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诱之名与利 言直以报怨(1/2)
针对杨修提出的朝廷会敕封首领官职,这条件他们都颇为心动。至于那青史留名,诸多首领确是想法不一。 年岁大的首领认为,所谓的青史留名,不过是虚名而已,要来何用,故根本就不在意。 年轻气盛的首领总觉得自己不凡,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故对青史留名颇为意动。 杨修默默观察在场诸多首领脸上的表情,心中有了决断。他昂然道:“边疆战事频仍,战功自是不缺。若能博个封侯,岂不快哉!” 于毒嚷道:“封侯,空口白牙说梦话呢!” 杨修轻笑道:“奋武将军公孙瓒起于书佐,凭借骁勇武功,败张纯、降乌桓,名震幽州边陲,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蓟侯。 诸位首领呢,明知必败之局,仍然坚守,与朝廷相抗,其志何尝不坚。只可惜苦了大汉的黎庶百姓。 如今,陛下给予诸位机会,希望诸位领兵抗衡蛮夷,使其不能寇边,保护大汉子民,以将功赎罪。此乃于国于民皆利的好事。再不济,也比被朝廷大军围困至此舒服吧?” 白绕犹豫道:“幽州苦寒,岂会比现在舒服。” 杨秀看了眼白绕,激将道:“吾观汝风华正茂,心中当有凌云之志,必不愿埋没于凡尘。值此良机,何不博个生前身后名,以告慰列祖列宗。” 说完,他再次观察在座的诸首领,发现有人哂笑不以为意,便改变策略道:“鲜卑、匈奴常寇边掠夺边疆百姓的财货,甚至掠民为奴。吾等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掠夺于鲜卑和匈奴。无论你们掠夺多少牛羊,朝廷皆会出钱收购。至于那些蛮夷,可为奴为婢,亦可婚配于麾下将士,诸位所求富贵,正在此中矣!” 此言一出,他顿时敏感地意识到黑山军诸将领呼吸一窒,随即呼吸放粗。 正所谓:无论功名与财货,皆可凭手中利刃夺取。这不正是他们起事的动力么? 再说,只要有钱,在哪生活都是大爷。 所以,杨修的这番话真正地引起了黑山军首领们的兴趣。 张燕沉吟片刻,看了眼颇有些意动的兄弟们,斟酌道:“你这番话能代表陛下么?” 杨修笑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乃孔夫子言。陛下深以为然。” 起初,刘协提出让白波军去边境劫掠匈奴和鲜卑,抢他们的人口和牲畜。杨修和周瑜乍闻此言,内心震惊不已,难以理解刘协的想法。 刘协便以此言开解。同时他还曾道:“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朕若以德相报,何以面对失去财产和亲人的百姓?” 正是在刘协的劝导下,他们才接受了降服白波军的任务。同时,杨修因为辩才高明,又被派至赵郡说服黑山军接受朝廷的投降条件。 看着显露震惊之色的黑山军将领,杨修心中很是满意。他知此言一出,这些黑山军将领便再无退路,只会识趣地接受朝廷的安排。 仅凭以直报怨四字,便能震慑这些黑山军将领。想想他们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攻打城池,掳掠百姓,烧杀抢夺,哪一项不是死罪。若真如陛下所言,他们肯定逃不过这一劫。 显然,这些首领也听出了杨修的言外之意,让他们意识到当今皇帝手腕的狠辣。 若是归附朝廷,他们便找匈奴和鲜卑以直报怨;若是不归附,朝廷恐怕就会对他们以直报怨了。 此刻,受到震慑最直观的,便是他们。 想到可能的凄惨下场,他们便感受到刺骨的凉意。 张燕很快便意识到,堂内气氛的变化。看着其他首领低落的情绪,张燕心中恨其不争。 他只得转移话题,问出诸人最关心的话题:“敕封官职,可否详谈?” 杨修深知过犹不及的说法。他欣赏这些叛军心中有狼性,所以才会敲打他们。可他不想用力过猛,把狼训成狗,那就不符合大汉的利益了。 他想着刘协的吩咐,淡然道:“匈奴和鲜卑,乃豺狼之辈。若不能打服,必反受其害。
朝廷迁黑山军戍边,乃是国事,自不愿黑山军堕了气势。故陛下欲设靖边将军一名,麾下设六校尉,六司马、十骑都尉。至于军候以降,则由诸首领任命,报朝廷备案。” 朝廷居然要设置靖边将军,黑山军诸将领闻言,皆露出满意之色。 虽然他们也知晓,这靖边将军,大抵是落在张燕身上。但至少,这也代表了朝廷重视他们的态度。 张燕心中暗自惊喜。他觉得,陛下迁黑山军至幽州边郡,条件很是苛刻。然而,朝廷能够任命他为靖边将军,条件苛刻些,亦无所谓了。毕竟,他们可以劫掠匈奴和鲜卑,获取更多的利益。 他忙起身道:“是燕失礼了,快为杨侍郎备座。” 杨修轻哼一声道:“首领好意,修心领了。不过,修尚有要事,不便久候。还望诸位好生商议,修只待半个时辰。若是诸位仍然难以抉择,修便返回中丘,言和一事就此作罢。” 他来中丘前,刘协曾在信中言:黑山军一战,若能避免,则尽快实现,切勿影响春耕,少了收成,使百姓蒙受损失。 因此,他决定快刀斩乱麻,尽快了结,以不负陛下之托。 说完,杨修便转身离开,意态决然。颜良和文丑自觉受到黑山军首领的轻视,怒视殿内诸头领,方才跟随杨修离开。 一名首领想要命人拦下杨修三人,却被张燕喝止。 于毒道:“这厮也太傲气,大哥何不让吾杀杀他的锐气!” 张燕摆手道:“形势比人强。他乃皇帝近臣,背靠朝廷大军,气焰自是嚣张。你我此刻逞强好胜,若被此人嫉恨,他日此人在陛下跟前酸上几句,吾等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于毒闻言,觉得张燕所言甚是有理,便按下不提。 张燕轻咳一声,肃然道:“幽州之地,确实苦寒。但这山中,也称不上佳地。故燕以为,但去幽州亦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