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将血在线阅读 -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空文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空文

    readx;拖雷自然是明白的,就算他不明白,他身旁的智者,也会仔细的跟他解释。

    这支使节队伍,虽然以拖雷为尊,但正使肯定另有其人。

    “多谢你的忠告,我的老师也是汉人,他教了我很多汉人的礼节。。。。。。。”

    那都尉听了不由一笑,暗道,早就听闻,辽东的汉人过的猪狗不如,你们蒙古人和女真人,党项人也没多大的分别,学些礼节又管什么用呢?

    不过,这样的话,自然不是他一个军中都尉管得了的。

    他之所以说这么多,也不过是看在这殿下还算和善,从大同过来的一路上,这些蒙古人也都还算老实,没给他找什么麻烦的面子上罢了。

    很快,前面便出现了迎接使节的队伍,其他的事情,也就不用这些大同边军cao心了。

    这位都尉也没再理睬蒙古王子殿下殷殷相邀,想要让他陪同在侧,一起入京的请求,而是和迎接的队伍略略交接,便径自带领属下军兵进了长安城。

    他还需要到兵部报备,拿到兵部文书,然后便要返回大同。

    当然,大同边军派人回转,张大将军还有书信在他手里,需要转交给晋国公亲阅。

    蒙古人来使觐见,在这年关之际,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不过赵石在看完张锋聚的来信之后,却已经觉得,时机渐渐成熟了。

    蒙古人此来,无非是想要窥探大秦虚实,想要在中原战乱中,分得一杯羹罢了。

    至于蒙古使节提出的,想要和大秦结盟,互易,遣返合撒尔,不得庇护篾儿乞人等等,不过是蒙古人的漫天要价。

    嗯,也许。蒙古人接收了些金国降人,听信了他们的一些话语,认为汉人朝廷都软弱不堪,只要口头上足够的强硬。便能得到他们在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也说不准。

    在蒙古人的事情上,他之前已经说的足够多,其实不必要再开口说什么了。

    但想来宫中还要召见,因为草原诸事,大多为他一手cao办。想要一言不发,也不太容易。。。。。。。

    还说什么呢?

    说蒙古人野心勃勃,跟女真人一样?或者说辽东汉家百姓如何如何?

    没必要,太没必要了。。。。。。

    这些事情,大秦上下,又有哪个不明白呢?

    就像当年女真代契丹而起的时候,后周君臣难道都不明白,和女真签订盟约,共同攻打契丹人,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吗?

    但事情摆在那里。选择面对强大的辽国还是选择将来要面对崛起中的女真人,选择很少,也很简单,不是吗?

    像现在的大秦,平定中原的战事如火如荼,朝臣们是不会允许节外生枝的,至于辽东的汉人过的如何,别说朝堂上的帝王臣子们,便是他赵石,也不会升起多余的怜悯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合用的时候,拿来口头上说说,不合用的时候,高高挂起。谁又会去理会呢?

    而自古以来,国家之间,便在进行着这样的游戏,看的只是谁手中的筹码更多,实力更加雄厚而已,这个规则。其实从来没有变过。

    显然,大秦在实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个不用多说,只不过,不知道的是,蒙古人自己晓不晓得这一点。

    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胡人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像契丹,女真,党项就是靠着这个,由角落里跳出来,最终立国称帝。

    蒙古人也别无二致,没多大的区别。

    这些不用多做赘述,赵石现在想的是,听说蒙古人在辽东很猖狂,是不是能让他们更猖狂一些呢?

    实际上,这个想法已经不太靠谱。

    到了长安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猖狂的意思,都老实的很。

    可以说,蒙古人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从漠北南下的原始游牧民族了,他们也正在睁开双眼,打量着南方富饶的土地。

    成吉思汗,也不再是那个,靠着几匹马,一件貂裘,便敢向人借兵,为自己复仇的亡命之徒了。

    家大业大之下,考量的也不会太少,不然的话,在长安又怎么会见到什么蒙古使节呢?

