了唐穆,他与唐穆是刘群亲口说可以暂时放假不用训练的假期中唯一依然坚持闻鸡起舞训练的。这一幕同样也被练完剑的刘群看到了,他很欣慰耿狄与唐穆的坚持,仿佛在两人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祖逖与刘琨的影子。在刘群小时候,就亲眼见过耿狄与刘琨早起一起练剑,正是两人的相互扶持才能走到如今的地步。对于努力的人,刘群是绝对欣赏的,于是在耿狄与唐穆训练完成以后现身,一边鼓掌一边说“唐穆、耿狄,你们的坚持我都看在了眼里,如今的北府军中,你们二人绝对是最努力的。”“参见世子。”耿狄与唐穆连忙向刘群行礼。刘群摆了摆手示意两人不要继续行礼,然后才说“对于有功之人和勤奋之人,理应赏罚分明,我有一份礼物送给你们。”耿狄与唐穆互相看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和期待。刘群带着两人,来到了他在军营之中的房间,与其余将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将士们是几个人住在一起,而刘群是一个人罢了。里面的陈设也很简单,同样的炕外,也只有一方桌椅,上面放着书籍和纸张,而角落还有一个武器架。这是耿狄与唐穆第一次来到刘群在军营之中的房间,他们没有想到作为广武侯、并州刺史刘琨之子的刘群,竟然如此质朴。刘群笑着对两人说“我没有什么好奖励给你们的,现在我这里有一柄我曾用过的宝剑,和我进行批注过的《孙子兵法》,你们两个可以选择要其中一个。”如今的晋阳城,一切都是按照平均分配来发放的,金钱还没有流通,房屋和土地也是属于刘琨发放的。比起金钱和房屋的物质奖励,反而是刘群的武器和批改过的兵书更有价值。之前刘群曾把他的佩剑送给过郭玲,只是刘群的佩剑对于郭玲来说还是有些不适应,最终由薛力另外打造了一把更为灵巧的,使得这般曾经的佩剑又回到了刘群手里。“这份奖励太珍贵了,世子,我们二人实在无法接纳。”耿狄虽然意动,可还是婉言拒绝,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又是匠籍,与刘群有着巨大的身份差异。刘群瞪着耿狄,带着略微愤怒的口吻说“没有什么珍贵不珍贵的,这宝剑落尘于此更是可惜,你等替我持此见杀敌,也算没有埋没它。”有很多君主喜欢收集宝马神兵,却几乎不去使用,使得宝马老死于宫中、神兵锈于府库,这是刘群最不愿意看到也是最心痛的。将自己不再使用的宝剑赠与出去,让另一个使用者发挥其威力,自然比落尘好的多。最终,耿狄选择了刘群的佩剑,而唐穆选择了刘群批注过的《孙子兵法》。其实耿狄的宝剑更有价值,因为他多了一柄身边,而唐穆的《孙子兵法》虽然是他的,可以两人的关系绝对会一起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