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仙侠小说 - 为了当上驸马我一剑扫天下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一章 大隐隐于市,唯诚也

第四十一章 大隐隐于市,唯诚也

    澹台宣凌年幼时拜入白云书院,初入九品,为了体会《学子行》,也曾跟随老师走出书院,云游天下,直到儒学修为进入六品儒玄,方才回到白云书院,成为白云书院首席弟子。

    这是在那之后她第一次走出书院。

    几日前,圣人庙,圣人像手中的《圣人言》震动。

    有朋自远方来!

    那坐落在白云山上的白云学院,传承了儒家学说上千年,在近三十年,都仅仅只有当年院长突破成为一品先贤,引起《圣人言》的反应,为圣人所庆贺。

    她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让圣人称呼为朋友,也很好奇,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和当今白云书院的院长,那位一品先贤相比。

    随着进入献京,她抱着九分失望和一分希望。

    献京的风气,让她一次次怀疑,在这样的地方权势熏心的地方,真的会有圣人的朋友?

    在迷茫之中召开文会,便是她最后一次对献京的尝试。

    而随着召开文会,果然,不出意料地让她失望了。

    这里的儒学之士,一个个都只是穿着儒学的外衣,唯有少数才是真正将儒学学了一点到心里去,但这少数也远远不够成为圣人之友。

    若是这献京没有,接下来,她就只能去大乾的国都看看。

    圣人之友,这是白云书院重启的一次新的希望,无论如何,澹台宣凌都要将其给找到,请回白云书院。

    而就在澹台宣凌脑海之中思绪闪过的时候,那展示在前的张忠太儒的手稿,那纸张上仅仅有的三个字,先是第一个字,散发出耀眼的白色文气。

    滔滔文气化作海浪,转瞬之间,就把整个会场的三分之一的地方,铺满了文气。

    “这是??!”澹台宣凌惊骇。

    “有人的注解,得到了手稿的认可,引起了张忠太儒当初书写之时遗留的感悟共鸣!”

    “闻,听也,儒学之路,当善于听,所听非正,当能辨析,求之于真,另,一事,两人所闻,可有不同,更需谨证!”

    这个注解是非常标准的答案。

    但正因为如此,澹台宣凌才震惊。

    二品太儒的手稿注解为何那么难?

    那是因为无法撒谎,心中所想,即是注解。

    非所想,哪怕是你将标准答案背诵一百遍,背的再流利,通过向别人请教,将其理解地再透彻,甚至举一反三。

    但只要不是你心里真实所想,在这二品手稿面前,也无法蒙混过关。

    所注解的文字都将化为妖魔鬼怪,反噬自身。

    能够注解出标准答案,这意味着什么,澹台宣凌很清楚。

    放在白云书院,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澹台宣凌将视线放开,寻找究竟是何人能够做到如此。

    在这献京之中,竟然也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者!

    正当澹台宣凌寻找之时,那张忠太儒的手稿的第二个字也亮了起来,更加磅礴的文气奔涌,将整个会场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包裹了。

    使得在场的所有人都荡漾在那磅礴的文气之中。

    “这是第二个字了!”

    “究竟是谁?”

    澹台宣凌继续寻找。

    很快,她的视线就落在了会场边缘的一个角落桌案上。

    乳白色的儒生服,儒带,面容清秀,气质宛若谪仙,仅仅一眼,就让澹台萱凌无法移开眼神。

    “等等,此人是怎么回事,进入会场之时,明明不显眼,此刻,我专注于他,才发现气息如此不凡!”澹台宣凌惊愕。

    “藏锋于鞘!”澹台宣凌喃喃道。

    传闻,内心澄澈之人,非主动示人,能够随意将自身的锋锐藏于鞘中,不被人所瞩目。

    这在儒学之中,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大隐隐于市!

    “前面两字已经亮起,这第三字为何如此慢?”澹台宣凌看向张忠手稿的第三字“行”。

    再看那宛若谪仙的少年,却是眉头微微皱起。

    片息后,那第三字终于也亮起。

    滔滔文气汹涌。

    整个手稿都是亮堂起来,三字之上,幻影频生,一个七旬须发老者,面容庄严,眉眼带着一丝慈祥,正在书房之中执笔写字。

    澹台宣凌连忙向这老者行礼。

    这赫然是文景,映照出了张忠太儒书写这三字的时候的真实情景。

    待到此番幻境散去,澹台宣凌才去看那第三字的注解是什么。

    他很好奇,前两字都如此轻松的少年,为何在这个字上开始犯了难。

    “行,不知也!”

    短短几字,却让澹台宣凌错愕。

    竟然如此直白写明不知??!

    可不知,为何第三个字会亮起,引发张忠太儒书写手稿时的真实文景。

    这第三字,李归耕确实不知。

    自穿越以来,李归耕有所“闻”,有所“说”,却偏偏无所“行”!

    幼年起,便是在那小村落之中,和母亲相依为命,年年耕种,不曾走出三里路,而时至十五岁,来献京,也是被靖山王强行所带,关押在大献禁狱,更是不出,后入兵书楼查案,也不过献京的一些方寸之地。

    当此字出现的时候,李归耕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或许他有很多前世的学识都能够去阐述这个“行”,但个中都是前世书本而来,而非自己践行而来。

    人云亦云,岂非违背了自己的“闻,说”之见。

    那既然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

    老老实实阐述便可!

    而李归耕不知的是,他这如实的回答,却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完美注解了什么是“行”。

    行,远行,践行,而行之目的,本就是不知,因不知,方才远行,寻求答案,解答疑惑。

    澹台宣凌看着这简单的几字,脑海之中却是浮现出自己年幼时刚刚拜入白云书院的情景。

    那时,老师问道:人之苦难,来源于何

    澹台萱凌不知如何作答,便是不断在脑海之中寻求记忆,拼凑答案,最终,将自己心中那个自己都感觉不太真实的答案告诉了老师。

    那时,老师仅仅只是哈哈大笑。

    然后,老师告诉澹台宣凌:这个问题本身对现在的你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么去面对心中的不知的!

    而对于同样的问题,眼前的这个少年给到的答案很简单:唯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