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八章孙叔敖

第二十八章孙叔敖

    孙叔敖,出身楚国的没落贵族之家,年少时父亲遭人陷害被杀,举家搬到期思(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居住,乃“期思之鄙人也”。

    在中学时期,大家都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词语精炼,充分的表达出了一个人若想要完成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各种磨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流芳百世。文章前面还用了许多名人的事迹作为论证观点,有一句就是“孙叔敖举于海”,可大家真的知道他是谁吗。

    他长得很怪,年纪轻轻的就谢了顶,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大概比马背还矮。公元前601年,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出任楚国令尹。孟子称“孙叔敖举于海”。

    楚国的令尹一职,相当于中原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前都是由头号贵族若敖氏担任的,现在,楚庄王为什么要突发奇想,破格提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巴佬”孙叔敖呢?

    一般的解释是,孙叔敖能力强。

    他在出任令尹后,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他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楚国国力。

    这些的确说明他是有能力的,但是,这都

    是在他出任令尹之后的事了,在这之前,楚庄王又如何知道他有能力呢?

    按《史记》上的说法,楚庄王认识孙叔数只三个月的时间,就提拔他当上了令尹,是否太草率了点呢?

    何况,在什么时候,有能力的人都多的是,绝不会仅仅就孙叔敖一个,楚庄王凭什么偏偏就只提拔了他呢?

    史书上是不会直接说破其中的原因的。所以,我们往往只能知道这样一则传说:

    孙叔敖小时候,路遇一条两头蛇,杀了它,哭着回家。他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在哪里?”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又见到这条不祥的蛇,就把它杀了埋在土里。”他母亲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就会赐给他福气,你不会死的。”

    用积了阴德的福气来解释,似乎太牵强。所以孟子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经过艰苦的磨砺,确实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但却未必可以增加机遇,带来好运。所以这种解释也是不完全的,毕竟艰苦磨砺曾益其所不能的人很多,而令尹只需一位。

    孙叔敖能够当上令尹,固然和他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楚庄王的需要。

    楚庄王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令尹呢?

    一要这位令尹不能有强势的背景,免得像若敖氏那样不好收拾;二要这个人有一定的水平,能治理国家,堪当大任;第三点更重要,要听话,绝对服从指挥。

    我们知道,封建模式与帝国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分封,后者是集权。

    前者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诸侯来统治,后者则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臣仆来统治。前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小王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奴仆的关系。

    前者事实上有许多的王,而后者只有一个真正的王。

    前者的君王很难指挥得动各路诸侯,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后者的君王则可以随时随意地撤换、调动他的下属官员。

    集权制最大的优点,就是政令通畅,便于管理,指挥如意。这样可以有效地聚集优势力量,统一行动,君王的意图才可以像大脑指挥手脚一样,成功地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官员的选拔上,服从性才是第一位的,宏观上是凝聚的力量,而不是分裂的力量。否则,官员不服从的话,就会形成集权制里的障碍。

    反过来说,官员虽然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但最大的、最有价值的能力,则是服从的能力。服从的能力越强,也就越便于领导的指挥,当然,也就越容易得到升迁了。

    孙叔敖,正是因为没有背景,听话,服从力好,所以得到了楚庄王破格提拔,成为了楚国的令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楚庄王干掉了强大的若敖氏之后,集权制在楚国

    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楚庄王不再任用强势贵族们担任令尹,而是先用虞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觉得不合适了,就把他换掉,让期思鄙人孙叔敖来当这个令尹,后来觉得不合适了,再让他下来,当合适的时候,又让他上。

    所以孙叔敖说:“我三次当上令尹,并不以为喜,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才能;我三次离开相位,也不以为悲,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过错。”

    孙叔敖在担任令尹期间,为楚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一生清廉简朴,家无积蓄,应该是最穷的一位令尹了,临终的时候连棺椁也没有。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穷得在山上打柴为生。

    孙叔敖的品格,受到后人的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循吏”

    第一人,所谓循吏,就是清官,青天大老爷的意思。

    作为楚国的一代名相,孙叔敖自小就显示聪慧和善良。楚国好巫鬼,各种稀奇古怪的风俗也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如果遇到双头蛇,一定活不长久。一日孙叔敖去山上游玩,在路边碰到了一头双头蛇,即便心里非常害怕,但他心想自己已然这么倒霉,活不长了,不能让这头蛇再去祸害其他人,于是他便鼓足勇气用石头将双头蛇砸死了。

    拥有着不一般的聪慧和良善,虽然出身落魄贵族,但孙叔敖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加上他本人勤奋好学,所以成年之后的孙叔敖也颇有才华和本领。作为楚国贵族之子加上本身能力强劲,孙叔敖被楚庄王所看重提拔做了令尹。

    令尹一职,在那时的楚国就相当于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丞相一职。身居高位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既能为百姓办事,又能在官场上生存下来呢?孙叔敖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

