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九章魏:公孙喜,卫庆,芒卯

第九十九章魏:公孙喜,卫庆,芒卯

    犀武(生年待考-----公元前293年),又称公孙喜,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后死于伊阙之战。(时在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事迹多见《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败东周》。被白起杀死,而其事迹作为苏秦之弟苏厉劝说白起罢兵的事由。

    提起魏国著名将领,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乐羊、吴起,庞涓、晋鄙、魏无忌(信陵君)等等,其实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他的名字叫做公孙喜,也称犀武。历史记载:“犀武者,魏之良将也,名喜,姓公孙氏。”他参与了战国中期魏国许多著名的战役,堪称一代名将,只是后来在“伊阙之战”中被后起之秀白起生擒,老将公孙喜一世英明尽毁不说,还硬生生的成了白起的垫脚石!下面我们来看看公孙喜传奇的一生。

    名将公孙喜

    公孙喜之所以被称为名将,和他一生之中作为主将打的那些胜仗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魏襄王五年,犀武从相国惠施伐齐。七年,与秦攻齐,虏声子。八年,攻卫,取二城。复攻楚,拔邓。十二年,援皮氏,走秦疾。十八年,与齐、韩败楚垂沙,取方城。二十一年,与齐、韩共攻秦。二十三年,围封陵。襄王卒,子昭王立。三年,韩请兵伐秦,昭王使犀武将兵佐韩伐秦。”由此可见,公孙喜作为主将参加了魏襄王(魏惠王之子)时期的所有战役。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那么这个垂沙之战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呢

    战国中期,由于秦国的一家独大,其余六国经常合纵抱团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但是在张仪欺楚以后,楚国就和齐国彻底断绝了关系,六国合纵联盟随之瓦解,而且楚国楚怀王被欺骗以后,本想发兵攻秦出一口恶气,结果反被秦国在丹田、蓝田、召陵三场大战中被连续击败。趁着楚国处处被动挨打的时候,齐国、魏国、韩国也没有袖手旁观,当然不是去帮助楚国,而是想趁楚国没落的时候也分上一杯羹,以报复楚国的反复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的垂沙之战。结果在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的率领下,三国联军大败楚军,斩杀了楚国大将唐昧,还攻占了楚国的方城,楚国从此一蹶不张。

    如果说垂沙之战是魏将公孙喜的最巅峰,那么伊阙之战则是他的最低谷!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新城,韩国向魏国求救。深知唇亡则齿寒的魏王派大将公孙喜率十六万魏武卒精锐前去支援韩国,加上韩将暴鸢的八万大军,一共是二十四万联军对阵白起的十二万秦军。

    公孙喜和暴鸢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而白起则是初出茅庐(第一次担任如此大战的主将)的年轻人,虽然当时已经担任了秦军的左庶长,但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两军在秦、魏、韩三国交界的伊阙对峙时,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产生了分歧:暴鸢希望人多势众的魏军打先锋,公孙喜则希望装备精良的韩军打先锋,于是两军都不愿意主动和秦军交战。

    在了解对方两个主将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白起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假装在阵前挑衅韩军,实际上则绕道后方猛攻魏军,弄得联军首尾不能相顾,而且互相援救也不够(也不会)及时。在魏军被击败以后,白起又前后夹击韩军,乘胜掩杀已经溃败的联军,最终全歼了这支二十四万的军队,还俘虏了老将公孙喜。

    公孙喜被俘以后,不禁感叹道:“先王遇我甚厚,今辱王师,虽生,何面目以归纵上免之不杀,吾於心无愧乎”白起本来也不忍杀死这位魏国老将,不惜亲自前去劝降。被初出茅庐的白起打败,公孙喜本来就羞愧难当,如今又看到白起来劝降,他觉得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于是愤怒的地骂道:“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见公孙喜如此反应,不由得“怒而杀之”!

    伊阙之战以后,魏国最后的魏武卒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法阻挡秦国的东出之势,而白起则一战成名,老将公孙喜就这样悲催的充当了他的垫脚石。

    这俩人虽然都复姓公孙,但彼此间却并无血缘关系;把他俩拉扯到一起的,是韩非子在其《说林下》里的一段记载。韩非相关记载曰:“公孔弘断发而为越王骑,公孔喜使人绝之曰:‘吾不与子为昆弟矣。’公孙弘曰:‘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之何?’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