    而蒙古使节来的也正是时候,他们见到了献俘大礼,见到了长安一片欢腾,也见到了这个强大的汉人帝国最为鼎盛的一面。

    所以,蒙古人没在长安闹出什么事故来,比起回鹘王子的狂妄无知,蒙古王子拖雷表现的中规中矩,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极为难得。

    对于蒙古使节来说,此行最遗憾的地方不在于实际上的得失,可能只在于,他们并未见到大秦皇帝陛下,也没见到大将军赵石。

    他们见到最尊贵的汉人权贵,也只有一位太子殿下。

    这也只不过是因为,太子李珀掌着鸿胪寺诸事而已,不然的话,可能连太子的面也见不到。

    如今随着入贡使节越来越多,接待外使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则可循。

    除非一国国王来到长安,不然的话,什么王子公主之类的人物,都不会引起长安权贵们太多的兴趣。

    不过,蒙古人到底还是有些不同。

    皇帝陛下还是召了赵石入宫相询,毕竟,蒙古人的疆域,已经和大秦接壤。

    不管承不承认,一个大国,已然出现在大秦东北,蒙古人掌握着,从东北草原,到河北,山东北部的疆域,虽然,在将军们眼中,这样狭长的一片土地,缺乏最基本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受到了大秦全面的压制,可供攻击的地方,非常之多。

    但无疑,这是个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新生帝国,所以,不能像对待回鹘,吐蕃,以及草原诸部那样对待他们。

    接待使臣上,看上去轻描淡写,实际上,大秦朝廷上下。都表现的很慎重。

    不过,还是不出赵石意料之外。

    不会有任何人,在这个时候能够改变大秦朝廷既定的战略,他赵石也不成。因为无论是中书,还是枢密院,都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大秦的战略,其实已经悄然从景兴年间开始的先北后南转变成了先南后北。

    所以,在赵石入宫参加廷议后不久。大秦和蒙古人定下来了和议,基本上算是承认了蒙古人的地位。

    当然,签订和议的双方,都没太当回事。

    对于蒙古人来说,撕毁和议不会有任何道德上的束缚。

    而对于大秦来说,诛灭异族,也从来都是顺理成章,借口多多,根本不是一纸空文能够控制的了的。

    年关之前,蒙古使节便被礼送出京。会同他们一起回去的,还有大秦派出的使节,而正使,又是一位皇室宗亲。

    这个家伙据说倒霉在,和人喝多了,随口道了一句,皇陵重地,怎可轻动上。

    这话毫不意外的传入了皇帝陛下耳朵里,于是乎,这位便只能远赴辽东苦寒之地。跟野蛮的蒙古人去打交道了,能不能活着回来,真说不太准。

    当年赵石出的馊主意,被皇帝陛下运用的很纯熟。而且,用的非常兴高采烈。

    吐蕃,回鹘,南蛮,漠南漠北等等,有太多的地方可以送人过去。头一次,位居九重的皇帝陛下发现。

    原来可以这样不动声色而又名正言顺的流放掉那些讨人厌的家伙,偶尔,还能让皇子们历练一番,这样的好法子,只愁少了,不愁多啊。

    蒙古人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在成武十三年的大秦,并未造成太多的困扰。

    但大秦君臣不知道的是,在蒙古使节回到辽东,见过成吉思汗后,却让成吉思汗铁木真怒不可遏。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来自敌人的轻视,又比如,大秦使节的礼节,显得过于倨傲,再比如,秦人使节让他想到了当年的金国钦使,显然那是很不愉快的回忆,甚至于,他本就有股火焰在胸中燃烧。。。。。。。。

    等等等等,都让这位蒙古王者非常不舒服,怒火已经点燃,对于蒙古人来说,只能用仇敌的鲜血,方能平息下来。

    但作为蒙古人的大汗,在听到使节于汉地的见闻之后,还是将这怒火稍稍压制了下来。

    他并没有被怒火烧昏了头,做出杀死使者,让两国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疯狂举动,善于隐忍的他,在此时已然悄悄发誓,早晚有一天,要捉住秦人的皇帝,将其栓在马尾巴后面,拖死在草原上。