    为官者,首先要承担起为官的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正直良善的孙叔敖所期望的。楚国地处平原,川泽密布,在夏秋季节很容易遭受洪水之灾,所以孙叔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行水利工程。他率领当地的百姓建造云梦泽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改善了当地贫瘠的土地环境。直至如今,他当时所建的水利工程部分还在当地发挥着灌溉的作用。

    其二,为官者还要时时心系百姓,了解民生疾苦。虽然孙书敖在位期间实行了不少改革政策,但他从不把改革的负担加诸到百姓身上。比如有一次楚庄王想通过法律的形式,让全国的百姓将原来的小车都改为大车,就被孙叔敖劝阻了下来。

    他认为这样做只是君王的一时喜好,对民生社稷没有什么长远的作用,还会平白加大百姓的负担。还有一次楚庄王觉得楚国的货币太小,不够气派,便下令改铸大币强行让百姓使用,也被孙叔敖拦了下来。虽然为臣者要懂得悦君之道,但是百姓利益才是首要的,这也是孙叔敖几次得罪楚庄公,还能成为一代名相的原因。

    最后,为官者要懂得权力制衡之道,舍近利得远利。孙叔敖做了一辈子令尹,收到了楚国百姓的爱戴,也颇得楚庄王的看重。但他心里明白,此刻的荣耀不是永久的,为官要懂得韬光养晦。于是他在临死之前警戒自己的儿子,大王一定会在我死之后赐予你土地,对于富饶肥沃的土地,一定不要接受,因为你接受了也护不住他它。就选择楚越之间贫瘠的那块土地,此地凶险,楚国人怕鬼,这才是你能长久护住的封地。果不其然,楚王在孙叔敖死后将肥美的土地赐给了他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按照孙叔敖的话选择了寝丘那块地,孙家后世也因为这个选择,长久的在此地界居住了下去。

    孙叔敖擅长治水,他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因为有水利工程,周围的百姓纷纷迁到此地耕种。孙叔敖兴修的水利工程名叫雩娄灌区(河南境内)和芍坡(安徽境内,今称之为安丰塘),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孙叔敖一心为民,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后来,楚庄王下令在全国举荐贤才,孙叔敖被人举荐,担任令尹(相国)。在此期间,孙叔敖改革法律,修筑城池,发展经济,楚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

    需要一提的是,孙叔敖从不把改革的负担加在百姓身上。例如,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让全国百姓都造大车,被孙叔敖劝阻,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增加百姓负担。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小,应该改铸大币,强令百姓使用。孙叔敖认为钱币的体积大小没有太大意义,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废除了“大币”。

    除此之外,孙叔敖还是一位军事家,当年晋、楚大战,孙叔敖仅用30天的时间便火速打败了晋军,让楚国士气大振。

    孙叔敖功劳很大,但他非常谦逊,楚庄王多次赏赐孙叔敖封地、金钱,他都不要。孙叔敖官居相国,家徒四壁,平时吃粗茶淡饭。因为没有钱买粮食,他甚至要求儿子到山上挖野菜吃。孙叔敖38岁那年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孙叔敖作为春秋名士、名臣、名相,他的品格,让后世官宦望尘莫及。

    孙叔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则“孙叔敖诫子”的故事,彰显了孙叔敖的智慧。

    《智囊全集》记载曰: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唯此也。”

    意思是:孙叔敖知道自己将要去世后,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要。我死后,楚王肯定会封赏你。若赐你金银财宝,你都不要,只要一块地就行。楚国有一块地名叫寝丘,偏僻贫瘠,楚人把他当成鬼虫出没的地方,越人也认为这个地方不详。若想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长久,你只能选这块地。

    后来,孙叔敖去世,楚庄王果然要赏赐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要其他东西,也不要其他的封地,坚持要寝丘之地。楚庄王无奈,只好把孙叔敖的子孙封到寝丘。

    事实证明,孙叔敖的眼光果然非常长远,春秋战国,群雄征伐,那些拥有肥沃土地的人们纷纷罹难,因为他们的土地早就成了霸主们优先争抢的资源。而孙叔敖的子孙蛰居寝丘,多年来竟然无人过问。从春秋到战国,从战国到秦末,孙叔敖的后人安然无恙。《智囊全集》云: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汉不失。

    孙叔敖所选中的寝丘之地,一直被保留到汉朝时期,此时,离孙叔敖去世后已经有400年。孙叔敖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保家族400年的繁盛不衰。孙叔敖的子孙繁衍众多,一部分改为“孙”姓,一部分改为“叔”姓。

    孙叔敖选一块贫瘠土地,保家族安全的故事,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无独有偶,西晋时期,有另一位大人物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这个人就是许狂。

    许狂是金武帝司马炎的潜邸旧臣,跟随司马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攻打东吴的时候,许狂身负重伤,差点命赴黄泉。司马炎称帝后,曾提出将京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封赏给许狂,许狂坚决不要,反而要了一块西部凉州附近一片荒凉的土地。许狂的儿子们非常不理解,甚至抱怨父亲。后来八王之乱爆发,中原肥沃的土地纷纷被争抢,许多功臣之后被战火屠杀,许狂的后人却在西凉安然无恙,因为没有人看得上他们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