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讲台上
三(6)班的1号简直是个怪胎,一个叫陆雨琪的女生,各科都顶尖,全校第一,在北京这等地方,估计清华稳稳的,2号是个叫肖强的男生,分数一下子差了几十分,这差距真大,而那谈恋爱的李涛和徐静分别排名第45和30,在一个五十五人的班上,这几乎是垫底的那种,最后两名一个叫蔡晓琪一个叫邓峰,都是一塌糊涂。 张云泽看完后,微微一笑,将这个名单放到办公桌夹层里。 “徐老师,现在是上午十点,学生都已经来了,我带你去三(6)班给学生介绍一下成不成?”郝文静老师微笑着对张云泽说。 “走吧。”张云泽耸耸肩,他也算见过世面的人物,也不怕给人做演讲,不过四五十个学生,估计能够游刃有余。 三(6)班的教室里,郝文静站在讲台上进行了一番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什么清华就在眼前呀,北大向你招手,只要埋头苦干一年,理想飞黄腾达,说到动情处,挥舞着拳头,要多激烈有多激烈。而张云泽则站在一边微笑着听,时而带头鼓掌。 “各位同学,站在我们旁边的是徐艺徐来时,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他将带你们的语文,带领你们取得高分!”郝文静带头鼓掌,向同学们介绍张云泽。 下面立刻掌声雷动,这么多女学生,一个个争奇斗艳,让张云泽看着有些眼花,微微一下,双手下按止住了学生们的掌声。 “同学们,我叫徐艺,来自南京,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叫徐艺老师也行。”张云泽做即兴演讲道:“我曾经有过与你们一样的青春期,喜欢抬头仰望碧蓝清爽的天空,喜欢登高俯看大地壮丽的美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暴力的比拼已经成为电视剧里的虚假的精神念想,唯有那学之不尽的知识才是这个时代主流的武器······” 张云泽优雅随和,吐字优雅,说起优美的句子如同吃饭喝水那么自然生动,伴随这他那一身诗人般的忧郁气质,让听者如泣如醉,男生不由得嫉妒羞愧,女生像是被灌了迷魂汤一般怔怔地看着面前演讲的老师,连鼓掌都忘了。 一边的郝文静不禁有些担忧了,这家伙这么帅会不会把这些小女生都弄迷糊了。 大约二十分钟后,张云泽讲完了,教室里响了激烈的掌声。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徐老师吗?”郝文静望着讲台下的学生,问道。 “徐老师!”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问:“你文学水平好强,你是作家吗?” 张云泽示意她坐下,微笑说:“当然不是,我只是比你们岁数大,中国的文字本来就非常美妙,只是你们累积的还不够,只要多看书,过几年肯定能超过我。再说,我一个教语文的老师,怎么也要有三板斧不是?” “哈哈······”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还很幽默,以后相处起来肯定很容易。 “徐老师!”又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问:“你以后打算怎么样教我们学习语文呢?” “这个嘛。”张云泽认真地说:“我想你们的语文水平已经基本定型,我并没有水平再提高你们多少,你们高三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语文,这一点你们要有觉悟。我不希望你们沉迷于文字而忽略了其他学科。因此,我的语文教学不会与其他语文老师有什么不同,完全的填鸭式教育,这不是死板,是务实,否则就是耽误你们,希望你们可以理解。如果真的对文字有兴趣,你们只有等高考完了再去探索,若是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上了大学可以找我交流。但是高三绝对不行,英语和数学才是你们的重点。” 讲台上顿时一堆学生露出失望之色,他们还希望这位看起来与众不同的老师能够给他们枯燥而繁忙的高三带来改变呢。 只有张云泽知道自己其实实在推脱,也许他以前语文学的不错,但是真要教学是两码事,况且他的心思根本不再教学上面,他已经基本上安排了教学计划,与以前的老师没有什么不同。背书、写试卷、讲解,就这么简单。他打算等一切上正轨后去进行自己的卧底计划,当然前提是要那位吴国强校长对自己感兴趣才行。 又一个男生站了起来,问:“徐老师,你怎么看待高中生谈恋爱的问题?” “这个?”张云泽微微一笑,道:“你是不是谈了?” 下面哄堂大笑,一个男生起哄道:“他谈了,女朋友就是他前面的前面那位。” 张云泽看向那个女生,很清秀很文静的一个,此刻害羞地低头。 张云泽不得不感叹现在学生的开放,就连那位班主任郝文静老师也没觉得有什么,颇有兴趣地看着,听张云泽怎么回答。 张云泽无奈微笑道:“不好意思,我还没谈过,你们问郝老师吧!” “哈哈······”下面顿时起哄,要反了天那种。 “这么大了还没谈过,谁信啊······他一定想勾引我们其中某一个。” “我看是个同性恋也说不定。” “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啊,这位老师才华不错嘛。” “我看他是眼光太高,想挑个顶级百富美。” “我倒觉得他是性冷淡。” ······ 郝文静走到讲台上,一拍讲台。 “呯!”地一声,下面声音立刻哑住,郝文静冷然道:“谈到这种话题兴奋了?考试成绩下来也没有见你们这么兴奋吗?一个个不知所谓!” “同学们还年轻,感兴趣也不意外。”张云泽微笑说:“郝老师,这里交给你了,我还有很多工作没做。” “好。”郝文静说:“徐老师你可以跟钱老师交流交流,她是(5)班班主任,很可能也需要你的一场精彩演讲。” “好的。”张云泽耸耸肩,朝学生们挥挥手,说:“各位同学们,课堂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