    不过,不管秦人或者蒙古人抱着怎样的心态,这次和议都很顺利的达成了。

    两边都没有过多的要求细节,蒙古人没有再提合撒尔以及篾儿乞人诸事,秦人也没提收回幽燕之汉家故土,让蒙古人送上金人皇帝的头颅,或是将汉人奴隶释放,任其南归等要求。。。。。。

    正因如此,两国和议,只能是没有任何诚意的一纸空文罢了。

    大秦成武十三年年关到了,虽然东边战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但大秦京师长安,却张灯结彩,满溢的喜气和平安祥和的气息。

    年关,成武皇帝陛下摆宴宫中,大宴群臣,席间,对群臣多有厚赐。

    这是灭宋之战,论功行赏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已经事先知晓,也就没了太多的惊喜。

    不过,当晚皇宫之内,灯火通明,君臣夜饮,通宵达旦,歌舞不绝,花团锦簇之间,将大秦的繁盛,彰显的无以复加。

    工部侍郎刘大人,喝的面红耳热之际,趁机向皇帝陛下请罪,因工部疏忽,致使先帝陵墓略有阴漏之虞,请暂迁陵寝,待修缮完毕,重新入葬。

    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算是偶有发生,但绝不会闹的人尽皆知,更不会在这样的场合提起。

    不过,宫中聚宴的人们,帝王没有动怒,臣子也没有丝毫的震惊,透着一种诡异的默契。

    因为臣子们都明白,为了此事,皇帝陛下已然费尽周折,表现出了少有的执拗,阻是阻不得了,只能顺着来。

    而且,皇帝陛下并没有乾纲独断,肆意妄为,而是事先取得了很多朝中重臣的支持。

    这样一来,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走到这一步,臣子们虽多有悻然之意,帝后分葬,这不光是皇帝陛下名声受损那么简单,他们身为臣子,也会留下一些污点。

    但时至今日,却无人再愿于此事上多言什么。

    皇帝陛下也没侨情,欣然应允,一副终于得偿所愿的样子。

    这个时候,钦天监又跳了出来,说了一大通,不过是为此事找些根据,最终给安了一个大吉的名头。

    如果皇帝陛下做的再多些,让地方上献些祥瑞,让钦天监来解释一下,就更完美一些了,不过,显然皇帝陛下不愿费那样的手脚了。

    这一晚,皇帝陛下兴致极为高昂,群臣陆续出宫,皇帝陛下还不算完,将太子李珀,同门下平章事周仿,枢密使张承,以及御史中丞张世杰,晋国公赵石,翰林学士沈鹤等人都留了下来。

    于皇宫观星楼,另行设宴聚饮。。。。。。。

    除了赵石,其他几位都是酒意醺然,也谈不了什么朝廷大事。

    所以,这算是在皇宫中,赵石参加的最轻松的一次君臣聚会,没有之一。

    他也明白,皇帝陛下可能单纯就是高兴,多年夙愿,一朝得尝,一块心病自此之后,也就了了。

    赵石喝着酒,看着喜笑颜开的皇帝陛下,不由恶意的猜测,若是更进一步的话,应该是将景兴皇帝的陵墓拆了才算完吧?

    不过,随后,让赵石最感麻烦的环节还是如期而至,皇帝陛下醉醺醺的令众人赋诗,以记今日之欢。

    其他人都不怯场,虽然枢密使张承所作之词有些粗陋,连赵石都不太看的上眼,但好歹都有着底气,唯独他,对这个真可谓是一窍不通。

    不过,晋国公府有好幕僚,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以备不时之需。

    于是,只见晋国公赵石端坐于位,脸上皮rou纹丝不动,声调也没起伏,就这么干巴巴的弄出了一首还算不错的好词,让皇帝陛下都瞪大了眼睛,差异的望了过来。

    他们其实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没想到晋国公赵柱国还有这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