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官场调教在线阅读 - 第682章 五年不脱衣,你信吗?

第682章 五年不脱衣,你信吗?

    <=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

    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就是失去了父亲。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白莎莎笑着说,黑书记,你这是文言,给我们翻译一下嘛。

    黑铁胆也笑了,好。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当年在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元989年9月5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第二年.范仲淹的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cao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当时的记载是,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这个学生就是范仲淹。

    果然,第二年范仲淹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他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春花满目。这一年,范仲淹27岁。

    他从从九品官员起步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天禧元年他由广德去集庆任职时,竟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范仲淹去世那年是64岁,这时范仲淹一家仍然是一贫如洗,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

    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

    石碑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仲淹还说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话,更是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这句话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但比他晚讲了740年。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情都变得沉重起来。

    是啊,先忧后乐,一般人谁能做的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