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正确的选择
冯去疾愣了半天,看到公子嘉一直上下打量着自己,有些狐疑: “不管公子为何要拉着李相胡闹,老臣怕是没权利过问,只是公子不能拿着大秦的未来开玩笑。” “要是想过家家还是到您自己府上吧,老臣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能跟着公子一块了。” 这些老臣怎么这么迂腐? 赢嘉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许是这些古代文官都只想着眼前,思想觉悟太低。 “父皇是个雄才大略的人,有他在大秦自然无忧,我不想给自己徒增烦恼,只是现在父皇驾崩,大秦正处于危难之时,我要是在不出来,大秦可就要完了。” “冯相也是个聪明人,我也不想拐弯抹角,今日就是想让你为我做事,一同将大秦管理妥当,开疆扩土,建立一个繁华的大秦。” 冯相正要嘲笑赢嘉想象太过于美好,却听到赢嘉继续说道: “自然,所有的决定都是我来决定,你只需要按我说的做就好。” 闻言,冯去疾哭笑不得,原来在公子嘉眼里他就是无能的,只会打下手的人。 “公子嘉,你若是只想侮辱人,怕是找错人了。老臣乃大秦右相,就连李相都要排在我的身后,难道还要听你从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吗?” “治理国家并不是公子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你一伸手那些匈奴就会把土地让出来。” “外患暂且不说,现如今大秦饿殍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六国余孽却在此时招兵买马囤积粮食,就等着一个机会造反,公子认为该如何应对?” 赢嘉轻轻刮着茶盏上的茶沫,悠然道:“我想到两个办法,不过在这之前,本公子想听听右丞相要如何应对。” 冯相本不想跟着赢嘉胡闹,不过想着李斯要让出相权他只好耐心应对。 “现如今粮食紧缺,大秦部分贵族会囤积粮食,百姓食不果腹只能依靠他们。” “这些贵族就能控制住百姓,要是他们有造反之心,便会给大秦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冯去疾皱着眉头,分析当前大秦的形势。 大秦统一六国才过了十多年,能做到统一度量衡,统一文艺已是不易。 先前有陛下在,那些六国余孽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陛下驾崩,这个消息瞒不了多久,他们一定会借此机会造反。 这种危机时刻又遇到天灾,无异于雪上加霜。 冯去疾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想要妥善处理好很不容易。 冯去疾继续说道:“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安抚百姓,官府开仓放粮,六国余孽招兵马买自然也不会顺利。” 只要百姓安居乐业,不会有人愿意到军中去,因为只要到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并不多。 听到这里,赢嘉摇了摇头:“此举只能解一时之危,并不能彻底消灭隐患。” 冯相瞪着眼表示不服。 赢嘉看到他这个表情不觉得好笑,于是反问道:“如若官府开仓放粮,那我几十万大军又当如何?万一匈奴百越搞突袭,大军如何抵挡的住?” 这个问题彻底难住冯去疾了。 他和李斯自然知道会有这个隐患,但解决眼前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主要种植小米和黄米,也不会使用化肥。 由于知识的匮乏,百姓们也不知如何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全靠老天爷的心情。 最高的产量也就每亩两百斤左右。 要是遇到灾害,颗粒无收的时候也不少。 大秦征收了很多劳役兵役,上百万人都要靠着百姓赋税。 现在百姓们闹饥荒,要是将粮食都拿来赈济百姓了,百万大军和劳役就要饿肚子。 如果匈奴在此时打过来,必然损失惨重。 如果不放量,人在饥饿走投无路的时候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而且六国余孽也会趁着这个机会用很少的粮食,招更多的士兵。 大秦的子民最后却拿着武器攻打咸阳,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大秦还是会面临危难时刻。 冯去疾思虑了半天也想不出该如何解答。 最后支支吾吾的回答道:“匈奴……也不会突然打过来,毕竟不是小事。”
好嘛,身为大秦丞相,他的眼界依旧那么窄。 匈奴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大秦始皇驾崩,百姓闹饥荒,自然清楚这是个绝佳的时机。 赢嘉也没有嘲笑冯去疾,眼睛却一直盯着他。 冯去疾额头冒出了汗水,这个问题的却进退两难,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要是陛下还在,匈奴和六国余孽不敢作乱,或许就能解决百姓饥荒问题。 现如今,一步走错就可能陷大秦于水火之中。 赢嘉淡淡说道:“丞相李斯也想不出办法来,不过他却另辟蹊径,你可知他做出的选择?” 冯去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旁边的李斯笑着说道:“公子就不要向冯相卖关子了,他已经为了这事愁眉不展多日了,不如就将您的办法告诉他,我相信冯相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闻言,冯去疾恭恭敬敬的拱了躬身: “如果公子能解决此事,拯救大秦于水火之中,臣为公子马首是瞻。” “好,丞相,本公子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本公子想出两策,一放粮,二实行推恩令。” 这不还是要放粮吗?冯去疾正要开口,却看到李斯摆手示意,让他好好听着。 赢嘉负手而立。 “我所说的放粮并不是放官府的粮食,而是让六国贵族拿出粮食。” 闻言,冯去疾认为赢嘉这事在开玩笑。 赢嘉自然明白他心里在想什么,于是解释道:“你认为六国贵族是不会放粮的对吧?” 冯相点了点头,让六国贵族放粮绝无可能。 赢嘉笑了笑:“只要实行了第二策推恩令,他们就会甘愿拿出粮食。” “所谓的推恩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