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日月江山永为明在线阅读 - 第418章:大明的阶段

第418章:大明的阶段

    ,日月江山永为明

    “爷爷!爷爷?”

    小鼻涕不在门口,这就证明老爷子这个时候没有在接见官员,也没有在批阅什么极为重要的奏折,不然的话小鼻涕是不敢在里面伺候的。

    所以,朱瞻垶也就直接进了乾清宫的大门。

    “垶儿来了?坐。”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伸手示意,而小鼻涕则是早早的就搬来了椅子。

    “爷爷,跟您说一下,孙儿打算把我大婚时用的一些东西换一下。”

    “换东西?换什么?”朱棣被大孙子这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整得愣住了。

    “喏。”朱瞻垶将之前拿在手里把玩的龙形玉佩递给了老爷子。

    “嗯?”朱棣有些好奇地看了一眼大孙子递过来的东西,但很快就大失所望。

    “这不是翠玉么?你打算用这个替换你大婚时所用的珠宝?放弃吧,这东西的确是不错,质地清澈也有彩色的,不过内库里没有多少。”

    “垶儿你可能不知道,这东西是从蜀身毒道进来的,宫里也没多少。”

    蜀身毒道是一条商路,而且还是一条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商路,和知名度极高的丝绸之路是同一时代的商路,而且也跟西汉王朝有关。

    蜀身毒道最早可以追朔到先秦时期,李冰父子,没错,就是那个修建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蜀身毒道的开发是他们最先开始的。

    不过他们只是先驱者,是最早开发西南夷道的人,但蜀身毒道的两次大规模开发和最终通行是在西汉时期。

    《史记,平淮书》载:“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然而,开凿西南夷道的工程实在太过巨大,征发开道的士卒均为巴蜀人,旷日持久的工程劳民伤财,加上当时汉武帝的当务之急是平定北方匈奴,于是,“秋,罢西南夷。”

    不过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的西域奇珍让汉武帝再次看到了利益,坚定了汉武帝开发西南夷道的想法,也最终促使了蜀身毒道的出现。

    直到公元69年,也就是东汉光武帝的永平十二年,随着永昌郡的设立,蜀身毒道全面贯通。

    其实蜀身毒道的意义真的不亚于丝绸之路,因为它是从巴蜀之地起,经云南昭通、大理等地入缅,最终抵印的一条商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商人们甚至通过这条商路入缅抵印后继续西行,直达地中海地区。

    这也就是一直以来南亚以及西亚货物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石英玻璃是西亚甚至是埃及那边传过来的,就是通过这条路。

    思路客

    “孙儿知道啊,不过这次这些翠玉并不是从内库里拿的。”朱瞻垶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对于老爷子的话也他是一点儿都不着急。

    “不是从内库里拿的?”朱棣曾的一下坐直了身体。

    “你让鲁商刘家搞得那东西搞成了?”

    “没错!”朱瞻垶笑嘻嘻的点了点头。

    除了一些超时代的东西,比如蒸汽机之外,他很少会有什么事情瞒着老爷子,让鲁商刘家去白古弄翡翠自然也不会瞒着。

    “所以啊,孙儿是打算……”

    朱瞻垶当即就把自己的想法跟老爷子说了一遍,没有任何藏着掖着的,因为他知道老爷子能同意。

    “嗯,不错……”听了大孙子的计划后,朱棣不由得连连点头。

    “要是这么做的话,民间那极少数对此次垶儿你大礼的花费也不会有意见了,更别说你还打算将这些钱用到新粮育种上面,这样一来百姓们就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其实作为统治者的朱棣很清楚,百姓们大部分时间只要吃饱就行了,那些茶余饭后的闲谈只不过是牢sao罢了,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响。

    这就跟后世常说的一句话一样,百姓们要的其实就是个态度,不是真的要钱。

    “不过垶儿你刚才说这些翠玉还有些瑕疵,爷爷倒是认为这样反而更好。”

    朱棣很是同意大孙子的想法,不过也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有时候,不完美的东西不一定就会丢了皇家的脸面,反而会给皇家的脸上添金。”

    ……

    朱瞻垶有些无语。

    他何尝不知道老爷子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想要营造一种朴素的皇室作风的现象,毕竟皇室用的东西都这样,而且还是在皇太孙大婚上,百姓们会怎么说呢?

