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京城的消息
书迷正在阅读:玄衍神术、跟班王妃,搞定悍妒王爷、幽灵交易所、剑极天下、捡来的萌宝:继承者的隐秘新妻、帝国崛起、大唐城管大队、重生之极品预言师、官场布衣、末日神医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 天气已经变得寒冷,京城里的姓,都穿上了棉衣,随着年关的接近,生活变得平静的姓,开始准备购置年货了,大家都相信,这个春节,一定能够过得很愉快。 就在这个时候,后金皇派出的谈判使团,抵达了京城。 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皇向大明朝表示俯称臣,这个请求,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准许,因此,皇派出了谈判使团,专门到京城来谈判了,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使团的领头人物,竟然是后金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关于后金皇派出来谈判使团的事宜,其实是有争论的,朝廷中有些大臣认为,后金鞑既然臣服大明,就不应该派出什么谈判的使团,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接受朝廷提出来的条件,解散满八旗、汉八旗和汉军,恢复万历年间的建州卫,由朝廷派遣卫指挥使,直接来管辖建州等地,这就是后金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派出什么谈判的使团。 谁都清楚,所谓的谈判使团,大都是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谈判,后金根本就不能够算是什么国家,皇自立为皇帝,成立了大清国,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有认可这件事情,如今皇提出来派遣谈判使团的事宜,就表示没有诚意。 不过皇上准许了皇派出谈判使团的做法,不管怎么说,后金鞑曾经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也是皇上最为担心的隐患,如今后金鞑愿意俯称臣,愿意派出使团来商议臣服的事情。至少要展开商谈,人家皇肯定也是有一些条件的。 很多的武大臣不清楚皇上的想法,可他们清楚,后金鞑的实力还是有的,满八旗、汉八旗和汉军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还有蒙古的蒙八旗。也是很骁勇的,这个时候,皇能够臣服大明朝廷,只要谈判的结局不错,后金鞑按照谈判的要求来履行职责,自动臣服大明朝廷,总比双方展开残酷的厮杀要强很多的。 后金鞑派遣了济尔哈朗作为使团的负责人,可见其是高重视的,朝廷里面的武大臣都清楚。济尔哈朗是后金的亲王,身份不一般,一直以来,济尔哈朗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却是长期陪在皇身边的重要人物,济尔哈朗的哥哥阿敏被皇惩处之后,皇让济尔哈朗执掌了镶蓝旗。成为了镶蓝旗的旗主,可见皇对济尔哈朗的信任。 派遣济尔哈朗作为使团的负责人。这是出乎了大明朝廷意外的,上一次后金鞑派出使团,商议交换代善的事宜,不过是正红旗的尼,虽是满人权贵,但身份绝不能够和济尔哈朗比较。 朱由检本来是准备要求礼部和兵部共同来负责谈判的事宜。具体的负责人,最多就是礼部或者兵部的侍郎,这样的规格就很不错了,想不到后金鞑派出了济尔哈朗。 朱由检紧急与杨嗣昌、朱审烜等人商议之后,决定让兵部尚书鹿善继出面负责与济尔哈朗的谈判。 后金鞑的谈判使团是秘密进入京城的。一上由卢象升派出的边军和榆林营将士护卫,寻常的姓根本就不知道,进入到京城之后,使团的人员直接进入了会同馆,入住了北馆,这里被重兵看护,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谈判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济尔哈朗显然是很认真的,刚刚抵达京城,就向大明朝廷提出来了,使团奉皇的命令,谋划了一系列的程序,希望谈判按照程序进行,若是有机会见到大明的皇帝,使团一定是要跪拜的。 仓促上阵的鹿善继,暂时没有答复济尔哈朗提出来的要求,而是抽调了兵部和礼部的部分官吏,起草相关的书,这些书都是有关后金臣服大明朝廷需要做到的事宜。 从济尔哈朗抵达京城的那一刻开始,辽东、复州、宣州、登州、大同、宁夏等地,都接到了皇上的圣旨,驻守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挑动争斗。 苏天成最先接到圣旨,随同圣旨一道来的,还有朱审烜的来信。 皇派出谈判的使团,这在苏天成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可以判断,后金的使团,在京城逗留的时间不短,至少在半年以上,大明朝廷与后金鞑的谈判,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恐怕会持续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期间双方会提出来诸多的条件,也会出现诸多的讨价还价,毕竟后金鞑的实力还在,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派出济尔哈朗作为谈判的代表,一样出乎了苏天成的预料。 