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贵客临门
李儒手拿着就被缓缓起身,走到窗前眺望。 看着外面长安城下的混乱,耳边听着妻离子散的惨叫声,李儒心中绞痛无比。 对于董卓的失望也逐渐的变成了痛恨。 李儒是寒门出身,曾几何时,他一直的的梦想,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由世家垄断一切财富,智慧的时代。 为了这个梦想,他也立下了宏愿时刻准备去牺牲,不仅仅是牺牲别人,还有牺牲自己。 可现在呢,自己努力奋斗了几十年,梦想呢? 看着长安城下的人间惨剧,李儒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李儒扪心自问,现在他治下的长安,平民的生活有改变吗? 有, 可惜却不是变好了, 而是变得更惨了。 曾经他深恶痛绝的世家们,确实会贪婪地去剥削老百姓,造成百姓吃不饱饭,妻离子散的现象。 但是,那终究只是少数。 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能在艰难中慢慢熬着日子。 而长安城,在曾经世家大族的统治下,还能看着像一座都城,有那么点生气。 再看现在,随着董卓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曾经的个例人间惨剧,而现在,则是一幕幕大面积的发生。 整个雍州,都陷入了这种惨剧当中,妻离子散,易子而食,长安已然变成了地狱,而他李儒就是这个地狱的创造者。 曾经想结束世家对于财富和智慧的垄断,而且也准备好了牺牲。 但是在看到了现在这些惨剧,李儒已经不敢想象自己的前方是怎样的道路了。 虽说变法改革的道路上铺满了尸骸,最后倒在黎明前的骸骨,必将是变法者自己的。 比如秦朝的商鞅,变法的最后,就是自己被血腥车裂的代价。 但是,商鞅至少临死前看到了自己改革的成果,也算是死而无憾。 而现在的李儒,已经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看不到了丝毫的光亮。 放眼望去,整个长安城,只有一幕幕的人间惨剧。 这就是他所求的道路吗? 不! 绝对不是! 越想李儒越不甘心。 忽然,他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法。 既然他已经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了,那何不尝试去推波助澜呢? 想到这,李儒两眼精光四射,最终目光落在了贾诩的身上。 ………… 三日后的中午时分,刘备跟秦峰正在政务厅中喝茶闲聊。 忽然,外面来报,孙乾回来了。 刘备与秦峰连忙起身相迎。 不一会,只见孙乾一脸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 “主公,我回来了,跟我一起回来的还有两位贵客。” 孙乾脸上满是一副喜色地说道。 “哦,快快有请。” 刘备微微一愣,连忙对孙乾笑道。 “徐州糜家家主糜竺,前来拜会玄德公。” “临淮鲁肃,前来拜会玄德公!” 糜竺,一副意气风发,富态满满的商贾之态。 鲁肃,则一副谦谦君子儒雅之姿。 “哈哈,玄德久闻子仲、子敬大名,今日终得一见,实乃幸事。” 刘备哈哈一笑,对两人拱了拱手。 “玄德公有礼了,子仲对玄德公也是仰慕已久,只可惜始终缘悭一面,此次特来拜会。” 糜竺对刘备拱手回礼。 而鲁肃,此时则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秦峰,一副对其十分感兴趣的神色。 见此,刘备微微一笑道:“忘记给二位介绍了,这是秦峰秦文轩,是我的军师。” 随即,刘备很热情地牵过秦峰的手,脸上堆满了笑容。 “哦,你就是公祐所说,制作出精盐的军师秦文轩?” 糜竺瞪大着眼睛,惊讶道。 “哈哈,正是在下。” 秦峰微笑点了点头。 “子敬见过秦军师,我刚从长沙那边过来,听文台公说,这次要不是你,他便差点遭了刘表的暗算。” 鲁肃看着秦峰的眼神,明显是带着一种肃然之色。 “哈哈,子敬兄,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秦峰心中微微一凝,莫非这鲁肃已经投奔孙坚了,按道理说应该不能啊。
但是,心中疑惑归疑惑,这场合之下,却是不方便细问。 “哈哈,你们三人都是一方俊杰,过于寒暄反显得见外了,来来来,都请里面坐。” 刘备笑了笑,便请糜竺与鲁肃去政务厅里面走。 随即,刘备吩咐后厨马上张罗设宴,并命人去将练兵的关羽跟赵云也招了回来。 半柱香之后,宴席两边分别排开。 刘备坐上首,左侧是鲁肃与糜竺两人。 右侧是秦峰、简雍、孙乾等一方五人。 古代讲究左手为大,现在刘备将糜竺与鲁肃两人安排在了左边,这算是殊礼相待了。 糜竺跟鲁肃起初谦让不肯入座,最后还是刘备强拉硬拽才算是安抚住了。 主人客气,客人当然也十分地高兴。 席间,众人斛筹交错,尽皆畅所欲言,谈论着天下大势,颇有点挥斥方遒的感觉。 这其中,当属糜竺最是显得情绪高涨。 他是被孙乾的一封书信给招来的。 书信中,孙乾将秦峰的一番精盐谋利的言论,详细地复述了一遍。 糜竺看完信后,当即心动神摇不已,连忙快马加鞭,赶到了汉中郡难江县。 在路上,他又碰到了前来难江游历的鲁肃,两人便结伴同行与孙乾碰上了头。 当他两人进入到难江县境内后,马上被难江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给震惊了。 在野外,他们看到了处处可见的开荒种地老百姓们。 也看到了那一座座高耸矗立,正在紧锣密鼓建造的神秘浇灌水车。 更看到了那小巧实用,堪称国之重器的神奇曲辕犁。 来到城内后,他俩人更是被处处热闹非凡的城防建设工地给惊呆了。 一群群成群结队的难民,忙碌在各处工地之中,看得出来,虽然劳作辛苦,但一个个脸上都是喜悦神色。 经过询问孙乾后,俩人才知道,刘备给这些务工的难民每人每天发放三斤粮食。 足足三斤啊,完全够一家人填饱肚子了。 如此的仁政,在这战乱四起的汉末年代,堪称是绝无仅有的爱民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