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狼烟晚明在线阅读 - 第10章 一锅粥

第10章 一锅粥

    第10章一锅粥

    榆林卫隶属陕西都司府管辖——我们常常看到都司府或者行都司府两个称呼,比如,陕西这里便是:既有陕西都司府,又有陕西行都司。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区别不大。

    大明对省级地方的管理是三套班子:承宣布政使司是行政机构,主管民事,长官叫布政使,后来逐渐改制称巡抚、提行按察使司是司法机构,长官叫按察使、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机构,长官叫都指挥使。都司府可以理解为省级军分区、“省”的全称叫“行中书省”。不过,洪武年间由“都卫”演变而来的都司府是应当时的军事防务需要而设,随着疆域的扩充,有些地方区域变得非常大,比如陕西,辖地可不是今天的那点区域,包括了甘肃、青海和四川很大部分,设在西安的陕西都司府完全管不过来。于是在甘州(今甘肃张掖)设立陕西行都司,就近进行军事方面的管理指挥(走官道,两地相距约两千六百五十华里)。总而言之,简单地说:如果军事管理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在同一个地方的,就是一个都司府统管、不在一个地方,区域又很大的,就再增设一个行都司府做补充,行政级别相同。

    无论是都司还是行都司,向下的行政管辖单元依次为:卫、千户所、百户所。这个系统,叫卫所制。

    都司府或行都司府是省军分区,卫就类似于师级单位(如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等这卫那卫),机构叫某某卫指挥使司,长官叫指挥使(师长),正三品、指挥同知(副师长)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再低一级)四人,正四品、卫镇抚(副团级宪兵营长)二人,从五品。每卫理论上5600人,注意,这是指军士的数量,也即是说,按每户一丁计算,每卫辖5600个军户家庭——女人老人孩子统统不算人,叫“口”。“丁”是指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性。各朝代年龄标准不一,大致从15—60岁。“口”么,顾名思义,就是白吃饭的。朝廷的户籍簿里,丁是丁、口是口。卫,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

    千户所一开始分两种,分别叫备御千户所和守御千户所,前者隶属于卫,后者由都司府直辖,后来都划归给卫统一管理了。每个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所镇抚二人,从六品。每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军士编制1120人。行政级别可以参考今天的团级,不过,仅仅是理论上——实际上,一则以文御武的传统,别说五品千户,就算正三品的指挥使,七品县令虐起来也是得心应手(锦衣卫是天子亲兵,这个不算哈)、二则,说有一千多人马,到中后期,一个千户能领百来人的队伍打仗就很不易了。

    每个百户所理论上是112人(跟连差不多),百户是正六品。下辖两个总旗,各56人,负责人叫总旗官,正七品。每个总旗下辖五个小旗,领头的叫小旗官,从七品,带十个大头兵。

    按照聪(财)明(迷)无双的太祖爷朱元璋的想法,各卫所平时屯田自己养自己,谁也别想白吃朕的粮食、战时奉命攻守,撂下锄头抡起刀去给朕砍反贼!至于战斗力如何,“农兵”的伤亡会多大……重要吗?太祖爷才不会管这等事——大不了给各行省布政使下道命令:都给我生三胎四胎五六胎、然后让吏部考功清吏司纳入官员考核呗!

    更为未雨绸缪的千年大计还在后面:别看都司府是军事机构,每逢战时,则要由朝廷临时命将——指挥作战的,可不是都指挥使和下面的卫指挥使,而是文官、具体领兵打仗的,也不一定是他们,朝廷指谁是谁!聪明的太祖爷为了防止唐代藩镇割据危及老朱家江山社稷的悲剧重演,参考了大宋的系统架构设计,整了这么个体系出来。

    这个体系管用么?

    管用啊……

    才怪!

    且不说太孙朱允炆屁股还没把龙椅捂热乎,就被上马砍鞑子下马砍百官的彪悍四叔暴击到下落不明,单单看军事管理机构主业负责种地、万一碰上打仗还不需要你负责这种先天性大Bug的系统硬伤,没多久,所有行都司的指挥使、卫所的指挥使千百户都变成大中小各级地主了!

    这也不是个事啊——亚里士多德曾曰:恶罗刹总会有的,你不防着点丫一定会打你!打仗既然在所难免,又要防止临时指定的武将借机会拥兵自重,咋办呢?好办:给你拴条铁链子(哦,倒是没让你生八个)。

    这条铁链子就是文臣——文臣负责领军,做主帅。可……问题又来了:文臣不知兵啊!而且,军饷军粮物资装备等后勤工作全交给这帮两袖清风一心奉献的道德楷模们真不能让人放心……那就再打个补丁:让太监监军,负责军需供应这摊子事——Ta们是皇上的家人,用着放心!