在诸多的满人权贵之中,苏天成对济尔哈朗的印象是不错的,不管怎么说,济尔哈朗有着一定的心智,为人处事低调,但在关键的事情上面,绝不会含糊,虽说历史上的多尔衮等人,比济尔哈朗名气要大很多,也要嚣张很多,但从身后事来看,济尔哈朗是非常成功的,这也表明了,济尔哈朗无疑是有着巨大智慧的,而且济尔哈朗是真正的忠臣,一辈都是忠于大清国的。 济尔哈朗来到了京城,这令苏天成更加坚定了自身的判断,皇采取的就是缓兵之计,依靠着谈判来赢得时间,对大清国的诸多事宜做出来安排和调整,最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来信的语气之中,苏天成发现了,朱审烜的认识是很乐观的,这令苏天成感觉到了警惕,这至少说明了,皇上和朝廷之中的不少武大臣,没有能够看破皇的阴谋诡计,一厢情愿的任务,皇是真正想着臣服大明朝廷的,或者说有人不是很相信,但也不愿意产生怀疑,宁愿认为,后金鞑是畏惧大明王朝的强大,迫不得已臣服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多年以来,这句话的意思被人误解了,总是认为不开战就能够让对方屈服,就是最辉煌的胜利了,几年之后,术界对这句话的认识,还是存在争议的,苏天成认为,孙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之中,能够最大限的破坏对手的军事能力,让对手无法抵抗,这才是最为高明的谋略。
苏天成一直认为,降服后金鞑的唯一办法,是彻底的打败后金鞑,乃至于剿灭后金鞑的有生力量,甚至是从**上消灭后金鞑的精英,诸如皇、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等等人选,都是不能够留在世界上的,要彻底的消灭了他们,后金才有可能降服,大明王朝也才能够真正的设立建州卫,对辽东进行有效的管辖。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剿灭蒙古部落的反对力量,譬如说科尔沁部落,这些蒙古部落,与后金鞑成为了一体,是坚决支持和拥护皇的。 可惜苏天成的这种认识,在朝廷之中,并非是那么盛行的,就连朱审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偏颇,出现这样的认识,也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大明历来都存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的争论,以前因为皇上的强势,主战的因素占据了上风,可随着国力的衰败,主和派渐渐的开始出头了,征战厮杀给国家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财力上面的消耗,令不少的主战派,也难以理直气壮了,特别是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主和派的思潮是占据了上风的,尽管说不是**裸的求和,但在征伐的过程中,还是变相的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潮,譬如说内阁辅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担任边总督的时候,对于蜂拥而起的流寇,就是多采用招抚的手段。 主和派不承认自身的认识就是求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思想,你不能够完全说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过刚易折,一味的采取强硬的手段,那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的,偏偏大明朝廷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朱由检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的认识之中,就存在主和的思潮,皇上都是这样的认识,就更不用说下面的武大臣了。 主和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歌舞升平的局面不会被打破,黎民姓能够暂时沉浸在平静的生活之中,该享乐的享乐,该赚钱的赚钱,谁也不用去考虑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威胁,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这是苏天成最为担心的,一旦大明朝廷缺乏了外部的压力,处于了长期的和平之中,他这种权势显赫的大臣,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甚至皇上也要担心的,权力并非苏天成一定要获取的,若是彻底降服了后金鞑,令大明王朝的外部完全的稳定下来,苏天成可以找到地方去避祸,交出来权力,但如今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行的,后金鞑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还很是强大,这个时候,大明朝廷内部要是安于现状,相互倾轧,那恐怕是真正的走向了覆灭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