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域 (中卷 观念篇)六、爱的本质
六、爱的本质 ——爱的本质是需求,需则爱,厌则恶。无论怎样,那些掩盖本质的标榜与粉饰都是徒劳的。 1、爱是什么? 汉语中的“爱”字有无限的内涵,其囊括了男女之爱、亲情之爱、物质之爱、精神之爱等等,可以说把一切的喜欢爱好都可以视为一种爱。 权威这样定义: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人为之付出的感情。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爱有多种表达方式,它包含了爱情、友情、亲情、博爱以及人对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爱在艺术、哲学、美学等科学文化领域,是一个普遍的主题,也是一个永久的主题。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指人主动或自觉地以自己或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所以,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是人对人或人对某个事物的深挚感情。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通常多见于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爱是认同、喜欢的高度升华,不同层次的爱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感受或结果。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的一生都是为追求爱而努力?爱情、亲情、朋友、工作、事业、真理、文明等等。爱是一生的夙愿,是生活中不能没有的。 无论是人、事、文化、艺术、观点、方法我们每个人都爱过很多东西,但这种爱是变化的,有的人我们爱着爱着就在不知不觉中厌倦了;有的非常喜欢的歌曲听着听着就烦了;那些曾经无限崇敬的观点突然发现是一个伪命题。林林种种,这种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很多人从外在看我们会觉得这种爱的变化不可思议,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也觉得迷茫。 2、我需故我爱 有人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取;有人说爱的本质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产物;也有人说是利益价值。 由此让我们不能不思考:为什么爱? 笛卡尔有句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样我们也借用他的方式说,我需故我爱,用以证明爱的来源。曾经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爱是高尚神圣的东西,不可侵犯,不能动摇,高度尊重。其实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误解与标榜。爱很简单,没那么复杂。 为什么有的人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舍不得放手,因为自己对人家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克制。而对方对自己没有任何心理需求,无论是外貌、财富、才华、性格都是人家所不需要的,为什么要爱我们? 从物质层面讲也是这样,我们都需要财富,会有人不爱吗?那种标榜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大多是卖弄情怀的人。除此之外就是真的由于某种原因不需要财富的人。需要一定喜欢,没有需求则讨厌,好色的人没有一个是性冷淡的。 包括各种爱好,也都是由于心理需求所衍生的。心理需求越强烈,越爱好。没有心理需求,自然失去了兴趣。 通常会是这样的,爱好不一定擅长,但擅长一定爱好。唱歌、跳舞、运动、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东西,我们也许会由于心理需求爱好一些东西,但天赋也只允许我们爱好却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但我们擅长的东西,让我们才华横溢,会赢的众人的羡慕与尊重,为了维系这种心理需求,擅长的一定爱好。
有人曾对我说:我不需要自己的家乡,但我依然爱它。我们是不是可以问自己,真的爱它为什么会离开?我们爱的可能是某一部分,更多的可能是曾经的美好值得回味记忆。这种心理需求,容易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3、责任是一种心理需求 父母年迈衰老,很多时候已经听不懂现代的东西,很多老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不近人情,不讲道理。但儿女们仍然爱他们,难道这也是需要? 扪心自问,这样的父母我们真的爱吗?我们所爱的是曾经的历史,和人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亲情到了难以沟通,不能形成共识的时候,余下的只有责任。没有人喜欢负担,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推卸责任,肩负责任是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没有这种心理需求的人,他们是不会负责任的,最终会怎样做我们都知道。 可以肯定地说,爱是需要的产物,是否有例外我尚没有发现。但在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中,不喜欢把爱与需求联系起来,往往认为把爱与利益联系起来是对爱的亵渎。反过来说,自欺欺人的情怀标榜和回避才是对爱的不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边界,对爱认知的边界决定了理解爱的心域,这种心域我们都有,努力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