    系统不断地升级打补丁,最后终于变成一个无敌组合:

    遇到战事,朝廷临时任命个礼部侍郎之类的文官做总司令,理由么,可能是他字写得好圣上爱看、也可能是他名字起得吉利(比如叫得胜)圣上爱听、也可能是他人缘好,大家推荐——当然,也可能是他人缘不好,这个大家推荐的更踊跃……统领着大军出来,半路上看几章《孙子兵法》(《七书》里其他的不行,都是讲具体管理的“术”,不够高大上)就算克敌本领了然于胸,然后对着山水画一样的地图(有时候连这都没有)冥思苦想一会,随手一指,下达作战命令:“X将军听令!此处依山临水易守难攻,距我军仅20里,现命你率部于明日午时赶至此地布阵,伺敌军渡河时半渡而击!老夫昨晚夜观天象,牛斗间隐有剑气直冲霄汉,此乃大捷破敌之兆!不得有误,否则军法从事!”至于实际距离是20里还是80里、中间是不是隔了座山、敌军看到严阵以待的兵阵会不会配合大人的战略部署立即渡河等着被半渡而击……大人才不管那个!打赢了那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孔明再世、打输了要么是那帮阉货贪墨了粮饷物资、要么是那饭桶草包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不就是耍笔杆子泼脏水么骂大街踢皮球么,谁怕谁?这可是大人的主业专长啊!

    另有个尖嗓无须的公公负责大军的军需供应。这位公公大概率不识字(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不是穷苦到相当程度的人家,谁也舍不得给传宗接代的娃来那么一刀),还要有人帮着公公算账兼带记录:某营多少人、粮草需要多少、盐醋需要多少、旗帜金鼓刀枪弓矢铠甲拒马铁锹锤子镐头布袋铁钉麻绳斧锯猪牛羊鸡马驴狗……储备了多少消耗了多少还差多少户部工部兵部调拨了多少哪个州县供应了多少……然后开始分:他一个呀我一个,我一个呀你一个,我一个呀我一个,这个我还要一个——管军需是圣上的信任,更是肥差,宫里推荐自己的太监首领能不孝敬吗?二首领那里能不孝敬吗?自己不留一点,肯定说不过去对吧?领军的大人那里不给也不合规矩吧?宫中、军中同僚就算不能一视同仁也都得把嘴给堵上吧……至于当兵的吃啥喝啥拿啥打仗等问题——重要么?打赢了那叫鞠躬尽瘁不负圣恩,输了还是武将贪生怕死望风而逃!英明睿智的圣上绝不会把败仗算在给自己倒马桶的小厮(或大爷)身上。

    同样很可能一字不识的武将任务就简单多了:按照领兵大臣的命令去砍人就对了。砍得过,那就一路冲过去,缴获就是赚了、发现可能砍不过时,领着亲兵队在阵后砍自己的溃兵,让他们知道反正都是死,也许还真就能砍赢了、实在不行就撒丫子跑路——真正的技巧在这里!各部一起迎敌,你最好观望一会儿:自己这边占优势就果断出击,友军跟敌人拼了半天体力已经累的不行了,追击溃敌抢战利品肯定跑不过你,往往能捡个大便宜、这边眼看顶不住了,就要及时把队伍带离战场,然后往营里一缩——手里有兵在,朝廷还要指望你,因此大概率最多挨两句骂就没事了,甚至可能为了安抚你,还会受到表扬奖励(这种事还真不少)!傻了吧唧的冲在前面?自己的部队打光了,就算赢了以后也别想分到什么好处!打输了?呵呵,兵都没了,要你何用?正好借你脑袋推卸责任兼带提升一下士气!当然,万一要是打赢了,那首先应该是圣上洪福齐天德感天地、第二要归功于领兵大臣用兵如神、第三是监军天使保障有力、最后一条才是将士用命,算侥幸捡个大便宜……

    系统底层源代码里就有这么一个大Bug横着,无论打多少补丁,冗余不消说了,崩溃是早晚的事。所以,中后期,只能重新设计一套系统维持项目运转——这就是营哨制。

    营哨制是募兵。与卫所制最大的区别——好吧,别说啥区别了,完全就是不相干的两码事!

