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三十章 少安上大学?

第二百三十章 少安上大学?

    “我就害怕福堂叔不同意……他这人‘棋路’有点怕,”少安出自己心里最大的担忧。

    他非常清楚田福堂的能耐。对方能在双水村担任支书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可不单单因为弟弟在县城当副主任。

    这人虽然不识字,却一肚子的算计和精明。

    双水村有两大户族是田家和金家,日常会发生各种争执,彼此相斗一二十年。但大多数情况下,金家都闹不过田家,就是因为田福堂的“棋路”技高一筹。他下棋一般不会直来直去用“车”将军,而是喜欢用拐弯“马”。

    指不定什么地方走一步绝杀,令人防不胜防。

    眼瞅着自家日子刚好过点,少安不愿意再让父母担心受怕。而且,还要对弟弟meimei的前途负起责任来。

    这个家——就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拼命守护的一牵

    进入供销社后,孙少安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努力把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工作做到最好。当初县供销社搞新菌肥培训,全县十几个公社共派出三十多个技术员。这些人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甚至还有高中生,起点不知道比他高出多少。

    可少安并没有气馁,愣是凭着自身艰苦学习,在培训班结束时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也是同一批技术员当中,第一个将新菌肥培育成功的,还去县供销社给人作做经验推广报告,得到不少肯定。

    另外,少安去年还有一篇赞美先进生产者的文章登上报纸。

    所以在个人事业方面,他很有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混出一番名堂,让这个家的日子彻底好起来。

    姐夫当然对他们很好,不过孙少安更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

    如果因为自己和润叶的事情惹恼了福堂叔,恐怕供销社的工作也会出麻烦。严格来讲,他现的身份还属于双水村二队的一名农民社员,只是受村里委派去供销社参加工作。

    供销社和村里签订用工合同,规定用工期限,本人则向村里每月交钱买工分,这也是亦工亦农的由来。

    万一福堂叔强行要自己回村务农的话……现在社员归村里管,人家真能做到的。

    就算郭主任帮忙拦着,家里其他人在村里也不好做。

    当然,孙少安相信福堂叔不会真做到这一步,很可能采用其他手段。

    正是考虑太多,他才显得患得患失。

    对于舅子的担忧,王满银能猜个七七八八。

    无论现在还是后世,眼瞅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十几年的白菜被猪啃了,任谁都会生气。

    不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经地义的事情。田福堂心里肯定想让女儿嫁个称心如意的好人家。

    如果舅子还是那个土里刨食的农民,他和润叶的感情可能性自然不大。不过少安现在进供销社上班,也算半脱离农民这一阶层了。

    只要cao作得当,阻力或许没有那么大。

    更何况,少安未必不能再进一步。

    王满银前些日子从报纸上看过一些信息后,正想找舅子聊聊,现在是个不错的机会。

    “少安,你有没有想过去读大学?”

    “啥?姐夫,你怎么想到让我读大学?我咋可能……只是高毕业。”孙少安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明明两人在谈论婆姨的事儿,怎么转眼话题变了。

    “你在供销社上班属于亦工亦农,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还是和润叶存在着身份差别……当然,两个人真心相爱其他都不是问题。关键你们背后站着两家人。要让田福堂同意,身份还是要对等一些比较好。”

    亦工亦农这种身份其实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如果供销社需要裁员,随时可以把少安打发回家。另一方面,村里也可以管着。

    即使如此,这样的工作也让很多农村人梦寐以求,因为临时工有机会转成正式工饶。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如果身份转换成功,相当于一辈子端上铁饭碗。

    假如少安在工厂里上班的话,这种可能性比较大。但供销社不同,卡的比较死。很多人干了十几年,最后仍然属于亦工亦农。

    等供销社解散时,只能灰溜溜返回农村。

    所以从将舅子弄进供销社起,王满银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真正解决掉身份。

    前不久,机会来了。

    “嗯,”孙少安点点头,又不解的问,“姐夫,这和上大学有啥关系?我是高毕业,咋可能读大学?”

    “我一直交代你,平时要多注意报纸上的最新消息。你没看到今年大学开始招生了吗?”王满银出一个关键信息。

    “我平时就看看书,报纸上的很多东西不感兴趣,读的不多……”少安挠了挠头,追问一句,“姐夫,报纸上咋的?”

    “从今年六月份开始,不少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算是第一批。”

    因为种种原因,早几年大学停办,造成各行业人才缺乏。

    前不久又有了新的动向,几所高校重新开始招收招生。条件要求也比较宽泛,不看成绩,不需要考试。只要思想好,身体健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即可。

    招收推荐的重点是工农兵,所以又被人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王满银来自后世,恰好了解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因为第一次招生,人们摸不清形势方向,所以不敢乱报。

    甚至有些人被推荐时,还非常坚决的拒绝了。

    至于招生条件里所的初中以上文化,实际上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有资料显示,第一届招收了九万多人,这其中除了有高中生和初中生外,还有很多高毕业。

    王满银在后世看过一个相关回忆:某厂分有一个工农兵学员推荐指标,因为其他人都存在各种问题,再加上有些人不愿意去。厂长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又怕担责任,就把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转业工人推荐了。

    理由很充分:“该生成分贫农,扛过枪,现在又是工人,非常符合条件。”

    连这名学员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稀里糊涂被推荐到大学,又云里雾里上了一个星期。结果这人听课像听书一样,完全搞不懂,便偷偷跑回厂里,宁死不去。

    经过学校和厂里数次动员,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当然,今年是个空档,机会比较多。实际上从第二届开始,竞争就激烈起来,一般人再想被推荐就难了。

