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四)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四)

    十二、《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否》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坤下乾上)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虞翻曰:阴消乾,又反泰也。谓三。比坤灭乾,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故曰“匪人”。阴来灭阳,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阴信阳诎,故“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与比三同义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荀爽曰:拔茅茹,取其相连,汇者,类也。合体同包,调坤三爻同类相连,欲在下也。贞者,正也。谓正居其所则“吉”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荀爽曰:二与四同功,为四所包,故曰“包承”也。小人,二也。谓一爻独居,间象相承,得系于阳,故“吉”也。大人,谓五。乾坤分体,天地否隔,故曰“大人否”也。二五相应,否义得通,故曰“否,亨”矣。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荀爽曰:卦性为否,其义否隔。今以不正,与阳相承,为四所包,违义失正,而可羞者,以“位不当”故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家易》曰:巽为命。谓受五之命,以据三阴,故“无咎”。无命而据,则有咎也。畴者,类也。谓四应初据三,与二同功,故阴类皆离祉也。离,附。祉,福也。阴皆附之,故曰有福。谓下三阴离,受五四之福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

    《九家易》曰:否者消卦,阴欲消阳。故五处和居正,以否绝之。乾坤异体,升降殊隔,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其亡其亡,”

    荀爽曰:阴欲消阳,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谓坤性顺从,不能消乾使亡。

    “系于苞桑。”

    荀爽曰:苞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职在上,坤体在下,虽欲消乾,系其本体,不能亡也。

    京房曰: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故以喻。

    陆绩曰:苞,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

    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与几同。几者,近也。九五居否之时,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过于桑。如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言五二苞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者也。虽遭危乱,物莫能害矣。

    郑玄曰:犹纣囚文王于羑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于难,系于包桑之谓。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侯果曰:倾为覆也。否穷则倾矣。倾犹否,故“先否”也。倾毕则通,故“后喜”也。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否》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八家,第一次出现了京房(笔者另著“《周易》哲学解读”对京房有详细的解读)的注释。

    京房西汉后期人,著有《京氏易传》传世。现代说京房是西汉象术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则是错误的。从这里京房的注释不但不用“象数”,而且是从义理上去注释。京房确实是通过传承的六十四卦算卦工具符号及八卦符号筮法而创立了八宫六十四卦纳甲卜筮(算卦)方法。汉京房的八卦纳甲筮法是通过已演变成一套卜筮工具的卦符号,又通过八卦分八宫,每宫按进六十四卦里的八个卦,每卦符号分六爻(纳甲算卦称的六爻八卦)纳入干支阴阳五行,再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出“六亲”(模拟人生社会关系),以此模拟而妄想窥视人事吉凶上的“天机”。纳甲卜筮本是封建巫术迷信的产物,与《周易》并没有一点关系。可到后来人却把纳甲卜筮上的东西纳入“汉象数”易学内容,用于对今本《周易》一书文辞的注释。因京房的《京氏易传》,虽称“易传”,但并不是对今本《周易》的注释解说,而是独立于《易经》(今本《周易》与《易传》)之外的一种新的卜筮(算卦)术,故不能把京房的纳甲筮法看成是“易学”东西。东汉后期以后以“汉象数”去注释《易经》(今本《周易》与《易传》),正是错把《京氏易传》(八宫六十四卦纳甲卜筮方法)当成“易学”东西,才有了以卜筮上的纳甲、爻辰、卦气、世应等去妄说《周易》文辞。

    在所谓《否》卦卦爻辞内容的注释,多是以“汉象数”去穿凿附会。我们只对所谓“九五爻”里的“系于苞桑”四字,有京房和其他诸家注释,来看一看是如何的说法。

    “系于苞桑”本是所谓“九五爻辞”,即“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全句里的内容之一。

    荀爽对“系于苞桑”四字的注释是:“苞者,乾坤相苞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职在上,坤体在下,虽欲消乾,系其本体,不能亡也。”

    荀爽的注释是以“象数”去穿凿附会,说的是云里雾里。

    京房的注释是:“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故以喻。”

    单从京房对这四字的注释,应是纯义理释法,不杂“象数”。但京房这里对“桑”的注释的一番义理,却是文不对题。“系于包桑”里的包桑虽是指丛生桑树,但不是如京房说的桑树为人类做出的功用含义,更不知京房有桑树之功绩如何引申出的圣人大德来。京房说“故以喻”,就是以桑比愉他认为的道理,京房也是断章取义,因把“系于”两字抛开不讲。

    实际上“系于苞桑”,却是比喻,但不是京房喻出的那番道理。在《否》文里而是以丛生的桑树比喻要把前途命运维系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道理。

    陆绩的注释是“苞,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

    陆绩说的“言其坚固不亡”,也符合本义,但最后以《巽》卦(从所谓本卦里符号上看出的互卦《巽》卦)取象的说法就穿凿附会了。

    再看李鼎祚的说法:“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与几同。几者,近也。九五居否之时,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过于桑。如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言五二苞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者也。虽遭危乱,物莫能害矣。”

    这李鼎祚的解释依然是以“汉象数”说法而穿凿附会于“系于苞桑”四字,正是李鼎祚痴迷于“象数”去解《周易》,故才有那么多的汇编以“象数”解释《周易》文辞者。

    最后是郑玄的注释:“犹纣囚文王于羑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于难,系于苞桑之谓。”

