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长乐老之死1
书迷正在阅读:从神级导演开始、美女总裁的兵王保安、废材嫡小姐:王爷我们离婚吧、全民器灵:meimei竟是混沌钟、全职中医、云顶:开局剑转,男枪一秒清屏、我在诸天万法成道、寒门卿贵、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炎之cao纵师
【长乐老之死】 在“高平之战”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柴荣多次进行赏罚,大赏有功之臣,严厉处罚有罪之将,净化队伍。那么对于竭力反对柴荣亲征,甚至不惜对柴荣进行人身攻击的冯道,柴荣会如何处置呢? 答: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外加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冯道去世了,享年73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柴荣亲征前,让冯道负责安葬郭威。风烛残年的老爷子颤颤巍巍,随同太祖灵驾出离了汴州,葬于嵩陵。仅仅是将郭威的棺椁下葬,就已经给73岁的冯老先生折腾地够呛,葬礼的流程还没走完,没等祔祭太庙,冯道便也陪伴先帝去了。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虽然他的死跟“高平之战”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仍然要在柴荣开启统一大业之前,先回顾一下冯道的一生,因为他的生平经空前绝后且饱受争议。 冯道生于唐朝末年的河北瀛洲,寒门子弟,自幼苦读,颇善文笔,长大后成为幽州刘守光的幕僚。那时候,冯道还年轻,还比较书生意气,因直言劝谏而被刘守光投入大狱,却也因祸得福,等刘守光被李克用吞并后,冯道不仅没有遭受清算,还得到了河东监军张承业的赏识,后来就成为了李存勖的幕僚。 一次,郭崇韬劝谏李存勖,李存勖盛怒之下险失方寸,而冯道也冒险劝谏,并为郭崇韬开脱,终于使李存勖恢复了理智。郭崇韬也因此对冯道心怀感激,冯道也因郭崇韬的推荐而平步青云。 李存勖称帝后,冯道成为翰林学士,进入到核心权力圈。 李嗣源称帝后,将冯道提拔为宰相,随后又加端明殿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贴身智囊。 从此之后,冯道就活跃在历届中原王朝,成为政坛常青树,直到后周世宗柴荣时,因病去世。 冯道历事四朝十帝,人称“十朝元老”。实际上这期间还曾向契丹称臣,接受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封官,如果非要较真的话,应该是“五朝十一帝”。 冯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推敲: 一,正面 1,颜值:貌类司空 据冯道年轻时长得很像唐朝名相杜黄裳。当时,河东监军张承业欣赏冯道的文采,欲加以重用,不过冯道不知什么原因得罪帘时一个着名的相师周元豹,周元豹便向张承业进谗言,冯道这人面相不好,一看就没什么前途,千万不要重用。 这时候,另一位幕僚卢质——也是后来的后唐宰相,对张承业道:“我之前有幸瞻仰过司空杜黄裳的画像,发现冯道长得很像杜黄裳。周元豹的话不能信!” 2,“性纯俭” 冯道出身寒门,富贵之后也没有忘本,依旧朴素接地气,从不讲究排场。随军出征时,与底层士兵同吃同住。丁父忧期间,自掏腰包赈济穷人,还亲自砍柴种地。 如果有人因各种原因无法耕作的,冯道就在夜间偷偷潜入其田,帮他耕作,简直就是当代活**。 3,道德模范 每当有兵士将掠夺的美女送给他时,他就将美女安置在旁边的屋子里,然后帮忙寻找其家人,将被掠女子归还本家。 4,冯道与李嗣源不得不的两三事 4.1忧国忧民 “明宗盛世”时,后唐明宗李嗣源问冯道,现在连年丰收,老百姓的日子应该好过了吧。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陛下以为遇上几个丰收年,老百姓就安居乐业了?来,听我给您背一首唐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rou。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李嗣源当即命人把这首诗誊写下来,每日一读,以警醒自己当个爱民如子的好君王。 4.2居安思危 在“明宗盛世”的时候,冯道不止一次地提醒李嗣源,不要迷失在眼前的盛世辉煌中,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 冯道是亲眼目睹了李存勖前期的艰苦奋斗,与后梁相据二十年,结果接着奏乐接着舞,三年而亡。 