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在线阅读 - 第1034章 蜀你狠(下)

第1034章 蜀你狠(下)

    成都府等州县纷纷光复,匪首李顺就擒,与7名骨干成员一同押往凤翔,被凌迟处死,但是这场民变并未就此结束。王继恩虽进驻成都,但城外十里就是“匪控区”,贼军推戴张余为新首领。

    张余收拢残兵败将,很快就拉拢起一支万余人的部队,沿长江东下,连克嘉、戎、泸、开等八州,人数也发展到十余万,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其中开州监军秦传序毁家纾难,散尽家财犒赏三军,与贼军死战,终因寡不敌众,城池沦陷,在最后关头,秦传序投火自尽,以身殉国。

    秦传序的儿子秦奭逆流而上,想要为父收尸,不料船只在中途倾覆,溺水而亡。百姓为之扼腕叹息,谓之“父死于忠、子亡于孝”。收到奏章后,赵光义叹息良久,随即录其次子秦煦为殿直,赐十万抚恤金。

    正当大宋忙于平定川蜀内乱时,高丽派来使者,说辽国正在攻打他们,请求天朝发兵相助。

    赵光义呼吁双方保持冷静克制,避免冲突升级……

    “自是,高丽朝贡遂绝。”

    实际上,早在本年3月,高丽就已经臣服于辽国,使用了辽国年号,奉辽正朔,而在6月又来大宋乞兵,如果不是客观上路途遥远所造成的时间差,那就应该是高丽对大宋的一次试探,一方面是试探一下宋辽两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堵住大宋“夹攻辽国”的嘴。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十万火急的军情不会在路上缠绵三四个月的。

    9月,赵光义遣使访辽,谋求和解,被辽国断然拒绝。随后,赵光义又派人渡海潜入辽东半岛,勾结女真、乌实等部,让他们反叛辽国,也遭拒绝。

    唯一值得大宋感到欣慰的是西线战场,夏州李继迁迫于军事压力而再次向宋称臣,但这只是李继迁的权宜之计,大宋朝廷仍无法对夏州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为了破坏大宋对夏州地区的控制,辽国派韩德威挂帅,率领数万铁骑自代北地区南侵。韩德威采取的战术避实击虚,避开大宋的要塞堡垒,而选择抄小路迂回绕后,不料被宋军侦察兵提前探知,府州折御卿提前设伏,在子河汊大败辽军,击毙辽将二十多名,生擒吐谷浑首领一人,毙敌五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辎重无计其数,韩德威化装成小兵狼狈逃离战场。史称“子河汊之役”。

    收到捷报后,赵光义倍感欣慰,对左右说道:“我早就说过,沿边将领不要与辽军正面硬刚,要诱敌深入,再分割突袭,断其归路,辽军必然大败。你看看,跟我说的一样吧。”

    “皇上圣明!”

    再说蜀地民乱。

    在大宋王师的水陆夹攻之下,张余攻取夔州失利,精锐主力损失殆尽,王师紧咬不放,终于在995年2月在嘉州将张余击毙,人头送往西川行营,残余贼军也相继被招抚。声势浩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定。

    这次起义波及全川,巅峰时期规模达数十万,包括成都府在内的十几个州被贼军占领,自王小波举事至张余被杀,前后长达两年时间。

    “王小波、李顺起义”对大宋的影响非常深远,王师主力被牵制在帝国西南,从而无力向北经营,使得大宋在对辽关系中处于被动,比如婉拒高丽的“夹攻”邀请从而彻底失去了高丽这个藩属,也彻底丧失了在辽东地区的话语权,使得辽国成为地区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使得大宋再无“夹攻辽国”的可能。

    在平定了川蜀之后,反复无常的夏州李继迁又在西北搞事情,劫掠大宋辎重队,比如996年3月的一次,李继迁成功抢劫了大宋运往灵州的辎重队,缴获40万石军粮。随后又对灵州进行了围攻。

    在被宋军击败后,李继迁又上表请罪,表示愿意归附大宋。而在得到大宋接纳后,李继迁仍然为祸西北,并以此纳作辽国的投名状。

    鉴于李继迁同志的出色表现,辽国于997年3月封李继迁为“西平王”,以示嘉奖。

    同月,赵光义同志忽然感觉身体不适,请了个病假,并于次日驾崩,享年59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近21年,跟“睡王”辽穆宗的在位时间差不多,然而《穆宗本纪》的字数比宋太宗的目录还短。宋太宗在这21年里做了太多的事情,被后人传颂,当然也有小小的瑕疵。

