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战之道招抚为上,亲或疏利益占先
书迷正在阅读:世界正在哭泣、重生之我竟有了破系统、不一样的侯爷、游戏机别乱碰:我成了哪吒三太子、光年灵土、回头是你、先生,请自重、隋逆、十六公纪史、罪城探秘录
李渊形势一片大好。 事实上,李渊此时早已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就是唐高祖。 这是必然的结果。 太原起兵,名义上是尊隋,但李渊本人都说过,那不过是掩耳盗钟而已。 入主长安之后,李渊并没有着急称帝,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一切似乎都是被设计好,李渊没有等待多久,那个时间点就出现了。 隋朝的太上皇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和一众骁果给弑逆了。 杨隋一朝实质上已经灭亡。 因为杨广留在长安和洛阳的二个孙子,无法继承帝国的政治遗产,他们也将很快步杨广的后尘。 李渊先声夺人,他立即废了隋恭帝(代王杨侑)。 这名字其实并不吉利,代者,替代也。 从名字可以明显看出,他只不过是代替李渊在前台做了一段时间的吉祥物而已,并且,他本人也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 真是天道好轮回。 当年杨坚篡周立隋,在长安城中欺负北周的孤儿寡母,怎么也想不到,报应这么快就落到他的曾孙身上。 但李渊并没有多愁善感,他遵循了中国历史上权臣必须遵循的一套程序之后,正式建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 他比杨坚稍微仁慈些,或者说,他面临的执政环境,远比杨坚要好,在对待前朝王室的手段上,李渊和杨坚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别。 杨坚奉行斩草除根的雷霆手段,将北周宇文皇族,全部诛灭。 虽然残酷,但以杨坚未建尺寸之功,矫诏辅政而上位的方式,以及他上位之后,混乱的政治局面而言,彻底铲除宇文皇族,以绝天下人之望,又是必须的。 但李渊却有足够的包容空间。 杨隋已经失尽人心,并且杨广一死,朝野之间,对杨隋的信仰立即崩塌,已是树倒猢狲散。 普天之下,想要再找出几个真心效忠杨隋的,已经屈指可数。 于是,李渊虽然逼迫代王杨侑禅让给自己,却没有立即从rou体上消灭他。 相反,出于政治的需要,李渊需要和旧隋朝官吏层保持至少表面上的融洽,而立即处死代王杨侑,显然并不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于是,李渊稍显温情,杨侑被封为酅国公,幽禁于长安。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在李渊即位的第二年,杨侑年纪轻轻,就一病而死。 按照李渊的执政风格和惯例,杨侑的病死,大概率和李渊脱不了干系。 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之中,渺小如沧海一粟,一个人的死亡,微不足道,激不起半点浪花。 这个现实世界,主宰是李渊。 他实行了军事征伐和政治招抚二种手段,来稳定大唐帝国的局势。 他这二手都抓,二手都要硬的政策,大获成功。 向西,他解决了二个独立的割据政权,西秦薛举和西凉李轨被消灭,让他获得了战略纵深,同时,又免去了后顾之忧。 而他的招抚政策,四面开花之下,一路顺风顺水。 自李渊进入关中,入主长安开始,关中大地,原隋朝官吏和各地豪强望风而附,归者如流。 李渊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全部接收了杨隋在关中的力量,这足以让李渊有逐鹿天下的资本。 并且,李渊是政治长才,他长袖善舞,很早就开始经略四方。 他主要的招抚对象在南方。 传统上,关中之所以被称为帝王都,除了八百里秦川,民风剽悍,物产丰饶之外,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后方,是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的蜀中大地。 蜀中虽富,但却有一个弱点,限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偏安有望,争天下却嫌不足。 因而,蜀中各方势力,会在中原大乱时,保持相对的独立,一旦中原出现真正的真命天子,他们将表示臣服中央政权。 现在,李渊成了真正的天选之子,这种情势让李渊的招抚非常顺利。 汉中李袭誉接受李渊的官职,和李渊合流。 而李渊派出的山南招慰大使李孝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孝恭是李渊家族另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他一战击破朱粲。 朱粲是个杀人魔王,同时也是吃人魔王。 隋末群雄,苦隋久矣,他们大都来自于社会底层,对于隋朝官吏,有着天然的切齿痛恨。 因而,当他们得势之时,对于旧隋官僚,无分善恶,诛杀无赦。 这些反抗军,大都对于下层老百姓,还能保持一种同病相怜的观感。 但朱粲不同,他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地将他们制作成干粮,随军而行。 李孝恭属下的将领们一致说;“此食人贼也,为害实深,请坑之。” 朱粲当然死有余辜,但李孝恭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此行的目的有二个字“招慰”。 他不能着眼于一地一城一人的得失,他需要经营南方整个的政局。 于是,他明确拒绝道:“不可!自此以东,皆为寇境,若闻此事,岂有来降者乎?” 李孝恭违心地将他们全部释放,各地雄豪,看到朱粲如此恶贯满盈之辈,都可以保命全身,心中大定。 李孝恭书檄所至,他们全部都表示愿意投降唐朝。
但李孝恭处理朱粲事件,也是一把双刃剑,诛恶不尽,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春风吹又生。 在不久的将来,朱粲还会继续他本色的出演。 在此之前,巴蜀之地,已经全部倒向李渊。 至此,李唐的战略优势完全确立,西、南、北三面暂时都建立了一个稍微稳定的势力范围。 东方的山东之地,那才是李渊的终极目标。 李渊和北方突厥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双方度过了蜜月期后,忽然发现,他们已直接变成了敌对关系,必有一战。 这印证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李唐与突厥关系的断裂,起因于利益的转换。 突厥当时正值巅峰,是整个亚洲的霸主,他们对中原各割据政权的态度非常明确。 即扶植每一个割据势力称王称霸,但不让任何一家坐大。 这符合突厥的最大利益,只有对手弱小而分散,才能有求于他们,突厥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就如同在北周北齐分裂对抗时,那是突厥另一段高光时期,周齐二国,为了吞并对方,争先恐后贿赂突厥佗钵可汗。 这让他志得意满地说:“我在南两儿(北周与北齐)常孝顺,何患贫也。” 显然,现在处罗可汗想恢复昔日突厥的荣光,也同样懂得利用中原各政权的矛盾。 这个战略被完美地执行,直至李唐王朝的创建。 在李渊太原起义时,向突厥称臣,纳贿,送女妓,因为李渊坐拥晋阳宫之财富,远比一般的草莽群雄,可以付出更多的代价给突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目的是进军关中,入主长安。 而长安当时已是世界的中心,辉煌灿烂,举世无匹。 李渊更是开了出让突厥无法拒绝的条件,“子女玉帛,可汗有之”。 于突厥而言,求财而已,但亲自出兵南征,既需要面临莫测的风险,同时,损耗也非常巨大。 李渊开出的条件,让处罗可汗无法拒绝。 于是,双方精诚合作,一直到李渊入主长安。 现在,处罗发现事情有些失控了。 李渊虽然继续向突厥贡献了大量的财宝,但他的野心和成长速度,似乎已不受控制。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更是长袖善舞,政治手段高超,在突厥的南方,以一种rou眼可见的速度,有成为一家独大的趋势。 这象极了突厥在隋朝的那一段惨痛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