    从韩非的行文可以看出,这位叫“公孙弘”的明显要比那位叫“公孙喜”的高明!韩非行文说公孙弘为了做越王的骑士而剪短了自己的头发;这在公孙喜看来,此举简直就是改变了中原民族的传统人文礼俗,所以公孙喜一怒之下宣布与这位大逆不道的公孙弘断绝私交,对外高调宣称从此不再与公孙弘保持兄弟关系了。对此,公孙弘反唇相讥地说:“我不过只是剪短了自己的头发而已,而你公孙喜却是卖命去替别人带兵打仗!对你的这种作为,我又能说些什么呢?”结果,在后来的周南之战中,公孙喜遭秦国大将白起的剿杀,战死了。

    我们就来先看看这位“刚正不阿”的公孙喜将军吧。这位名叫公孙喜的,又被称做“犀武”,是战国时期魏国主要将领,同时也是战国名人——大名鼎鼎的“犀首”公孙衍的亲弟弟。虽然没有哥哥“犀首”公孙衍那么名震天下,但弟弟“犀武”公孙喜在魏国国内那也是有一号的。只是在后来的“伊阙之战”时,不想公孙喜所率领的魏国军队遭遇到了号称“人屠”,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秦白起,而被白起所杀。但公孙喜的这番事迹,后来竟还成了苏秦之弟苏厉劝说白起罢兵的事由了呢。“犀首”与“犀武”这哥俩有一点区别需重点说说。那就是作为哥哥的“犀首”公孙衍,之前曾经为秦国做事,后来才离开了秦国而复回到魏国;而弟弟“犀武”公孙喜则是一直效命于自己的祖国——魏国。如此看来,这位公孙喜将军人还不错。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作为被这位“犀武”公孙喜将军所极度“不齿”的那位“公孙弘”吧。“公孙弘”何许人也?历史上叫公孙弘的人很多,最大名鼎鼎的便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老丞相——公孙弘了;但此“公孙弘”已是韩非死后二百余年之后的事了,显然不是韩非在《说林下》里所谓的、又被“犀武”公孙喜将军所极度不齿的“公孙弘”。据查,韩非这里所说的“公孙弘”,可能是战国中期齐国相邦孟尝君的门客!史载孟尝君曾预备合纵诸侯而抗强秦,这时主动请缨,替孟尝君出使虎狼秦国考察秦昭襄王能力,后又受到秦昭襄王诘难而予以奋起反击,迫使秦王屈服的,就是这位名叫“公孙弘”的孟尝君使者。

    此“公孙弘与公孙喜”谁更高明?这就看人们的评价标准了。论名气,门客公孙弘当然要比“犀武”公孙喜将军差远了;但若论完成使命的能力,“刚正不阿”的公孙喜将军就远远不及“智谋老道”的公孙弘了。

    卫庆,魏国大将军。生活于魏信陵君时期,大梁变乱,宫城厮杀,上将军领郎中令卫庆、禁卫长严璜均殁于乱军。

    信陵君命卫庆率魏、楚二师,筑成长垒,以抗拒蒙骜,虚插信陵君旗号,坚壁勿战,稳住蒙骜,自己却率赵军十万与燕、韩之兵,星夜赶往华州。

    芒卯,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初以诈术而受到魏昭王的重视。后以魏国长羊、玉屋、洛林三地为条件,让秦国帮助他当上魏国司徒,并让秦国派兵协助魏国攻打齐国,使魏国扩地二十二县。

    公元前273,秦国派兵攻打魏国,芒卯率领魏、韩、赵三国军队抵御,秦军在华阳大败联军,芒卯战败而逃。其后事迹不详。

    公元前274年春天,赵魏两国各起兵十万,总计二十万兵力,兵进韩国境内,原因是韩国与秦国结盟。

    赵魏联军抵达韩国都城新郑以南的华阳要塞,魏国领兵将军是芒卯,赵国领兵将军是贾偃。

    秦国方面,穰侯魏冉派出秦军中爵位最高两个大将,前来解华阳之局,解救盟友韩国。武安君白起和左更胡阳,位列秦国军功爵位制的第二十级(最高级)和第十二级,在秦军中再无大将的爵位超过他们。

    白起我们都很熟悉,重点来看看魏国的主将芒卯。

    芒卯是魏国人,早年跑到秦国去捞金,投奔左相国甘茂。甘茂是楚国人,在秦国担任将军已经很长时间。

    秦武王下诏挑选贴身仆从,芒卯就向左相国甘茂进言:“明公可以去应诏,虽然明公身份很高,不适宜担当大王的随从,但是明公一旦提出此事,必能感动大王。”

