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五代十国往事在线阅读 - 第421章 东丹囚徒

第421章 东丹囚徒

    【东丹囚徒】中原人常自豪地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就是说文明程度落后的野蛮游牧民族在武力征服中原后,都要不可避免的进行汉化,例如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而一旦进行了汉化,就是失去“自我”,从而融入到浩瀚广袤的汉文化中,成为汉文明的一部分。军事上,游牧民族征服了中原,但在文化上,游牧民族被中原汉族完全吸收消化。再比如满清,入关后逐渐汉化,以至于连溥仪都不懂满文。而如果拒绝汉化,就无法融入中原,长期敌对仇视,最终也将难逃被推翻的命运,比如蒙古人的元朝。大辽刚刚立国没多久,还未入主中原,若是在此时就开始汉化,丧失了游牧民族的血性,恐怕大辽国将是昙花一现。这才是述律太后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因此,她坚决反对耶律倍即位。述律太后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她的铁腕令征战沙场的男子汉也自叹不如,她那道“汝思先帝乎”的送命题几乎无解,而她自断手腕的魄力也震慑了所有人。现在,即便是她让一条狗来当大辽皇帝,也无人敢反对了。先帝驾崩后,讣告发到东丹国,耶律倍赶来上京临潢府奔丧。先帝下葬之后,耶律倍却遭软禁,无法回到东丹国。在滞留上京期间,他感受到了来自述律太后的压力,也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狠毒。耶律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明白,将他扣留不放,是述律太后作为一个母亲的最大仁慈。但母亲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没有亲情的概念的,如果他还“执迷不悟”的话,那他将领略母亲大人作为政治家的狠毒。他懂事。历经了多个不眠之夜,耶律倍辗转反侧、反复斟酌,终于在某天对文武群臣说道:“大元帅功德等天,中外归属,宜主社稷。我愿退位让贤。”随后,耶律倍率领文武群臣觐见述律太后,请求母亲大人立贤不立长,将皇位转让给天意所向、众望所归的耶律德光。述律太后满意地看着懂事的大儿子,扫视一圈文武群臣,面露难色,说道:“哎,事情怎么会闹成这个样子?我迟迟不让你即位,是因你年幼无知,缺乏历练、缺少经验,这里的水很深,我怕你把握不住……瞧,怎么误会到这个地步了?”耶律倍真的很懂事,坚持说自己功德尚浅,才学不足,难堪大任,心甘情愿要让与贤弟。述律太后和颜悦色,对群臣说道:“你看,手心手背都是rou。长子、次子,还不都是我的亲生骨rou?谁继统不一样啊?不都是太祖的血脉嘛。长子虽有让贤之美,哀家也不敢行擅专之名啊,这样吧,我们来投票表决一下吧,我要遵从你们大家的意见。”说完,就让耶律倍与耶律德光骑上马,并辔立在院中。公布了投票规则:你们愿意拥护谁,就去抱住谁的马头,谁的得票多,就让谁继统。述律太后说的很明白了,自己不能得“擅专”之名。劫后余生的群臣怎会听不懂太后的意思,争先恐后地抢夺耶律德光的马缰绳,而耶律倍面前一个人都没有。投票结果:耶律倍0票,耶律德光全票当选。这时候,述律太后摊开双手,露出无奈的表情,“瞧,不能怪我独断专行吧?这是群众的呼声。那我只好勉从众议了。”在述律太后的大力支持下,耶律德光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史称辽太宗。当上皇帝后,耶律德光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大哥耶律倍,将其视为眼中钉、rou中刺。将东丹国的东平郡作为辽南京,把耶律倍迁往居住,并且把东平的老百姓全部迁出,还给耶律倍指派了卫队,用以贴身监视。整个的辽南京,就成了耶律倍的私人监狱。随后,耶律德光不断地修改行政区划,缩小东丹国的领土面积,减少境内人口。费尽心思地削弱东丹国实力。耶律倍也极尽全力地展示自己的乖巧顺从,命东丹国翰林学士王继远撰写《大东丹国建南京碑》,为当今圣上耶律德光同志歌功颂德,表达自己对大契丹的赤子忠心,又在医巫闾山的山巅之上修建一座藏书楼,藏书达万卷。为了表明自己绝无贪恋皇位之心,耶律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惜花费重金,派人到中原地区高价购买书籍,正是由于耶律倍的苦心搜集和保管,才使得大量珍贵典籍得以保存,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除了读书写字,耶律倍还以绘画进行消遣,而他的绘画水平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后世着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酷爱书法绘画,其在位期间编纂了《宣和画谱》,其中就有明确记载,说宋朝皇宫秘府中共收藏了耶律倍的15幅画作。能得到宋徽宗的肯定,足见耶律倍绘画功底之深厚!时至今日,耶律倍的画作真迹也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例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骑射图》;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馆的《东丹王出行图》、《番骑图》等。可即便如此,耶律德光还是对他念念不忘,时不常地派人来请按问好。名为探望,实为监视,与他的卫队亲兵一样。也许,只有死人是让人最放心的。耶律阿保机宅心仁厚,历经三次“诸弟之乱”都不忍心将弟弟们杀掉;耶律德光同样也不忍心对哥哥耶律倍痛下毒手。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耶律德光的猜忌让耶律倍如坐针毡,生不如死。后唐李嗣源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高兴,派使节持书渡海,秘密联络耶律倍。先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遗憾和同情,并且鉴于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郑重向他发出邀请,欢迎他莅临后唐,指导工作。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是有目共睹的,好到打成一片,我们就不予置评了。那么李嗣源为什么要主动为耶律倍提供政治避难呢?这其中当然蕴含着李嗣源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