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风波扩大,道衍出手!
第79章风波扩大,道衍出手! 国子监。 地处金陵钦天山,又名鸡笼山。 这里是大明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学生,主要是皇亲国戚以及一干官员子弟。 除此之外,便是没有考上进士的一部分举人,通过筛选之后,进入国子监,称为“举监”。 以及在地方上声望很高的儒生,通过推举进入,称为“贡监”。 整体上来,入学要求非常严格。 一般的人,连国子监的门都摸不着。 朱元璋创立国子监之后,又接着创下历事监生制度。 凡是国子监的学生,即使科举不中,只要下去“历事”,经过考验之后,便可以入朝为官。 享受着如此之好的待遇,国子监的学生,自然也都自视甚高。 而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一是写诗赋词,二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 今日,一群国子监的学生,正在清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真写得好!” 一名学子眺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感慨万千。 另一名学子笑道:“南王殿下被当世大儒方孝孺拜,被誉为当世第一才子,自非常人能及。” “最难得的是,这可不是苦思许久的作品,而是在集贤楼中,当场出题,即兴而作,竟能写作如此佳句,南王殿下之才,直如长江之水。” 几人都不吝赞扬。 言谈之间,对朱允钦佩不已。 也难怪。 如今朱允的大名,在文坛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上至国子监的祭酒,翰林院翰林,下至贩夫走卒,说书先生,青楼歌妓,都会吟一声“滚滚长江东逝水”,唱一句“朱颜辞镜花辞树”。 声名誉隆,粉丝自然也多。 这几名学子,就是他的“粉丝”了。 “陛下封他为南王,是不是有意立他为储君呢?” 一名学子突然问道。 另一名学子立刻接言:“这不明摆着的事吗?何为南王?南面而称王。” “自古封王者,岂有这样封的道理?” “这不就是有意立他为储君,让他日后称帝吗?” 此言一落,又有学子疑道:“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立他为储君,却要这般大费周章?” 旁边的学子笑道:“南王是四皇孙,非是嫡长子。立他为储君,有违立长不立幼的古训,朝中的大臣,如何能接受?陛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迂腐,迂腐!”立即有学子反驳道:“圣人并没有说过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 “素来帝位传承,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嫡长易分,贤却难明。” “可如今南王之才,百倍于其兄长,有目共睹,世所周知。” “执掌天下,正合天纵之姿,自当立南王为储君,又岂能为古训所限?” 大明时期,保守派的思想仍占绝大多数,但也不乏敢于挑战传统,打破陈旧观念的人。 这名学子,便是如此。 他这番说出来之后,一时间,竟没有人反驳。 “我听闻如今市井当中,都在流传“大明兴,南王帝”,传言南王本是天上的帝君转世,合该当我大明皇帝。他若继承大统,我大明就当兴。” “此事我亦有所耳闻。” “我还听说,金陵城的百姓,要集体上书朝廷,请立南王为储君啊。” “做得好啊!民心如此,看朝廷中那些老顽固还怎么阻拦。” “此事应由我国子监学生为之,且能落后于一群百姓?” “说得不错。真要上书,也应该是国子监带头。” “这恐怕不好吧?立储之事,岂是小可?非是我等学子所能轻易置言的。” “怕什么?圣意本就有意立他为储君,我等顺圣意而为,又何须顾虑?” “对!那还等什么,我等即刻就上书吧。” …… 国子监一群学生商议之后,当即决定,上书朝廷,请立朱允为储君。 不过,大多数兴奋无比的学子,并没有注意到,有几名学子的目光在相互对视,竟流露出一丝阴谋得逞的味道。 …… …… …… 天界寺。 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此时还没有修建,灵谷寺因为朱元璋修建孝陵,下令迁址。 眼下的天界寺,就是金陵最大的寺庙。 朱棣回北平之后,道衍便在这里挂了单,在寺中住了下来。 暗地里,他手下仍有不少探子秘密行动,将打探到的消息传递过来。 “今日城中数千百姓,集体请愿,请立南王为储君?” “国子监数百学子,签名上书,请朝廷立南王为皇太孙?” “市井之中,发现鱼腹藏书,言大明兴,南王帝?” “凉国公蓝玉,率先上书,请立南王?” “朝中勋贵武将,闻风而动,跟随凉国公,请求陛下立南王为储君?” “文官,御史,也纷纷上书,言南王乃神童转世,圣人再临,当立为太孙?” “连京畿大营的军队将士,也蠢蠢欲动?” …… 一桩桩,一件件的信息,汇报上来,道衍立即便嗅到了一丝不一样的风声。 “朱允不应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他不过七岁,在朝中也无根基。”
道衍摇了摇头。 朱允除了诗名很盛之外,再就是做过上书请收商税,杀吴忘庚一家等事情。 如果一个人写诗写得好,就有人说要拥立他为储君,那一定是天大的笑话。 神器之重,岂是诗词文章写好就能授予的? 最无知的人,也不会这样的认为。 但眼下这场请立储君的风波,竟越闹越大,那背后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 “不是朱允,朱允也不会这么蠢,这等于是在逼当今陛下。” “陛下是何等人物,岂会受人相逼?” “这样做除了引来雷霆震怒,不会有什么好处。” “那……” 道衍沉思着,突然眼前一亮。 “想不到啊!我原以为黄子澄、齐泰等人,都只知死读书,不通世务,想不到他们竟然也能用出如此计策。” “反其道而行之,以拥立为名,行捧杀之实。” “不过,陛下会中计吗?” 道衍沉眉思索。 旋即,他摇了摇头,但脸上还有犹豫之色。 “此策并不算高明,我能看出来,陛下亦能。” “但帝王之心,最是多疑。” “纵是陛下能看透一切,也难免不在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 “如此一来,南王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既然如此,我何不再添一把火呢?” “陛下已经立了三位皇孙为王,燕王再想立为储君的希望,极为渺茫。” “那将水搅浑,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道衍思索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来人!”他吩咐道:“我即刻写几封信,你等将其送入京畿大营的几名将领。” 燕王带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望颇高。 虽然燕王带的将领,主要是边军,但也有不少人,调动到了京畿。 眼下蓝玉已带头上书,再让那些将领在营中暗暗鼓动一下,让营中的将士,也都请求立朱允为储君,水就真的搅浑了。 朱元璋可以传位给朱允,却绝不会允许有人从他手中“抢”! 疑虑的种子一旦种下,朱允还有希望当储君吗? 等事情尘埃落定,再反手告朱允和朱允一状,指责他们两人才是这次风波的罪魁祸首…… 三人都先后出事,燕王朱棣就真的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道衍暗暗想着,一丝笑意浮上眉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