    首先是兵籍。卫所兵是世袭军户,子子孙孙永世当兵、营哨兵是民籍,服役期满可以退伍,仍归民籍。

    其次是编制。营哨制是五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每营理论兵员3000人左右。

    第三是财政来源。营哨制吃皇粮,粮饷开支由国家财政统一承担、卫所制是自己吃自己——好吧,后来将领们变地主以后舍不得用“自己的”田产养“朝廷”的兵,也开始找国家财政狮子大开口了。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明朝关于田亩数量有三个权威数据,分别是《太祖实录》记载的三百八十万顷、《诸司职掌》记载的八百四十余万顷,和万历年间的七百一十万顷。看似差异巨大,其实,几乎是一回事!《太祖实录》和《诸司职掌》记载的田亩数据都是朱元璋亲审的,时间仅间隔不到一年,如果结果真差了近一倍,以老朱的脾气,不知又要多少人头落地!有人猜是所谓的大亩小亩,不对。其实,老朱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实录》里记载的是两京十三省的耕地面积、《职掌》的数据则包括了军屯,而万历那个数据,是张居正查出来各地隐匿未报和开荒造田的实际数据,不包括军屯——一半的农田在卫所名下,不需要缴纳田赋,而这些兵偏偏还不能打仗!国家财政依靠的只是一半土地的赋税~这还不算完,每一代圣天子分封宗室、勋贵的田产,还要从这里划拨!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哪怕是灭霸,也禁不住这样针头直接埋大动脉里随时死命抽血的啊!

    大明不死,天理难容。

    第四是作业分工。营哨兵负责打仗,卫所兵负责屯田种地——就算实在情急募不来人,把卫所兵调上战场充数,也要先把建制架构改成营哨系统。

    第五个区别是领导分工。尽管都指挥使卫指挥使指挥同知佥事都是军职……但这帮卫所将领大爷们不管指挥作战——那是营哨制将领们的事情!

    第六个区别是武器装备。营哨兵大多数有武器、如果不算锄头,卫所兵则大多数没武器——就算有,也传了几辈人了,能不能使还不一定。

    ……

    算了,还是说两种兵制的共性吧。

    第一个共性是都要找国家财政要钱要粮(大明公司由朱元璋和朱老四那俩狠人做董事长兼CRO时那些年除外)。

    第二个共性……好吧,没有第二个共性了……

    打个比方吧。大明公司的创始人老朱董事长领着人做出来一套系统,大家都知道董事长狠,说开除就直接从几十层楼上一脚踹出去摔死活该,大家都战战兢兢不敢出岔子,系统好歹也能维持。

    后面的继承人们智商一代不如一代,胆子还小,创业元老们的后代,占着那套破系统给自己做私活儿,不仅白用水电办公室,还要找公司要工资福利,少给一点就捣乱。

    为了维持项目运转,公司人事部招了帮死宅来敲代码写程序,最后做了个新系统出来。一开始也能凑合,再后来这帮码农跟老人们有样学样,新系统也逐渐卡顿,还动不动就死机一阵子……

    差不多看明白了吧?

    看明白就好,咱继续——很快你就会再糊涂的——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一下子明白了,本作者就亏了!

    上面那些军职官职叫常设官职,通常是世袭,尤其是都司卫所的指挥使/同知/佥事/千百户等。

    还有一种差遣军职,不世袭,算临时委派,理论上应该完成任务卸任交差,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后来逐渐改长期委派了……也算一种妥协吧——

    将领想:我特么提着脑袋拼了性命,把贼剿了,然后你们就能把老子一脚踢开?我呸!我磨蹭,养贼自重!反正只要贼还有,我特么就呼风唤雨要啥你们得给啥……

    朝廷想:都司卫所那帮地主打不了仗,还得指望这帮家伙啊。可他们也不是好东西,看明白了咱卸磨杀驴的心思。唉,与其让这帮家伙磨蹭下去,把所过之地全糟蹋成无人区,还不如早点干完活,继续给他们单独开份工资呢,不仅巨额军费能省下来,百姓也能交赋税了啊……

    所以,这些临时差遣,也就逐渐变成了常职:我们很熟悉的另一套军官称谓便应运而生了:

