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悲哀
卫清云激动了许久,四下一番走动之后,这才复又落座,只是脸上明显的喜庆激动之情仍是难以平复下去。 “而随着年关将至,再加上湾台的局势已是基本安定了下来。于是,端王爷在半月前,传令北台,让我们‘无当飞军’上下的将士尽皆回转天水城。在进行封赏的同时,也更是为了让我们得以跟家人一起共度新春佳节。此番我们几个将领是先行一步悄然回城的,余下的千余将士因为接替防务,准备行军事项等,因此尚还在湾台境内。是以,无怪乎将军以及天水城之内的百姓,对此事尚且不知晓了。今日我们五人也是方到的天水城,在先行觐见过王爷复命之后,于是乎就来拜访将军你了。”廖达辉接着解释起了卫清云余下的疑惑。 “北台一战厮杀甚为激烈,不少将士更是埋骨他乡,一去不还。端王此举到很是体恤将士们,你们也不要辜负了王爷他的一番心意,趁此机会,好好休整一番,陪陪家人也好。”说来,对于端王的这份指令,卫清云内心很是感激。出征在外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他有着切身的体会,尤其是在春节这么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 “是啊,俺大牛自从进了军营之后,就再没回过家,也不知道俺爹俺娘他们怎么样了?现在,俺可也是个将军了,哈哈,这样子回去,俺也算得上那个啥穿着好衣服回乡了!”李大牛是个直人,对他认为好的事情,自不会有丝毫的隐瞒。对于端王的安排,他明显开心的很。 听到他这最后一句话,众人起先皆是一愣,理解不了他的意思。随之,第二遍思来时,众人这才明白了,他想说的定是“衣锦还乡”了。这自又惹得众人一场大笑不已。 几人数月时间不见,相互间自也有不少的话要说,主要也就是讲述了各自在这些日子里经历的那些趣事要事。聊了许多事之后,廖达辉神色一紧,交代起了其间的一桩要事。 原来,卫清云擅作主张将陈欠扁为首的一干湾独降臣,尽皆流放到了亡灵岛,任其自生自灭,实则那根本就是一条死路了。而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过于重大,纵是端王有心偏袒于他为他开脱,但也不敢不将此事迅速的上报给在长安的皇帝。皇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当下也是龙颜大怒。随之在朝议之上提出时,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惹得那些文臣们反对痛骂不已。 一番商议之后,皇帝陛下当即派遣快马传书位于天水城的端王,让他即刻派军前往那亡灵岛迎回陈欠扁等人。端王接旨之后,自是不敢怠慢,急传皇帝圣旨给在北台城内的颍川侯马宇,让他依旨行事。那时,卫清云早已是离开了湾台境内。 随后马宇当即点拨了五艘战船,配予七百余将士出海前往亡灵岛,迎接岛上的陈欠扁等人。当时随军出发的尚有在座的张华明,故而在他的讲述之下,卫清云对当时的事倒是有了清晰的了解。 相对于那些腐儒文人,高高在上的文官大臣而言,一众武将士卒们对于陈欠扁那般的民族败类自是深恶痛绝的。是以此番出海之后,在大海之中故意偏离航道,放慢船速,足足耽搁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船队这才终于到了亡灵岛附近。算上将陈欠扁等人送到岛上的时间,距离此番再次来到这亡灵岛,已是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按照众人想来,在这荒岛之上,那百余败类不管怎么样也应该是都死光了。 结果,分派下数艘小舟,三十名兵士登上岛查探时,所见的情景却是震撼惊悚了所有人的心神。这倒不是说,是岛上尚有二十四个活人,使得他们震撼。而是岛上,四下或分散或堆积的累累尸骨,处处可见的一块块染红的地面。 这般场景,只要是个正常的人,都清楚岛上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了。随行的三十将士,有近二十六人当即就吐了,直吐得腹内只剩下了苦水。 随后,以陈欠扁为首幸存下来的二十四人,被小舟接上了战船,随着船队回到了北台城内。 到达的当天,以颍川侯为首的一应大臣,在北台城内设下丰盛的宴席,为他们接风洗尘。结果,面对着满席的酒菜rou食,陈欠扁等人皆是大吐了起来,自然而然的那晚的宴席也因此败兴而散了。