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五章曹沫

第三十五章曹沫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也有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

    宋桓公不顾五国盟约,于五更登车离去。

    齐桓公闻宋桓公背会逃归,不禁大怒,准备派遣仲孙湫去追。管仲道:“追之不义,可以奉请王命出师讨伐,方为出师有名。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呢。”

    齐桓公问:“何事比此事更重要?”管仲答:“宋国离我国远,而鲁国离我国近,鲁国还是王室宗族,不先让鲁国屈服,何以服宋?”

    齐桓公道:“伐鲁应当从何处着手?”

    管仲答曰:“济水东北有遂国,是鲁之附庸国,国小而弱,才四姓。若以重兵相逼,其必屈服我国。拿下遂国,鲁必惊慌。然后,派遣一使臣去责其不参加会盟,再派人给鲁夫人送信。鲁夫人希望其子结好于自己娘家,自当极力怂恿。鲁侯内迫母命,外怵兵威,必将求盟。待其来求时,可以答应他。平鲁之后,再移兵于宋,以王臣之名兵临城下,此乃破竹之势啊。”齐桓公点头:“好。”

    于是,齐桓公亲自率师至遂城,一鼓而下。因齐驻兵于济水,鲁庄公果然害怕了,召集群臣问计。公子庆父道:“齐兵两至吾国,未曾得到什么东西,臣愿出兵抵抗。”

    臣中一人站出来道:“不可开战!不可开战!”鲁庄公视之,是施伯。庄公道:“你有什么计策吗?”

    施伯答:“臣曾说过,管子天下奇才,如今掌管齐政,出兵有理有节,这是一不可;北杏之会,齐以奉尊王命为名,如今,是我等违命,理不在我,这是二不可;公子纠之戮,君有功,周王姬之嫁,君有劳,弃往日之功劳,结将来之仇怨,这是三不可。为今之计,不若修和请盟,齐可不战而退。”曹刿道:“臣的意见也是如此。”

    正议论间,宫外报道:“齐侯有书至。”

    鲁庄公启信,大意是:寡人与君并事周室,情同昆弟,况且,我们还是姻亲。北杏之会,君不参与。寡人请问是何原因?若是怀有二心,寡人也只能惟命是从了。

    齐桓公又另拟书信通于文姜,文姜召来庄公说道:“齐、鲁世为甥舅,就算齐国恨我,我也要请求和好,况且,他们还是来请你参加盟约的呢?”

    鲁庄公唯唯听命。于是,派施伯答书,略曰:孤实有疾,未能遵命赴约。君以大义责我,孤知罪矣!然而,城下之盟,孤实耻也!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

    齐桓公得书大悦,传令退兵于柯。

    鲁庄公将前往会晤齐桓公,问道:“群臣中有谁能做寡人的随从?”

    将军曹沫请求随往,鲁庄公说:“你曾三败于齐,难道不怕齐人笑你?”曹沫道:“正是因为有三败之耻,所以愿往,将一朝而雪耻。”

    庄公道:“如何雪耻?”曹沫答:“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道:“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若能雪耻,寡人全听你的!”

    于是,鲁庄公带曹沫随行,来到柯地。齐桓公预先筑土为坛,等候鲁庄公。鲁庄公先派人谢罪请盟,齐桓公派人人确定会期。

    是日,齐桓公将雄兵布列坛下,手执青红黑白旗,按东南西北四方各自分队,各有将官统领,由仲孙湫统掌。

    土坛台阶共七层,每层都有壮士,执着黄旗把守。坛上竖大黄旗一面,绣出“方伯”二字。旁边放置大鼓,由王子成父掌管。坛中间设香案,排列着朱盘玉盂,盛血歃盟之器,由隰朋掌管。两旁案上设有金尊玉斝,太监貂掌管。坛西立石柱二根,系著乌牛白马,屠人准备宰杀,司庖易牙掌管。东郭牙为傧,立于阶下迎宾。

    管仲为相。气象十分整肃。齐侯传令:“鲁君若到,止许一君一臣登坛,余人息屏坛下。”

    曹沫穿甲,手提利剑,紧随鲁庄公。庄公一步一颤,曹沫全无惧色。将次升阶,东郭牙进言:“今日两君好会,两相赞礼,怎能带凶器?请去剑!”

