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禁忌颇多的卡林一族
夜晚的布怒烈村生起了篝火,而为了庆祝沙洲第一口水井的诞生,村长吉吉姆特意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捉来了不少野味。像是沙蛹、沙犰狳、沙蛇等等,其中尤以沙蛹居多。这些生物的个头儿都不大,数量繁多,基本居于沙层以下的一到两米处。它们白天基本不出现,都是到了晚上才活动。说来也怪,沙洲的环境之恶劣,只有极为少数种类的植物可以生存。就说他们生篝火用的木头,都是已经腐朽了几十年的烂木和海中冲上来的海草。可尽管如此,这些动物却偏偏可以安然存活,而且生活地似乎还很滋润。 科学家们为此也感到很纳闷,于是捕捉了大量动物进行实验。通过解剖与研究后发现,这些能在沙洲安然存活的物种,其身体内似乎都存在一种独特的酶,这种酶具有超越人类蛋白物质的特性,可以将大自然中的无机元素如金属元素与矿产元素等,转化为供人类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实现能量的交换与新陈代谢,进而获取行动力。这种酶的发现,可以说是对生物界的一次创举与革命。而为了纪念这一发现与神奇现象,这种特殊的酶被命名为——沙神酶。 科学家们推断,凡是体内含有沙神酶的物种,应该都是在沙化后自身实现了进化,又或者是后天诞生的。早在彻底沙化前的几十年里,大部分生物其实都已经死去。如今这些数量庞大的新物种,应属上述猜想的两种产生方式之一。 当沙神酶第一次被发现,科学家们的想法便是反向利用,通过研究沙神酶的结构与特质,找出沙神酶的产生方式,从而在整个沙洲推广沙神酶。如此一来,那么沙化的局面将会彻底被改变。然而事与愿违,别说推广了,科学家们甚至连沙神酶的结构都无法测出。要知道,对于生物学而言,研究细胞与蛋白物质的内在结构是重中之重,如果这一步无法突破,那根本谈不上继续进行。如今,对沙神酶的研究虽然依旧原地踏步,但却始终没有停止。 布怒烈村的村民们使用叉子将沙蛹、沙犰狳、沙蛇等纷纷叉了起来,然后在篝火上炙烤。不一会儿,生物蛋白被烤熟后所散发出的香味便弥漫了整个村子。要说,也多亏了有这些小东西可以烤来吃,不然整个沙洲大陆的人口将会进一步锐减。村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享用美食,而是纷纷递向了身旁坐着的巨人们,也就是卡林一族。 只是,卡林一族对饮食是很挑剔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喝水就可以了,即使是吃东西,那也要回到他们居住的“卡林阵”才行,他们只吃那里生长的水果。卡林一族对自然的热爱是近乎疯狂的,在他们的眼里,即使是异变后的物种,那同样也是生命,所以绝不会碰。眼见着布怒烈村民的热情就要陷入被冷落的尴尬局面,麦克斯与尤岚达急忙接过食物吃了起来,而且边吃还一边夸奖对方的烧烤手艺高超。一时间,局面重回热闹。只是,二人这样的做法,显然引来了其他族人异样的眼光。 麦克斯与尤岚达自然也注意到了,只是二人却并不在乎。其实,对于他们两个而言,在剑树高校的这几年里,生活习惯早已被改变,自然也就对曾经遵守的信条有所放松。族长摩根是一个几百岁的老头子了,这一次也跟了出来。他对麦克斯与尤岚达的违禁行为虽然也看不惯,不过却并没有干预,估计心中也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既然东西不吃,那么酒总该喝吧?布怒烈村的村民们抬出了一罐罐蛇尾酒以供卡林一族享用。当石碗斟满后,吉吉姆村上随即高举邀请所有人共饮。然而,当卡林一族闻过后,却全都把端起石碗放下了。此并非他们不喝酒,只是因为他们嗅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吉吉姆村上见状,表情瞬间尴尬了,因为他实在是猜不透卡林一族。关键时刻,又是麦克斯与尤岚达站了出来。麦克斯直接一针见血地说道:“你们这酒根本就不是酒,而是血才对。”
“对对对,就是血,这样的东西,让人怎么喝啊?!” 尤岚达一边附和一边又闻了闻,这才敢摔碗确认。 吉吉姆村长感到无法理解道:“这些可都是用蛇的尾巴酿的酒啊,哪里会扯得上人血呢?” “蛇尾?”麦克斯发出了疑问,“怕是没有那么简单吧?” 然而,吉吉姆村长却还是一副茫然的样子,完全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这时尤岚达提醒道:“血可不止人类才有,而且你这里的血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话说到这个份上,吉吉姆村长才算清醒,于是解释了蛇尾酒的来源。所谓蛇尾酒,顾名思义,当然是由蛇尾酿成的。只是蛇的种类却有变化,不是沙蛇,而是浅海当中的生存的一种绯红色的独角蛇。这种蛇无毒且rou实,经常被海边的人捕捉来吃。而其尾部则孕有“酒囊”,为什么要用“孕”一词呢?实在是因为那被人类称为酒囊的部分,实际上是独角蛇受孕的部位。 与一般的蛇不同,独角蛇属于最新的变异体,其孕育方式早已脱离了原本的卵生方式,转而成了籽体式。那么什么叫籽体式呢?其实并不难理解,是指单个受精卵内,以胎体为孕育模式。但是当大量受精卵互相排列组合时,就成了鱼籽一样的形状,因此才被成为籽体式。 蛇尾酒是在独角蛇的籽体已经孕育出生命,但是仍然处在朦胧状态时,将其彻底揉碎,外加以沙藤果搅拌混合而成。可以说是融合了籽体的腥烈与沙藤果的干涩,这二者结合之下,可谓别有一般风味。若是一般人来品尝,那必然是赞不绝口,可现在招待的客人偏偏却是卡林一族,因此禁忌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