    总体来说,宋太宗的执政应该在优秀线上。政治上延续了太祖治国的思想,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经济上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推进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改革;国家战略层面,在柴荣、赵匡胤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先后和平收复闽南、两浙,又武统了北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使历史进度条正式过渡到北宋。

    “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宋史》

    正史的盖棺定论——贤君。

    当然,也有一点点小瑕疵,比如即位之后迫不及待地改元,比如贬死弟弟赵廷美、逼死侄子赵德昭,再比如“宋后之不成丧”。

    宋后之不成丧,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宋皇后在太宗朝受到的一系列不公待遇。

    宋皇后是如假包换的的凤子龙孙,贵族豪门千金大小姐——她奶奶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女儿——义宁公主,她妈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长女——永宁公主,她的爸爸就是宋延渥。宋皇后17岁时嫁给赵匡胤,被立为皇后。三朝国戚,“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宋太祖驾崩时,宋皇后年仅25岁。太宗即位后,先让她移居西宫,之后又移居东宫,995年,年仅44岁的宋皇后去世,按理说,宋皇后是太宗的嫂子,可太宗既不给皇嫂成服,也不准大臣们出席她的葬礼,而且不准将她葬于皇陵与太祖合葬,甚至不准将她的牌位放入太庙……

    面对如此有违礼制的做法,群臣们都保持了沉默,唯独王禹偁勇揭逆鳞,上疏称“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结果立刻就被赵光义穿了小鞋,贬官外放。其余官员更加噤若寒蝉。

    多说一句这位正直的王禹偁,他是草根出身,9岁能作诗,29岁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因作《端拱箴》、《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赏识,逐渐平步青云,成为知制诰,走进了核心权力圈。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讲,跻身核心权力圈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对公平正义抱有执念的王禹偁同志。自打进入核心权力圈之后,王禹偁的人生就变得跌宕起伏。

    991年,王禹偁卷入“诬告徐铉案”。徐铉,南唐吏部尚书,着名文学家,“三征南唐”时曾与赵匡胤辩论,把赵匡胤说得理屈词穷,最后太祖爷恼羞成怒,喊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的名言,后随李煜投降大宋,入宋为官。991年遭庐州的一位尼姑诬告而贬官外放到邠州,到了邠州后,徐铉就染病身亡,享年76岁。一个尼姑诬告,背后显然隐藏着一潭深不见底的浑水,朝中群臣避之犹恐不及,唯独王禹偁挺身而出,为徐铉辩解喊冤,于是也获得了贬官外放的待遇。

    993年被召回京,不久之后又被外放,然后又被召回;995年成为翰林学士,很快就因为宋皇后鸣不平而再次遭贬官外放;直到太宗驾崩,真宗即位,才又将他召回,复为知制诰,并奉命参与编撰《太祖实录》,对于如此耿直的人来说,撰写先帝实录是个送命题,果不出其然,王禹偁又因直书史事而得罪当朝,又双叒叕被贬官外放,这是他最后一次被贬,因为几年后他就病死于任上,再也没有回到京师,年仅48岁。

    苏轼和欧阳修都对王禹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回到宋皇后的话题上,关于太宗为何如此仇视宋皇后,有多种解释或者说猜测,比如说担心宋皇后会威胁他的统治。毕竟在“烛影斧声”时,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而不是召年长的赵德昭,更不是皇弟赵光义,当王继恩领着赵光义入宫时,宋皇后没等看清来者何人,就脱口而出“德芳来了啊?”当看清来人是赵光义时,宋皇后大惊失色,哭道“我们娘俩的性命就交到你的手中了”,所以后人才以此大做文章。

    关于“烛影斧声”、太宗即位的细节,本身就有多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以此为基础来推演叔嫂关系的恶化是毫无意义的。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宋后之不成丧”都是宋太宗身上永远无法抹除的污点。

    对宋太宗的批评还集中在军事方面,批评他不懂军事,对外战争屡屡失利,还被后世冠以“高梁河车神”的戏谑侮辱性称号。客观的说,宋太宗在军事方面确实犯过重大错误,但是——柴荣和赵匡胤也曾犯过相似的错误,只不过前两位运气好,对手的段位比较低,对局容错率较高,所以并未丧失前期优势,后期仍能盘活。而宋太宗非常不幸地匹配到了萧太后。

    柴荣、赵匡胤在钻石局各种秀,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结果新主播赵光义一上线,就来了场高端王者局,开局丢一塔,于是观众们各种刷屏口吐芬芳……

    宋太宗下线了,换上了新主播——宋真宗。很不幸,他的对手仍然是萧太后。也许宋太宗会对着满屏诟骂的弹幕嘟囔一句,“你行你上,哼,还tm不如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