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当领主,种番薯
帝都郊外。 无名山庄后院。 葡萄藤下一石桌,两位看上去已是知天命年岁的老者正在对坐手谈。 棋局胜负已分,二人这才开口对话。 “听说杨氏领主已经三年没响应烽火征兵令了,想必是在雷州那蛮荒之地难以教化野人,亦无良将愿追随,无力组建军队。” “是吗?杨轩他向大帝认错了吗?” “没有,他说种了三年番薯,今年终于有余粮可以进贡给大帝尝尝了——大帝一看他的奏章这样写,摔了笔就骂’那就让这小子继续在鸟不拉屎的地界种地吧!’。” “番薯是什么?从未听过。” “说是雷州新有的作物。” “南蛮之地能有什么好物,想必是那赖货杨轩糊弄大帝的。” “大帝宽容他三年免税,他倒是赖过了这三年,但我大周以武立国!明年是第四年,他再不响应烽火征兵令,按照帝国法典,不完成征兵任务的领地税金便要罚倍了!” “杨氏毕竟是太子母家……” “若是上任家主在世,大帝或许看在情分还会松上一松,现在是杨轩那个混账东西接任家主,那可不好说了。” “今年大帝整寿,势必大办,看杨氏如何反应吧……” ----------------- 蛮地雷州。 黎县。 乡野水田之中。 一双看起来就是养尊处优惯了的脚陷入了一片泥泞之中,白皙的小腿有三分之一都沾上淤泥;裤脚虽然卷了起来,还是不免溅射上泥水隐隐打湿了。 这个年轻人把造价不菲的长袍绑在腰上,站在这方土地上,望着不远处忙着弯腰插秧的男男女女,喃喃自语: “今年这水稻的产量平均上到亩产600斤,争取优化良田亩产达到700斤,没问题吧……” 要是放在年轻人上一世,这个产量且算个普普通通,要能达到亩产千斤才值得一提,若是在实验田中,甚至产量可以提高至亩产1600斤以上。 年轻人知道,他手里这批种子,就算种在低产田,通常亩产量也能保持在600~700斤左右,如果可以精耕细作、适当除虫除草施肥,高产到1000斤也不是什么难事。 奈何在这方地界,大周在荆州最为肥沃的良田水稻精心耕作亩产才达到300多斤(注:1),而穷乡僻壤,农业知识与农具匮乏的雷州在他来之前,亩产也就是200来斤。 脚下这批杂交水稻种植之初,他保守地估计亩产500斤,都让手底下佃户们表示严重怀疑——200到500,在这落后的乡地,已是神迹才能实现。 若不是前年他传授的番薯种植成果在去年春季见效,让家家户户至少不会饿肚子进行春耕,他们就连半信半疑地使用他提供的种子都不敢。 在雷州开荒可比杨轩上一世扶贫助农难多了。 作为一个下乡助农干部,杨轩没想过自己会在运送助农物资的路上,因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殒命。 他更没想到会穿越重生在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身上,继承他的记忆与身份地位。 而这个人虽说是个领主,可这领地和需要扶贫的地方差不多,百废待兴、嗷嗷待哺。 就当是换个地方扶贫助农了,杨轩务实且乐观地想。 然而,他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正好也是杨氏家主第一年才抵达到雷州之时。 杨轩整理清楚自己处境后第一件事,就是查找了雷州历年的农业数据。 然后立马愁得挠头:这跟他前世下乡扶贫助农的时候遇到的贫困县有何区别? 或者说还不如前世的贫困县。 前世的贫困县至少有国家政府的政策、资源、人才支持啊! 现世这大周朝廷对雷州的处境实在是啥助力都没有。 这亩产200斤的稻谷佃户租种至少需要付出一半去做租借地主的租金,而拥有自耕地的农户也仅仅人均在2亩地左右。 以杨轩的助农经验来测算,若是老百姓只依靠那亩产200斤左右的水稻,怕不是最多支撑到来年春耕结束,就有不少人家要断顿了。 ——即使加上了野林采集捕猎,河水捕捞野生水产省着口粮开销,也难以坚持到第二年秋收。