    曹沫睁目视之,两眼喷火。东郭牙倒退几步。

    鲁庄公君臣沿阶而上。两君相见,各叙通好之意。三通鼓毕,对香案行礼。隰朋将玉盂盛血,跪而请歃。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齐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管仲急以身体遮挡齐桓公,问道:“曹大夫这是要干啥?”

    曹沫道:“鲁国连次遭受兵祸,国之将亡。齐君以济弱扶倾为盟会,唯独不为敝邑着想吗?”

    管仲道:“请问曹大夫有何要求?”曹沫答:“齐恃强欺弱,夺我汶阳(今山东肥城、岱岳、宁阳三县交界处)之田,今日请归还,吾君就可歃血为盟!”

    管仲看着桓公问:“君王可以答应。”桓公道:“大夫休得乱来,寡人答应你!”

    于是,曹沫释剑,代隰朋捧盂以进。两君皆歃血。曹沫道:“管仲主政齐国,臣愿与管仲歃血。”

    齐桓公道:“何必要仲父歃血?寡人与你立誓。”于是,向天指日道:“如果不归还汶阳之田于鲁,有如此日!”

    曹沫受歃,再拜称谢,宴酬甚欢。

    事毕,王子成父诸人,愤愤不平,都向桓公请示,打算持劫鲁庄公,以报曹沫之辱。齐桓公道:“寡人已答应曹沫了。匹夫约言,尚不失信,何况君王呢?”众人乃止。

    第二日,齐桓公复设酒公馆,与鲁庄公欢饮而别。随即命令南鄙邑宰,将原侵汶阳之田,尽数交割还鲁。

    有人评论,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所以齐桓公能服诸侯而称霸天下。

    曹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力气特别大,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大力士,鲁庄公十分欣赏他,于是就拜他为将军。

    这里我插句题外话,鲁国国君似乎特别喜欢大力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是个大力士,因此被鲁国重用,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

    曹沫当了将军以后,运气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鲁国就在齐国的边上,而齐国此时的国君正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齐桓公,身边的相国那可是管仲,这国力蹭蹭蹭往上涨,这国强就想着扩张了,而近邻鲁国就成了重点照顾对象。

    齐国和鲁国最开始发生的战争是长勺之战,鲁国虽然打赢了,但是齐国的实力并没有多大受损,重整旗鼓后大军又开到鲁国境内,这时候鲁庄公就派曹沫出战。

    具体的战争过程史书没有记载,只有短短几个字,“与齐战,三败北”,连败三仗,虽然没说这仗有多惨烈,但是从事后鲁庄公大惊失色,割地求和可以看出,齐国是把鲁国给打趴下了。

    那作为败军之将的曹沫就尴尬了,毕竟中国自古就是成王败寇,鲁国国内舆论也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曹沫的压力可想而知。

    还好鲁庄公是个明白人,就和大臣们说,齐国那是强国,我们鲁国怎么比得了?现在齐国举全国之精锐,鲁国抵挡不住,又怎么能说只是曹沫一个人的责任?说完还安慰曹沫,这不是将军一个人的责任,将军安心当差,好生休息。

    曹沫听后羞愧不已,一连躺在家里好几天,妻子多次劝他依然不能排解心中的郁闷。

    其实

    人性就是这样

    ,真正要强的人,当你失败的时候,别人骂你你可能会更好受些,反而安慰你会更让你如坐针毡,曹沫正是这样要强的人。

    此时的曹沫,就像一只受伤的猎豹,舔舐着伤口,随时准备发起对猎物的复仇。

    历史上关于曹刿和曹沫是不是同一个人争论不休,《左传》和《史记》是将曹刿和曹沫当成两个人的,但是《战国策》、《鹖冠子》以及后来的“小司马”司马贞是认为这两人是同一个人,另外在训诂学中“刿”、“沬”、“翱”等字发音相近(或“同音通假”),可以通假。