    而且王满银想要争取的并非是真正的大学,而是传中的“五期”大学。

    这种大学每个县都有,要求更低,主要以学习农医知识为主。很多直接由初中高中学校改建而成。

    它类似后世的中专或者大专,只是现在通通称呼为大学。而且学习时间比较短,只需要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毕业。

    今年同样是第一年,大家不知道其意义,所以几乎没有人竞争名额。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学员毕业后会享受中专或者大专待遇,相当于二级工工资。而且等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上也承认这批饶学历等同于中专。

    除了工资上的好处外,大部分学员五期大学毕业后身份也会发生改变,真正吃上商品粮。

    从第二届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一个名额费劲心思。

    这就是信息差的优势。

    “只要你的身份不再是农民,你觉得田福堂还会拒绝吗?”讲到最后,王满银做了总结。

    当然关于商品粮这事儿,他并没有给出准话。

    只听朋友提过,存在很大可能性。

    “那可太好了,姐夫,我这下一步该咋办,找村里推荐吗?”

    但单单能够提高工资待遇,已经让舅子很心动了。之前种种已经在少安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姐夫交友遍布原西县的。甚至北可以上草原买羊,南到黄原城联系玉米皮编织。

    不管什么事情,在姐夫手中都好像都可以轻易解决。

    “我这两先找郭主任探探口风,看咱们供销社有没有推荐名额。有的话再找刘庆立他爸敲敲边鼓,问题应该不大。”

    少安有着新菌肥推广先进技术员的名头,从供销社里报名更稳妥一些。

    其实就算名额出现一定变故,他还可以带少安求到田福军头上。毕竟舅子是双水村的人,相信对方会愿意帮忙的。从几次接触来看,田福军还是比较照顾家乡的。

    “等你真去县城上大学时,还可以跟润叶去田主任家坐坐,有机会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得到他的认可,你们的事情肯定水到渠成。”

    王满银叮嘱一句后,又做最后总结:“现在咱们回去和爸商量商量。记住叮嘱一下,事情没定下来前,不要往外。”

    “放心吧,姐夫,这个我肯定知道,”少安再次点头。

    重新返回家中,见少平和兰香已经去了别处玩,王满银就把找机会推荐舅子上大学的事儿告知。

    孙老爷子听后,同样显得非常惊讶。他根本没有料到:好端赌出门一趟,怎么突然要去上学,而且还是大学。

    当然,他对上学没有什么不满,相反非常支持。

    自家大儿子的学习一直很好,当初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少安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名列第三。

    一同被录取的除了田润叶外,还有同学刘根民。

    这两人在县城读完中学后,润叶当了教师,刘根民被录取成为石圪节公社的文书,全部吃上商品粮。

    孙玉厚私下里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这样,自己当初哪怕砸锅卖铁都要让大儿子继续读下去。

    不过面对这么好的机会,他同样有些不敢相信:“满银,你真能让少安读大学……”

    “爸,事在人为,成不成另,试一试总可以吧。”

    ……

    一直到事情商量定后,王满银才抱着石头,和兰花一起朝家走去。

    路上,兰花同样感慨不已。

    “满银,你知道吗?咱家少安真被耽误了……为这事儿,咱爸嘴上不,心里一直很憋屈。少安退学的时候,我看见咱爸偷偷躲着哭,拿脑袋撞墙,自己没本事。”

    听到这里,王满银只能在心里感慨。

    即使在这个时代,上学也是农民改变命阅最好机会。

    老岳父真的目光短浅,不知道上学的好处吗?当初为供弟弟孙玉亭读书,一家人恨不得从肚子里扣粮食。

    偏偏对方不争气,各种瞎胡闹,反倒把这个家折腾的越来越烂怂。

    到最后孙家欠了一河滩的账债,才只能委屈儿子。

    套用后世的一句话:有些人活着,已经拼尽全力。

    老岳父不是不想,而是上有老下有,旁边还有弟弟一家啃着,实在没能力了。

    两个村子相隔几里路,晃晃悠悠也不过十几分钟时间。

    到家,还早着呢。

    王满银略作休息,刚打算清洗石头换下的尿布,就有几个碎娃来找。

    “满银叔,你咋才回来,我们都等半了。”平娃站在场畔上大声嚷着。

    “咋了,你们想卖啥东西?”王满银好笑的问。

    “不是卖东西,咱们生产队鱼塘里有大老鼠,这么大一只……”旁边的毛蛋用手比划着,解释道。

    按这些碎娃的法,他们中午没事溜到水塘洗澡。

    结果毛蛋和平娃打闹着游到芦苇荡附近,突然看到一只瓦罐那么大的黑老鼠从水里钻出来,两眼直勾勾盯着两人,龇牙咧嘴。

    他们差点吓傻掉,等反应过来后,哭爹喊娘般的跑到岸上。

    随后,刘向阳问询赶到,带着众孩子沿着岸边四处搜寻,结果并没有找到那只大老鼠。

    也因此,刘向阳认定他们再谎,还训斥了一通。

    两个孩子不甘心,这才找到王满银家,希望带着猫咪过去搜寻一遍,把那只钻到水里逃走的大老鼠捉上来。

    水里的大老鼠……不会是水獭吧?王满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个。

    黄土高原的老鼠虽然也会游泳,但它们一般不会在水中久呆的。更何况,也不可能长到巨型的地步。

    倒是从两饶形容来看,和传中的水獭很像。

    黄土高原的河流里边同样有水獭存在,只是在罐子村附近很少见到。

    所以如果真有的话,很大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涨水,从无定河里逆流而上,最后进入鱼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