(注2) 就在杨轩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发现:他遭遇泥石流时正运送的那批助农物资,竟然可以按照他的意念变成实物出现在这个现实世界!相关种植方法的书也能在脑中用意念直接阅读! 他不知道这里面的道理何在,既然他都穿越了,也就坦然接受了这项奇事。 可惜他尝试了几次,测试出他其实是无法肆意调配清单上的物资的,种子类的物资,他一开始也仅仅是具象化出了番薯,数量也和物资清单上一致,无法随意拿出更多。 所幸恰好,他就正需要番薯。 秋收后的雷州气温还会有两个月时间保持在20度以上,冬日平均温度也在十几度,需要4到5个月成熟的番薯,秋收后种下,来年开春收获,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以上。 当然,尽管番薯的产量看起来比水稻大,但若实际作为粮食计算,是要打折扣的。 如果没有深加工的条件,作为主食也无法替代稻谷,不过番薯对养殖业意义重大,它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猪、牛、羊、鸡、鸭、鹅、兔等,对于目前的雷州,番薯算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作物了。 只是杨轩没想到,就连在自己的耕地上推广番薯的种植,都花了他好一阵功夫。 因为白手起家,他寻思着先把有限的种薯在自己的耕地上先扩大培育一遍,才有足够多的种薯量供给给全州百姓。
结果他让他的佃户种植的时候,人家死活不信秋天才种的东西,能在春天收获什么好物? 佃户们生怕新来的领主不着调乱种作物,坏了耕地,来年春天肥力不够插秧稻谷了,饿死一家人。 万万不肯从命。 杨轩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让谁给他种地呢? 杨氏带来的家族私兵本来就不多,能好好护送他千里迢迢来蛮荒之地就不错了,还让他们帮自己种地? 真要下令,人家不当场哗变了就算对老杨家尚有一丝忠心了。 最后,杨轩大手一挥,告诉佃户种植番薯以及来年的水稻,都免租了,旱涝保收都归他们自己,如此好说歹说,佃户们才勉强才愿意按照他这个地之主人要求执行种植。 管家杨长忠却是急坏了。 怎么这位主子又换了花样折腾杨家啊! 族内旁系不愿随杨轩这个家主迁徙,走了不为人知的门路求得周帝睁一眼闭一只眼,默许他们窝在中原老家不迁徙,颇有与杨轩这一支主家分宗,另立祠堂的意思。 杨轩作为氏族之长,老家旧产眼看将是会被旁系霸占的结果了,如若再管理不好新封的领地,那则是于大周再无立足之地了! 杨轩不知道杨长忠在急啥,权当是老仆在替自己不舍租金。 他很肯定,即使是雷州这么穷的地方,也有不少富得流油地主老爷,他们一定会觉得主家收租子天经地义,只要那五成的租金已经可以号称心慈。 全免?那只有皇帝赏赐给老爷的,断然没有老爷允许佃户同享的。 杨轩唯有告诉杨长忠:他从家族老书里翻出一本农业典籍,翻出了适合这蛮荒之地的植物,便是番薯,种好了至少能让这方百姓信服杨氏。 杨长忠问杨轩哪本书记载的,杨轩就把他从助农物资清单里的番薯种植指导书找出来,重新编撰成更符合大周王朝的行文,叫管家寻些会写字的人,多誊几份备用。 为了安抚老仆,杨轩说封面就写《杨氏番薯种植术》,哄着老仆言之凿凿这是“杨氏在雷州扬名立足之本”。 他是没料到后来番薯这玩意尽管官方称之番薯,民间却都叫它杨薯。 薯薯我啊,改姓啦! 而另一边,接了任务的管家总归是理解到了两点: 第一,杨大少爷他不是一时兴起做这事。 第二,杨大少爷的毛笔字真难看! ----------------- 注1:参考唐朝肥沃灌溉水稻亩产138公斤,平均在100-160公斤。 注2:稻谷加工成米粗放点的话只有65%成品率,200斤*0.65=130斤,一户人4-5口人,一天一共消耗2.4斤的话,2亩地够差不多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