至于接下来的三天,听闻服侍他们的下人所言,他们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素菜,全未沾一丝一毫的荤腥。至于个中的缘由,众人心内自是清楚。 “这些民族败类,让他们活下来,实在是可恶的很啊!”卫清云听完了这件事之后,显然很是气愤不平,一拳重重敲在了石桌之上。 “腐儒误国啊,腐儒误国啊!” 卫清云对此确实是痛心的很,他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除去个人的情绪影响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借此一事警示后世华夏子孙。若背弃民族背叛国家百姓,那样的民族败类势必死无葬身之地,逃脱不了严厉的惩处! 可是,那些深受家儒思想毒害的腐儒,只顾切身的利益,维护坚守所谓的“圣人”言论。千百年来抱残守缺丝毫不知变通,更不会甚至不敢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之中吸取教训。只因那是“圣人”思想,天下共奉的言论,明知它是祸害,也照旧遵循不误。 好比,陈欠扁分裂湾台一事。原本自是天下共骂,口诛笔伐不休的。可是随着湾台的收复,陈欠扁等人的被俘投降。那些腐儒心中的天朝大国,礼仪之邦,以德服人,诸如此般的思想言论随即涌现而起。不仅对于陈欠扁等人的罪行既往不咎,还要大行封赏之礼。 如此这般,哪有一丝警示告诫后人的作用?有的也只是无端的放纵,显而易见的祸害! 类似陈欠扁这样,割地自立,分裂民族之领土于外,如此罪大恶极。结果等到华浙大军逼进,甚至兵临城下,明显败绩已定时,才率众投降。结果,不但无罪,还对其封侯赏赐。 面对如此一种处置手段,那么后世之人会如何看待呢?既然拥城自治,分土于外这般重罪纵是失败了,只要主动投降那就无所惩罚,反倒还有诸多赏赐,足以安度晚年。而一旦成功了,那就是自成一国,登临帝位,享尽荣华富贵。这么一番好事,谁还会管他是不是什么民族的罪人啊,若是一旦有了契机,又有几个人不会去尝试呢! 类似的例子,在家儒思想盛行的千年时光里,可谓是数不胜数。好比,面对外族蛮夷的入侵劫掠,肆意掳掠治下百姓,残害万千苍生。对我华夏造成的创伤何其之重,所犯下的罪行何其残暴。可是,一旦我军出兵讨伐,将那些蛮夷打的大败,甚至可以将其灭族收编时。那些所谓的家儒大贤,朝堂百官直至天子,就会拿出所谓以德服人,礼仪之邦的思想准则。千方百计要对其网开一面,彰显我们的仁德,天朝的威严气度。面对着蛮夷的称臣投降,还要不计前嫌的给与丰厚的赏赐。包括金银财物,粮食药材,甚至各式典籍图册,工匠技工。幻想着用天朝家儒的思想,感化那些蛮夷。结果,却只是促使那些白眼狼的越发强大,最终被它们一举亡国! 还有,好比各地的山贼,作恶多端屠戮劫掠乡邻。一旦朝廷派大军围剿,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那些负隅顽抗的匪类自是必死无疑。可是相应的见风使舵,在前来的围剿大军面前率众归顺投诚的。结果无疑就是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官员。在这么一种处置氛围之下,那些刁民恶民,会不想去当山大王吗! 而相应的对待那些受压迫,亦或是在天灾人祸之下,没有活计而聚众造反的贫苦百姓。面对他们之时,却是罕见另类的丝毫看不到一丝家儒的仁义。有的只是残酷铁血的镇压手段,务必斩草除根的狠辣心态。不管老弱妇孺尽皆杀无赦,甚至连那些无辜之人也不放过。抱着宁杀错一千,不放过一个的思想。 究其根源,只是因为造反触及了天子的帝位威严,那些外蛮山贼,屠戮损害的不过是寻常的百姓。除非当那些蛮夷兵临城下,威胁到江山社稷之时,才会有所重视。 家儒之所以盛行了千年,说到底,只是因为它维护的是当权者的利益。因此,各朝各代的君王皆奉其为治国圣典,普及天下。而相应的儒生文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唯有奉行其道,深受其理,继而大力推崇。这才导致了家儒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地位变得越发的深厚。在这么一种天下尽皆顺其道的大势之下,何人敢有丝毫的反对之声呢! 这不得不说是华夏千年来,外患内扰不断的根源所在,更是华夏泱泱子民的悲哀不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