    不过朱瞻垶对于这种刻意的做作不太感冒,这让他有一种很尴尬的感觉,所以他才会让刘明正等琢玉师傅的手艺练出来之后再赶制一套出来。

    朱瞻垶知道这种做法对朝廷对皇室是有利的,不过他不太喜欢这种办法,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喜欢切实地做出成绩来。

    “哈哈!爷爷知道你在想什么!”朱棣看着大孙子那一脸的纠结就明白了,或者说他早就想到了。

    “垶儿你得知道,为君者,有时候什么办法都得用,就好像用人一样,清官贪官你都得用,因为贪官在有些地方是能够起到奇效的。”

    “孙儿记住了。”朱瞻垶低着头接受着老爷子的教导。

    其实他何尝不知道?他又不是小孩子。

    比如说在针对欧洲和帖木儿帝国的时候他可以说是心狠手辣,土豆一策一出,等到爆发的时候这些地方加起来死的人可能要超过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

    他从来都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也从来不介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他觉得没必要。

    通过这种办法得到的好处实在是太少,少到朱瞻垶看不上,因为他在民间的名望早就已经到达了一个几乎很难再涨的地步了。

    “记住了就行。”朱棣拍了拍大孙子的肩膀,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朱棣很清楚,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况且大孙子已经很优秀了,有些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说这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缺点。

    “喏,这个你看看,回头应该能用得上。”

    朱棣从一旁拿过了一封奏折交到了大孙子的手里,也顺便转移开了话题。

    “这是什么?”朱瞻垶接过奏折,但却惊讶的发现奏折封面上一个字都没有。

    一般来说,奏折上面都会上署上奏者的姓名以及官职,少数人可以只署名,比如说内阁和六部尚书,也有不署名的,但最起码也会在封面上写下请奏、上奏、奏疏等字样。

    但这封奏折上啥都没有。

    “这是吕震整理的,里面有自太祖爷重启和改制之后的科举过程、经验以及所出现的问题,你拿回去看看,应该会有帮助。”

    朱棣笑着给大孙子解释了一下,同时也说明了这东西是有多重要。

    “这次是你第一次主持科举,而且后面还会伴随着你的大婚,所以不能够马虎,也不能出现问题。”

    “小问题尚可,毕竟你是第一次,不管是官员还是天下百姓都不会对你太过苛刻,但是大问题不能出现。”

    “之前你让礼部和吏部联办,锦衣卫和腾骧卫监控的法子很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杜绝科举舞弊的情况出现,但爷爷觉得还不够。”

    “孙儿知道。”朱瞻垶微微欠身,跟老爷子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孙儿大孙等会试开考之日亲自去监考,到时候应该会起到效果的。”

    “你亲自去?”朱棣原本还想说说这事儿,但没想到大孙子早就打算好了。

    “那你打算去监考哪一场?还是说三场都去?”

    “去第一场和第三场!”面对老爷子的疑问,朱瞻垶立刻就给出了答桉。

    提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但是科举也不可能只考校八股文,还有其他的。

    科举会试共计三场: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可以,既不显得你很闲,又有头有尾。”朱棣点头表示赞同。

    会试其实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其实是士子中最拔尖的那一批,也就是对国家大事有独到见解的人。

    除了这一小撮尖子之外,剩下的人大部分都会在县官这种级别的小官上蹉跎一生而不得寸进。

    这不是说这些人就不重要,这些人构成的是大明的地基,当然很重要,但那一小撮尖子是大明的柱石,甚至会直接影响着大明未来的兴盛衰败。

    比如说于谦。

    想到于谦,朱瞻垶不由得又叹了口气。

    他现在其实很需要于谦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激进,但却也不失保守的官员,可按照历史来说于谦今年才不过十六岁。

    按照历史的进程,于谦还得等到七年之后才会高中。

    “叹什么气?”朱棣很是敏锐地抓住了大孙子叹气的声音。

    “没什么。”不说还好,老爷子这一说朱瞻垶就又叹了一口气。

    “就是感觉现如今咱们大明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所需要的官员也和以往不同,不知道这一成不变的科举能不能选拔出来我们所需要的官员。”

    一个王朝的初建、巩固、发展、扩张和衰败等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而之前的大明其实是在巩固这个阶段,但现在不一样了。

    草原、安南、建州和奴儿干都司平定,大明正式踏入了发展和扩张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观念先进且有激进心里的官员。

    但想想大明的科举内容,朱瞻垶觉得悬。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于谦,这种等级的人才一代王朝能出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