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官员与百姓的会谈
张煜在路边的一家卖馄饨的铺子里坐下,笑着问珈娜:“喜欢吃馄饨吗?” 珈娜说:“没想到一贯对饮食和卫生及其挑剔的张煜公子,竟然也会吃路边的馄饨。” “这是一种情趣,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最快,最好的方式。所以……老板,来两碗小馄饨。” “好嘞!”一个穿着粗布衣裳,头上白发苍苍的老伯,额头上爬满了皱纹,肩上还搭着一条白色的长布。 张煜只在小馄饨上撒了一点儿胡椒面,用勺子将一只小混沌舀起。馄饨皮很薄,煮的晶莹剔透,可以清晰看到里面的鲜rou。珈娜用粉嫩的嘴吹了吹然后慢慢地放入口中,张煜看得呼吸都停滞了。 “还不快吃?”珈娜就见张煜一直盯着自己看。 “好吃吗?”张煜问。 珈娜将口中的馄饨咽下去之后才贴着张煜的耳根说:“我素来知道你们汉人的东西精致而美味。” 张煜赶忙推开珈娜,命她坐好。大白天的当街调情,张煜可不想做这么没公德心的事儿。 “不过说真的,现在城门还是别人守着的,难道你真的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过去吗?” “嗯哪。不过话说,现在也该集合队伍了。”张煜说着,叫来了小虫子。不知道张煜说了什么,小虫子点点头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一群穿着大宋官员制服的官员们列队出现在了张煜面前。 原本一直站在张煜身后的阔阔出定睛仔细瞧了瞧这些官员,竟然吓了一跳,说:“殿下,你怎么把这些人都放出来了?” 这些人里,明明就有张煜昨天根本没有用心劝降的东路长刑疆毅大人,西路长张之美大人,淮南知府刘淮阳大人,以及底下的帅、漕、宪、仓等各位达人们也都来了。 看着他们一个个看着张煜一脸恭敬的神色,全然不同于昨天晚上的慷慨激愤。阔阔出和珈娜以及昨天晚上参与逮捕官员事件的其他行动队长们都觉得十分疑惑。 “殿下,您是怎么做到的?难不成用了催眠?”催眠之术早在唐代就有人用过。不过那也只是传说而已,世上谁也不敢说自己亲眼看见过。而且只有最高明的催眠术才能指使被催眠人去干事,而且这些事情还不能违背被催眠人本身的抑制。 张煜没有回答阔阔出的问题,他扫了一眼周围一脸茫然的士兵们,然后起身对众官员说:“就拜托诸位了。”然后坐下继续吃馄饨。而那些淮南的官员们朝张煜鞠了一躬,有三五成群的走了。 珈娜瞪大了眼睛望着张煜,说:“你到底做了什么?” 张煜抿嘴一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吃完混沌的时候,知府大人的衙门门口聚满了围观的百姓。张煜说:“走,咱们也瞧瞧热闹去。” 和其他老百姓一样站在衙门口围观,只见衙门里的高台上坐着淮南知府刘淮阳,身边还有他的师爷及淮南西路长和漕司大人。 刘淮阳拿着张煜早先给他的扩音喇叭说:“各位淮南的父老乡亲们,今天一早把大家召集到府衙门口,刘某是有重大的事情要宣布。请大家静一静听我说。” “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吧,就在昨天晚上,数十万的蒙古士兵装备精良,就在咱们淮南城外虎视眈眈的守了一夜。” 此话一出,围观的百姓们都沸腾了起来。这要打仗了,为何一点风声都听不到,官府闲得也根本不像要打仗的样子。 有个砍柴的樵夫从人群中挤出来说:“敢问知府大人,为何蒙古大军都兵临城下了,您不去亲自督战就罢了,整个衙门上下都是一副悠闲的样子,难道官府就不必做任何战争的准备了吗?” 刘淮阳将这位樵夫请上前来说:“这位兄弟,我瞧你生得身强力壮,如果蒙古大军破城而入,你愿意拿起你手中的柴刀保卫淮南的百姓吗?” 樵夫憨厚地点点头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某定然愿意为了大家舍生忘死。” 群众听了这话发出一片叫好声。 就连刘淮阳也满意地点点头。他接着问:“那你家中还有没有年迈的父母,在家中做饭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孩子?你是家中的顶梁柱,你若是不在了,你想过他们接下来该怎么活吗?” 说起家人,樵夫也低下了头。 又有一个杀猪的壮汉上前来说:“大人,可是如果我们光想着自己保命,一旦淮南城破,蒙古大军的凶残大家也是早有耳闻,那时还有我们的活路吗?” 这个问题问得确实尖锐,不过张煜早就想到了会有这样的疑问,也提前写好了答辩稿交给各位官员。 于是漕司大人结果喇叭说:“一个军队是否凶残,却绝于这只军队主帅的性格。同是名将,长平之战白起一举活埋了八十万人。但是岳飞的岳家军所到之处,无论是蒙古的百姓还是我大宋的子民都得到一样的爱戴。听说这次蒙古南征的元帅是蒙古的皇长孙失烈门殿下。此人性格柔弱,平时连一只蚂蚁也舍不得伤害,就更不要说我们大宋的百姓了。这次蒙古大军南征,大家之所以没有听到任何风声,也没有任何战争的危机感,皆是因为失烈门殿下对百姓的爱戴。在军中三令五申不能打扰到老百姓们的生活,否则一律军法处置。如今蒙古伏兵十万在我淮南城下,而迟迟不动兵,就是害怕打起仗来伤及城上的士兵和城下的百姓。想那城墙上的士兵,多是咱们淮南的子弟,谁没有父母亲人,谁的生命不宝贵?因此失烈门殿下就派人来与我们谈判了。” 百姓们一听竟然有元帅是这种作派,蚂蚁都不敢踩,还带兵打什么仗呀! 于是那杀猪的又说:“既然有这么软弱的皇长孙殿下当元帅,咱们还怕他做什么,直接把他们打回蒙古去不就行了?” 百姓们都觉得言之有理,纷纷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