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顺天府
第238章顺天府 蓝琪儿作何选择权且按下不表,明军在穿过了喜峰口之后,又行了几日便抵达了北平城下。 至此,朝廷的这次北征便算是圆满的结束了,这支大军也可以就地解散,各自返回原籍驻地了。 当然京营的禁军还是要跟在皇帝身边的,只是不用那么多人都跟着,有相当一部分的京营军队会先一步返回南京。 毕竟朱棣打算在北平暂留一段时间,朝廷不可能一直维持着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不仅财政吃不消,士兵也会有厌战的情绪的。 所以在大军抵达北平之后,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大军解散,各自返回原籍驻地,禁军也是一样,只留下了燕山三卫、三千营和神机营,以及锦衣卫在身边,其他的军队全都借道天津,坐船从海路或者运河南下,返回南京了。 皇帝想要留在北平,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蛋疼的事情。 毕竟从南京到北平虽说快船顺着运河而上,几天就能到,但这无疑会给朝廷增添大量不必要的开支。 别的不说,皇帝驻扎在北平,北平的一切就得按照皇帝驻跸的要求来,称行在之余,各种需要皇帝御览的奏章、文书也都得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北平来供皇帝处理。 之前皇帝在外面打仗,这些东西交给监国的太子处理可以,但现在仗打完了,皇帝也回到国内了,政务自然就又要交还到皇帝手中。 不过朱棣显然不是他爹朱元璋那种勤政的皇帝,所以大部分的政务还是在由身在南京的朱高炽来处理,朱棣这边只是接收朱高炽处理完的各种政务,看一眼各种批示是否合适罢了。 事实上,就算朱棣在南京,事情也还是基本上都由朱高炽来做,这个大明的家早就已经是朱高炽在当了。 毕竟,朝廷里的官员有一多半出自东宫太子门下这个事,早已经是朝廷人所共知的事情,在大明皇帝说话都已经没有太子说话好使了。 就好像这次北征之前,皇帝说要打,太子说没钱,这仗就打不成。 当然,朱棣如果愿意,还是能够强行压下朱高炽的反对意见的,但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万不得已才会选择的方式。 毕竟朝廷里支持太子的大臣占了大多数,北征之前朝廷没钱也是事实,不然也不用朱瞻出面去找商人借钱来凑足军费了。 总而言之,有着太子在南京监国,朱棣在北平的日子是过的很逍遥的。 住在当年的燕王府,朱棣是自在的,这里没有人拿着各种政务来烦他,让他可以尽情的回忆当年作为燕王的日子。 对于朱棣来说,如果说什么时候是他这一生当中最舒服的日子,或许就是朱元璋没死之前他作为燕王的那些日子了。 那个时候他不需要cao心国事,只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好燕王藩的事情就好,而燕王藩唯一需要他这个燕王cao心的,也就是打仗了。 而这正是朱棣所喜欢的,平生立志要当大将军的朱棣对于战争是热衷的。 所以这也正是朱棣所喜欢的生活。 尤其是那个时候徐皇后还在,身边的三个儿子也兄友弟恭,没有后来为了储君之位闹翻了那么关系僵硬,可以说当年的燕王府是真的其乐融融。 奈何,建文继位之后的削藩,彻底把朱棣逼上了绝路,让他靠着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随后便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靖难起兵了。 关于朱棣究竟是早有野心还是被逼无奈,这件事或许已经只有朱棣自己知道。 但不管怎么说,天下已经归了朱棣,他也已经是永乐大帝,而不再是当年的燕王。 行走在熟悉的北平城中,朱棣的脸上满是怀念,这毕竟是他成年之后生活的最久的地方,他也早已习惯了这座城里的生活,熟悉了城中的一切。 这使得朱棣在继位之初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要把大明的都城迁到北平来。 毕竟南京不是一个合适的都城这一点,早在朱元璋的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不然的话朱元璋也不会营造中都凤阳,后来又多次派太子朱标考察各地,看哪里适合迁都了。
只是可惜,朱标早逝,大明迁都一事就此搁置,直到朱棣继位这件事才又提上了日程。 对于朱棣来说,他倒是没有自家老子那么犹豫不决,永乐朝也比洪武朝有钱,所以自继位起,朱棣就在酝酿着迁都的事情。 永乐元年,朱棣继位之初就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征发人口充实顺天府。 永乐四年,朱棣派人在营造北平,加固城防的同时,也在对原本的燕王府进行扩建,使其能够达到皇宫的要求。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 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暂朱棣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 至此,朝廷从南京迁都北平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完,朱棣所欠缺的就只是一个时机而已。 如今大军北征归来,朱棣暂时停留在北平,这其实给朝廷上下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那就是朱棣不想回南京了。 毕竟这个时候的燕王府已经扩建完成了大部分的宫室,已经初具后世故宫紫禁城的风范,朱棣想要迁都也就是把南京的朝廷搬过来的事。 不过历史上朱棣并没有急于迁都,一直到永乐十四年他才开始正是提出迁都,并且将朝廷内部反对迁都的官员一一拔除,为迁都铺平了道路之后,到永乐十八年才正式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改北平为京师。 只是迁都的工作或许可以慢慢来,朱棣迁都的决心却是早已经做下的。 他如今所拿不准的,也就是朝廷里是否会有很多人反对,强行迁都是否会对大明的国运不利罢了。 毕竟,随着气运罗盘的建立,大明各项政令都得考虑对国运的影响,朱棣也不能免俗。 而在这方面,朱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资讯对象,因此朱棣便将迁都的问题抛给了朱瞻,想要听一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