    具体两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史学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论,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将军曹沫和军师曹沫差距有点大,其实也并非特别难理解,长勺之战背景其实是齐桓公刚刚即位,齐桓公急于表现自己,又对鲁国轻敌,不顾管仲的反对,仓促出兵,所以败给鲁国也很正常。但后来几战齐国不敢轻视,精锐尽出,在绝对实力面前鲁国当然就难以招架了。

    不管两者是否是同一个人,曹沫也好,曹刿也罢,他们都对强齐没有畏惧之心,而正是这颗无畏之心拉开了《刺客列传》的序幕。

    鲁庄公答应割地求和后,齐桓公乐开了花,当即拍板两国国君要在柯地会盟,这次胜利对于齐桓公这样一个立志称霸的君王来说,简直是向天下昭告的最好亮相舞台。

    但是一家欢喜一家愁啊,齐桓公是美了,鲁庄公那可就惨了,柯地会盟说好听点那叫君王相会,说难听点就是城下之盟,丧权辱国,随着会盟的日子越来越近,鲁庄公整天唉声叹气。

    曹沫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内心愧疚无比,觉得让君王蒙羞都是他这个做臣子的错,于是在内心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切,精彩的大戏终于即将登场。

    会盟的那一天到了,柯地旌旗招展,齐国人更是鼓声震天,趾高气昂,无一不散发着胜利者的优越感。齐桓公当然也不例外,同为诸侯王,却走在鲁庄公前面半步,这明显不符合周礼,鲁庄公和鲁国的大臣也有些愤怒,但是作为失败者又有什么权利呢?

    曹沫这时反而一反常态,默不作声,面无表情,旁边的大臣都觉得这人一点羞耻之心没有,君主受辱,大臣反而无动于衷,鲁庄公看错了人。

    就在鲁庄公手捧地图,齐桓公眼睛都快直了的时候,曹沫飞身而起,一跃到齐桓公面前,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襟,右手从衣袖中翻出一把匕首抵在齐桓公的脖子上。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突发情况惊呆了,我相信此时除了曹沫所有人心里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这个疑问并没有持续太久。

    曹沫打破了这沉寂,“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现在大王恃强凌弱,欺负鲁国到要割让土地,是不是太过分了?大王就想这样回去了吗?”

    “那你想怎么样?”齐桓公惊恐道。

    “当然是请大王,行圣人之事,退兵还地,结齐鲁之好。”曹沫认真地说道。

    被刀架在脖子上,齐桓公只好答应,而曹沫听到齐桓公回答之后,收起匕首,重新站到之前的位置,神色自然,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齐桓公当然是恼羞成怒,当即要毁约杀了曹沫,继续攻打鲁国,而这时候管仲站出来了。

    “大王虽然被逼达成誓言,但大王贵为君王,不可与常人相比,如果大王此时背信,恐怕会被天下所看轻,大王的称霸大业又如何能达成?曹沫今为鲁王分忧,已有勇名,大王此时杀了他固然容易,但以后天下能人志士又有谁还会投奔大王呢?再者三败鲁国,大王威名远播,还愁以后夺不到土地吗?”

    齐桓公也不愧是一代雄主,当即反应过来,不但向鲁庄公表达歉意,还向曹沫的壮举表达了敬意,就这样齐国退兵而去,鲁国也夺回了所有丧失的土地,鲁国上下对曹沫从此都刮目相看,称为国士。

    曹沫挟齐桓公其实是个三赢的局面,齐国得到了影响力,鲁国保住了土地,而曹沫洗刷了耻辱,所以司马迁为何能把曹沫列为刺客的开篇,绝不仅仅是他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