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黄道周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天启二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 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 黄道周是灵通七贤之首,被后世尊为“灵通之神”。灵通山,前称大峰山,直至黄道周为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之为灵通山。黄道周一生与灵通山有不解之缘,他青少年时代曾经在灵通山上读书,灵通山下教书。“洞霞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成名后又多次邀请徐霞客、林轩、陈天定、陈杨美等友人游览灵通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辞章。1632年黄道周先生因上《小人勿用》疏,获罪,削籍归漳海,舟行至留都,便作五十日游,历经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诸胜境,遂归石养山。他独爱二山萧然屹立于人世之外,不求人知,犹如古代的君子,避杨离居而开所惆怅,有感而写下《梁峰二山赋》,在序言中,详细地介绍了天峰(即大峰)山,他说:“临漳之西九十余里,有天峰之山,飞颉馋睨,亦可万仞,洞壑绵亘,钩梯悬绝猿鸟,四时腾空塞径。其岩廊诡巅,或数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数百尺,皆自山卤而下,如散鬓结。其峰有狮子、文殊、玉女、灵祠、鸢嘴、白塔、积石、天池、龙蹲、鸾举,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当无不及,或有过之。”接着遗憾地说:“然以僻在遐荒,舟车修阻,瓢鼓限于鱼津,冠盖回于雁翼,徒为樵夫牧竖指顾动色,虽在乡邑之内,无复知音之者。”但是他从中悟及一条人生哲理,“故德无崇卑,通涂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隆。苟托处之离群,恐修名之不立;信清明之在躬,虽遁世基何闷?”三年后,黄道周邀请徐霞客同游灵通山,成一段旅游佳话。 灵通寺南侧有个洞xue,就是他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在灵通岩寺令一侧的石xue中,至今乃供奉有黄道周先生的灵位,龛前楹联题“大节不渝刀镬下,典型常在闾里中”,这里俨然已成为一座小神庙。寺外山崖边有一处叫“七星排井”的水洼,清泉如注。据称是当年黄道周与徐霞客等七位贤士游山时发现的,今也成了一处投钱祈福的灵异处。清宵亭边,有一小碑,上刻“萧然人外”四字,“萧然人外”出自黄道周的《梁峰二山赋》。灵通山赋于黄道周智慧和灵感;黄道周的名声和文章诗赋也为灵通增色不少,此所谓“名山名士两相益”也。 有传说黄道周是天地会开山人物之一,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