李嗣源同样深以为然。 在某种程度上,是冯道辅佐李嗣源达成了“明宗盛世”的中兴之象。 4.3无形之宝 某次,临河县进献了一个精美的玉杯,上面还刻着“传国宝万岁杯”六个大字,李嗣源爱不释手,颇为喜欢,于是就拿给冯道显摆。 冯道表情冰冷,道:“此前世有形之宝耳,王者故有无形之宝。” 李嗣源接着问他什么才是帝王的无形之宝。 冯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李嗣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高度赞扬了冯道的高见,然后礼送他出去。等冯道走远后,李嗣源立刻扭脸问身边人,“他刚才的什么意思?” 李嗣源武将出身,不识字,根本不懂什么“之乎者也矣言哀哉”,就因他没文化,安重诲才特意设置“端明殿学士”,专门负责给他翻译臣子们的奏章,冯道摇头晃脑,一番什么仁义者什么什么也……李嗣源根本听不懂。 等身边人给他翻译成大白话之后,李嗣源才深深地点头,更加敬佩冯道。 5,雅量大度 5.1必遗《兔园策》 “明宗盛世”时,也是知识分子的短暂春,由于政治斗争等诸多原因,李嗣源像武则、唐昭宗一样,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培养子门生。比如像冯道这样的,没有背景、没有根基,但品学兼优的“穷二代”开始飞黄腾达。 而这些新心知识分子,基本都有没“进士及第”的学历,这就引起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嫉妒。 比如任赞,就是通过十年寒窗进士及第,在后梁做到了翰林学士,后梁被灭,任赞被“梁臣”的身份挤出核心权力圈。 某次散朝之后,任赞就指着前面的冯道,对身边人道:“冯道要是走得快了,身上一定会掉下一本《兔园策》。”
随行同事们“哈哈”大笑。 据欧阳修记载,《兔园策》是当时的启蒙教材,且多用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低下的民办学校,“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任赞代表着社会精英阶层、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兔园策》的态度是充满鄙夷的,所谓“士人多贱之”,所以故意以此讥讽没学历的冯道。 这就好比有人认为喝咖啡的就是高雅,吃大蒜就是低俗一样。 冯道听后,主动找到任赞,你们瞧不起《兔园策》,无非是因它在乡野村夫中人手一本,但它里面的内容却并不低俗,它乃是唐太宗之子蒋王李恽召集当时的名儒们集体创作,其中引经据典,堪称一流!所以它是精华,而不是糟粕。我时候确实拿它开蒙,至今仍能背诵,您不能因瞧不起我的出身,就贬低《兔园策》的学术地位。 冯道以理服人,任赞无地自容。 对于这次“兔园策事件”,史书上略存争议,有的是任赞主谋,也有的是别人的这句话,而任赞只是从中附和讥笑。 而这件事到此还没有完,没有把冯道的大度表现出来。几年后,李嗣源病重,上演了“李从荣谋反案”,任赞被列为“秦王党”,被认为是李从荣的党羽,面临严酷的清算。这时候,冯道主动站出来,替任赞情,保住了任赞的一条命。 任赞以《兔园策》当众讥讽冯道,而在任赞落难时,冯道不仅没有挟私报复,反而据理力争,救了任赞一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冯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不仅仅是其年龄和阅历,他的人性闪耀着熠熠光辉。 5.2以德报怨 任赞毕竟是985、211的名校高材生,老牌儿知识分子,骂人也不带脏字,只用一本《兔园策》讥讽冯道。然而武将们就没那么委婉了,武将们通常会直来直去,口腔体cao,问候冯道祖宗十八代。 冯道出镇同州时,得罪了同州节度副使胡饶,胡饶经常醉醺醺地堵门骂大街,怎么三俗怎么骂,简直不堪入耳。 而冯道每次都和颜悦色地派人把他迎请到屋里,盛宴款待,毫无愠怒之色。几次之后,胡饶满脸羞愧,诚恳地向冯道表示了歉意,从此之后对他敬重有加。 有人问冯道为何不整治他一下。 冯道我犯得着跟他这种人一般见识吗?再了,他为人不善,日后必有报应,我又何必恼怒? 5.3有头驴,叫冯道 后晋时,冯道奉命出使契丹,这个故事随后详细展开。总之,冯道因此背负了“汉jian”、“卖国贼”的骂名,被中原人千夫所指。 某日,有人牵了一头驴,驴的背上挂着一面大横幅,上面写着“冯道”二字,在首都的大街上招摇过市,还故意在冯道的办公地点——中书省门前来回走了好几圈。 冯道的亲信们急忙跑去告诉冯道。 冯道还是不急不怒,缓缓道:“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有可能是有人在寻找驴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