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在线阅读 - 第255章 只不过是一颗转动的齿轮而已

第255章 只不过是一颗转动的齿轮而已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布商都涌入江南明记纺织厂。

    因为这里的布,实在是太便宜了!

    在这个棉布竞争还不算太激烈的年代,杨宪直接用准现代化生产的模式、标准、工艺,开展规模化的生产,别看他给那些女工开的工资比外面高一倍多。

    可生产棉布总的成本,却给压缩到比其他纺织商要便宜一倍还不止。

    成本便宜下来了,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

    别看明记纺织厂出厂的棉布卖得便宜,可它的利润却还是最高的。

    而且不只是价格便宜,明记的棉布品质反而要比如今外头市面上的那些棉布要好得多。

    物美,价廉!

    其余那些纺织厂能打得过才怪。

    完全就是碾压。

    明记纺织厂的出现,就像是一台压路机,直接无情地将整个大明的纺织市场给压平碾碎。

    每天都有大量的银钱进账,要不了多久,这个纺织厂给明记商行带来的收益,就要仅次于琉璃与地产生意了。

    纺织布匹是古代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大明的纺织业本就都集中在江南地区,原本这些纺织业的商人们正好好做着生意,享受着布匹带来的高额利润,被突然闯入市场的明记棉布给炸懵了。

    一开始那些老字号的纺织厂还不以为意,认为明记纺织厂无法对他们造成威胁。

    明记商行这些年虽然足够威风,可毕竟在这之前,并没有任何从事纺织业的相关经验。羊毛加工如今已经收归国有,以致于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羊毛加工最初便是来自明记。

    在看到明记商行在江南日报上刊登的招工告示后,这些江南的大纺织商更是对此嗤之以鼻,心里更加确定了明记没有经验。

    给女工们如此高额的工钱,这不是在加重成本负担吗,到时候棉布成品出来价格就会高,又怎么可能会是他们的对手。

    在他们心中,他们的这一套商业模式,物料成本多少、人工工钱多少,运输多少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沉淀,是一套被时间证明能够行之有效的模式。

    几乎所有江南的纺织商人都在等着看明记纺织厂的笑话。

    直到明记纺织厂出厂的第一批棉布问世,其价格和质量都是让他们大跌眼镜。

    一个之前没有任何纺织基础的商行,第一次进入这个行业,竟然就能织出如此高质量的棉布。

    如果棉布质量高,还能用明记商行聘请了纺织技术高超的大师,这一点来解释的话。

    那么如此“低廉”的价格,这些江南纺织商人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他们认为明记纺织厂是在搞开业酬宾活动,为了打响名头,放弃了利润,甚至根本就是在亏钱售卖。

    等过段时间,明记纺织厂就会支撑不住,价格就会恢复正常。

    他们就这样睁着眼睛等着。

    三天、五天、七天,半月

    如今整整一个月时间过去了,这些江南纺织商人们,等得他们两眼通红,满是血丝,还是没能得到明记纺织厂的棉布涨价。

    不仅如此,他们还跟着失去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棉布市场。

    这些江南财阀,也不是傻子,与之相反一个个人精似的。

    亏本买卖这种事情,十天半月已经是极限。

    更何况明记纺织厂如今这个出货量,如果是亏本在卖的话,换成他们三五天都支撑不了。

    因此在他们看来,明记纺织厂一定是使用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新的纺织技术。

    就像当年的黄道婆一样。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在崖州一待就是整整40年。

    在这四十年期间,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可以说黄道婆一个人,就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在这些江南财阀眼中,只有这种情况,事情才说得通。

    一些人便悄悄将主意打到了明记纺织厂头上来。

    只可惜对于核心技术,明记一直以来都是重点保护。

    虽然明记纺织厂的女工们,如今都对明记忠心耿耿,将这儿视作是自己的家。

    可毕竟人这么多,足有数万人,难免其中一些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

    可就算是他们就算是买通,纺织厂的女工也没有用,因为在杨宪的流水线生产体系里面,工厂里头每一个人都只是这座大机器的一颗齿轮而已。

    她们无法看到整件事情的全貌。

    举一个例子,就像是铸剑,以前铸剑师从选材、挖矿、冶炼、锤打.都是一个人完成,有些铸剑师一辈子也许也就铸一把剑。

    而在明记各种工厂里面,你分到的工作很可能只是拿起手中的锤子往下面锤一下。

    铛!

    就这么一声,你甚至有可能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天知道你自己是在铸造什么,菜刀、镰刀、还是锄头、铁锹。

    而真正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的高层人员,都是扬州最老的班底。杨宪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自然不会因为这点钱而出卖老东家。

    在尝试过各种办法都无法奏效后,眼看着自己的棉布市场以rou眼可见的速度被一步步蚕食,江南财团们联手请出了一个人。

    当世大儒,宋濂。

    身为浙东四夫子的宋濂,本就与江南财团有联系。

    可以说,纵观整个大明历史。

    大明清流文官与江南财团之间都有着说不清的暧昧关系,利益上也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点从洪武之后,各朝代是否开放海禁一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来。

    宋濂一大把年纪了,原本也不想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只是当他听到对象是明记商行时,那双浑浊的老眼立马冒出了精光。

    将此事应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