    提督:明朝末年偶有所见,但不能算纯武职,清朝转为正式,从略。

    总兵:正式名称叫“镇守总兵官”,所以也叫“总镇”,任命某人做总兵,叫做“开镇”。总兵是省级战区负责人,所以往往被手下谀成为“大帅”,可以理解成省军分区司令或军长。大明的同阶武官,带兵数目没有定额,这个“军长”,可以是手里有七八个“师”的实力派、也可以是手下只有一个“团”的家伙——但级别相同。注意,别理解成“中将”这样的“军衔”。军衔是品阶——总兵是正二品。大明总共只有二十几个总兵,所以比较值钱。到了清朝前期,要扑灭李自成张献忠及余党自不必说了,同样挂着南明招牌的就有四家: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到处打成一锅粥,总兵的数量就直线上升,多了就贬值呗,到清末,总兵地位也就变成了师长的级别。

    副将:正式名称叫协守副总兵,辅佐总兵官负责某一战略方向的作战或防守任务。所以任命副将叫“开协”,因为也是独当一面,可以被谀称为“副帅”。明朝的副将品阶是从二品,一般是主力师长的意思,清末地位降成旅长。

    参将:武职正三品,任务是分守各路或某路某段,大略相当于旅长或加强团团长。明朝的参将手下可以有若干营,到清朝,往往一个营的主官就是参将了。

    游击:从三品武官。顾名思义,率领机动兵力(游兵)在战区往来防御。明朝时大多是一个营的主官,理论上应该有3000左右的兵力,实际上1000人的营绝对可以称为军中翘楚了,有四五百人就算齐装满员的主力营,两三百人占一个营的编制司空见惯。“游击”的头衔是个分水岭:从这里向上,都可以被成为“将军”,往下就不能叫啦。

    这是分割线。

    往下的武职,在明朝基本没什么品阶啦,都属于临时任命的职务,从总兵官到游击将军,都可以根据战事需要随时任命自己的下级,朝廷既管不了,也懒得管,反正打完仗该干嘛干嘛去。因此,随时发生个让今天的你我惊掉下巴的事,在大明,可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比如说——某个不可一世的总兵官,出门没看黄历,在某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被人砍了……手下的万余“雄师”闻讯,“悲愤莫名”,然后……一哄而散了!你得知这个消息不禁目瞪口呆打死也不肯相信?呵呵,相反,朝廷就很淡定:哦,这样不小心啊?好吧,再找个家伙当总兵,让他去再拉人吧……

    对了,顺便提一嘴,大明后来被李自成等农民军推翻,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军的前身~第一批造反的是哪些人,诸位知道么?萨尔浒下来的溃兵!将领死了,大家一哄而散,回到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朝廷不管了!于是抢劫,朝廷镇压,砍了几十个,大家索性从抢劫百姓改为杀官造反了!

    都司:这个武职不常见,很多人容易与都司府的概念相混肴。实际上这是个中低武职,介于游击和守备之间。因为是纯临时性差遣官,明朝没有规定品阶,要看本身原来的品秩,比如正五品千户、从五品副千户之类。

    守备:率兵镇守某一座城池或一小块区域;再下是把总、哨官、队官、什长、伍长……

    诡异的是:就算原来的卫所系统不好使,你重新做了一套营哨新系统顶上去,也行!可是……里面又掺进去“千总”、“百总”这种四不像的称呼——更狗血的,生怕不够乱,不仅让卫所的千户百户充当千总百总,有的编制又把纯卫所的总旗官、小旗官,连人带职务,也统统揉进去!

    哦,对了,大明说“军兵”,是两个概念哈!

    “军”是指卫所军,主业是种田(后来除了种田,也找朝廷要粮饷了),叫“军”,实际上不是“军人”,是农垦兵团——好吧,我错了,差不多就是农民的意思——可能一辈子没摸过刀,但天天抡锄头。

    “兵”是从社会上招募的用来作战的士兵,因为户口本上不在“军籍”,还算“民”,所以是“民兵”——唉,算了,我承认还不行么,其中好多人,虽然在“民籍”,一辈子除了抡刀砍人,其他啥也不会!这些“民兵”才是正规军……

    傻了吧?就不信讲不傻你!

    总而言之,大明兵制很乱,不仅同阶将领所辖的部队数量不一、组织结构不一、指挥命令(金鼓旗号)不一、连基层单元名称都不一:有的叫小旗、有的叫伍、有的叫队(戚继光)……为了便于理解,本书统一编制如下(正规军):

    基本作战单位为果,每果十人,主官叫果长,职务定为把总。

    十果为队,每队百余人,主官叫队长,职务千总。

    五队为营,每营五百人左右,主官营官,一般为游击领军。

    营为标准作战单元。

    参将统辖1—3个营。

    副将统领1—3名参将。

    总兵官一般配2个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