    甘茂依其言,申请担当秦武王的随从,秦武王自然更加看重甘茂,后来的宜阳之战就排除一切干扰力挺甘茂,芒卯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好景不长,几年后秦武王意外举鼎身亡,樗里疾与甘茂交恶,甘茂逃亡齐国。按理说此时芒卯的日子将非常难过,可是芒卯八面玲珑,居然没有因此受到牵连,甚至比以前地位更高。

    后来白起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接着又攻入魏国河东,夺取大小城邑六十一座,连番大胜,秦军伤亡其实也不少。秦昭襄王亦喜亦忧,喜的是白起屡屡建立大功,忧的是秦军折损严重,接下来难以进一步拓展疆土。

    芒卯在这个时刻,恰如其分出现在秦王面前:“小臣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让魏国割让河东剩下的四百里地!”

    芒卯的话有如惊天之雷,不容秦昭襄王置疑,必须一试。经过一番努力,芒卯还真把这比登天还难的事给办成了。

    芒卯是这样策划的:魏国献出河东四百里地;秦军出兵,帮助魏军攻占齐国之地;自己则要求担当魏国司徒。

    由于魏国的河东迟早不保,魏昭王很清楚这一点,其实就看秦国能拿出什么筹码来交换了。秦国这边,让秦昭襄王拿土地来交换是不可能的,芒卯想到了借兵给魏国攻齐。

    秦国如果派出一支偏师,让魏国与齐国去强强对话,各自损耗,秦昭襄王当然没理由拒绝。实际上这次魏国出动大军,在秦军的协助下,一举攻占齐国二十二座城邑,收获丰厚。

    最终的结局是齐国当了垫背的,秦魏两国皆大欢喜。

    魏昭王最后如约,拜芒卯为司徒,芒卯就这样荣归故国。司徒这个职位是相国或者丞相的另一个称谓,发展到汉代,丞相又称大司徒。

    五国伐齐之后,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是魏国,他们拿下了宋国的方与和大宋两个郡,土地和人口都激增。

    伐齐的成果,魏军骁勇没错,但是魏国朝堂战略得体,才是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芒卯居功至伟,名动天下,诸侯提到魏国,总会说起芒卯这个权臣。

    再说白起,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余万,荣升为武安君,终于到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最高峰!

    一日黄昏,乌尘密布,天气灰暗,斥候来报,秦军白起统兵前来支援,前锋胡阳部,已经距离华阳不远。

    芒卯的脸色惊魂不定,幸好暗淡的日光掩盖了他煞白的脸色,没让帐下将领看出来。思想斗争一盏茶的功夫,芒卯下令,数千先锋人马连夜开拔,为随后大军撤退,做好沿途的准备工作。

    次日清晨,一夜没睡好觉的芒卯,下令大军全线撤退,只派人通知赵军大将贾偃,至于贾偃是否撤退,他可管不了。

    秦军胡阳的前锋部队,此时已经赶到华阳附近,哪能给魏军从容逃跑的机会,衔尾追杀。

    如果芒卯不事先派数千人开道,在必经之路上挖陷阱布障碍,芒卯恐怕插翅难逃。这回芒卯的聪明才智,又救了他的性命,魏军折损过半,芒卯的风光仕途也到此为止。

    再看赵军的主帅贾偃,运气就没这么好了。赵国一向出名将,此时赵奢、廉颇、乐乘,都是当打之年,他们日后也将因战功而封君。只是韩国并非赵国的主战场,赵国在这一年,由将军燕周统领主力,攻克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名震天下。

    贾偃能从名将扎堆的赵国脱颖而出,成为指挥这支赵军的大将,当属不易,他的能力也不会低。不过芒卯这突然一退,让贾偃茫然不知所措,赵军也只能撤退。

    再说秦国这一次出兵,白起主打一个“快”字。秦军轻装疾进,八天就从咸阳赶到韩国,为的就是要打魏赵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赵军十万大军撤退,仓促间自然分裂为几部分,其中贾偃所部两万人,在黄河边准备渡河木筏时,被白起的秦军追到,逃无可逃。

    贾偃领兵奋起反抗,但是军力严重不足。结果两万赵军塞满黄河,尸横漂橹,血染长河,天地为之动容。

    如果说白起是历史的宠儿,贾偃绝对是历史的弃儿,他在史书上出现的唯一一次,就日月无光,兵败如山倒。

    华阳之战,魏赵共计损失十五万大军。

    白起再次大杀四方,声震天下,可惜二十级的军功爵位,他已经到了最高级,否则又该加官进爵。

    胡阳则爵升一级,从左更到中更(二十级的军功爵位制第十三级),此后的大小战争,魏冉和白起都放手让胡阳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