    郑玄对“系于苞桑”的解释,却穿凿附会出文王囚于羑里时,有四臣献珍异之物的诡异说法。

    总之,对“系于苞桑”的几家解释,多是以“象数”去穿凿附会,虽如京房以义理释之也与其本义不沾边。

    3、附录:

    (1)附录《周易·否》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否》原创文本格式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有命,无咎,畴离祉。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倾否,先否,后喜。

    ②《周易·否》春秋文本格式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无妄: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讼: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遁:包羞。

    ()观:有命,无咎,畴离祉。

    ()晋: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萃:倾否,先否,后喜。

    ③今本《周易·否》内容格式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2)附录《周易·否》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有命,无咎,畴离祉。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

    十二、正道闭塞,不正道的人得势,是不利君子的前景,这正是有大到小,有强到弱的转化表现。

    拔茅草,应把连结在一起的根结全部拔掉,结果是吉利与亨通。闭塞了进言的渠道,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可对管理百姓的大人来说,就不是亨通的事情。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遵循规律办事,没有灾祸;谁又能分离这福祉呢?只要停止了闭塞不通的局面,对大人就是吉祥的现象。警惕啊!警惕!要把前途命运维系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不通的局面消除了,后面顺畅通达的局面就来到了。

    (解说)

    “否”之意,是指闭塞不通。本篇的题目内容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这就是本篇的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论述因“否”而造成的“大往小来”的道理。“大往小来”是比喻,用“大”与“小”来比喻事物有盛向衰,或有强向弱方向的转化,用大与“小”说事理,正是体现了原始思维不被中断。正如《泰》篇里所讲的是通泰的事情,是事物有小到大的发展现象。《泰》文是论述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因素。而《否》篇则正是与《泰》相对的一面。即不利事物发展的因素。

    《否》里的“大往小来”与《泰》里的“小往大来”,都属直观形象的用语,用大与小对比说明事物好与坏的转变现象,这还属于形象思维。是思维方式决定着这种表述。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茅”:茅草。“茹”:根部。“汇”:根部相连结。

    本段与《泰》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样,是个比喻。这是比喻应扫除不利于事物发展的有害因素,那么事物后果自然是好的结果了。也就是用“贞,吉,亨”来表述。《周易》里凡是正面的阐述事理,就用“吉”,“利”,“亨”这种判词;相反则出现的是“凶”,“咎”,“不利”的字眼出现。不论正反判词,都是根据所论述事情的情节轻重的不同来选定判词的使用。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本段是乘上段的内容,而从相反的一面来论述事理。“包”:包裹。“承”:用手捧着进献的东西。“包承”:意思是进言被遮蔽了起来。这是指闭塞了进言的渠道。进言的渠道不通了,那么对统治者(大人)来说就不是好事情。这就叫“大人否亨”。而对百姓来说无关什么害处(小人吉)。闭塞,就是不能明辨是非,真的东西被遮蔽起来,而听到的,看到的是虚假的东西。这样对统治者来说,其结果就不是好事情。作者强调的是,不能闭塞视听,若闭塞视听就是“由大向小”的开始转化。

    “包羞”。这是承上段之意的进一步论述闭塞不通会导致的后果。“包”:蒙蔽视听。“羞”:耻辱。“包羞”:之意是“蒙蔽了视听,只会带来耻辱。”

    “有命,无咎,畴离祉。”

    “命”:喻规律。“畴”:田畴,同类,谁也。

    本段是真对上面所述不利后果的出现,如何扼制“大往小来”这种不利局面的发生,或改变这种不好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了措施,即坚定一种正确的方法。这里的“命”是指“天命”思想呢?还是指什么呢“西周文”里有不少反映天命思想的文章。而《周易》里没有出现“天命”二字。这里的“有命”显然不是指“天命”,而是指一种规律。本段的含义是:遵循规律办事,没有害处,谁又能分离这福祉呢。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本段还是强调改变闭塞不通的局面,事情就转向好的一面。“休”:停止。“休否”;停止了闭塞不通的局面。

    “其亡其亡”:警惕啊!警惕!随时可能灭亡。“苞桑”:丛生桑树,喻坚固。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比喻,是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只有停止闭塞不通的局面,才能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维系着牢固的基础之上。

    “倾否,先否,后喜。”

    这最后还是讲“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的不通的局面消除了,而顺畅通达的局面就出现了。这里的“倾”是指打破的意思。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那就不是“大往小来”的局面了,而是一番新景象。“先否后喜”是指先前的不好的局面消除了,而后来好的局面就出现了。这就是“先否”“后喜”转化过程,而不是“先否后泰”的循环论。

    《周易》里的《泰》与《否》是讲事物向好与坏两个方面转化的道理。《泰》是讲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道理;而《否》是讲事物向害的方面发展道理。怎样导致《泰》与《否》,《周易》作者讲述了这些道理。让君子明确的认识这种转化之间的因果道理。“否”是指闭塞不通,这寓意到政治上,表现在是否广开言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等。若不能广开言路,就不能听到真实的东西,就是闭塞不通。对于治国来说,广开言路,就能促进社会发展,相反社会就会退步。如水渠若给堵塞了,就是决堤的危险。《周易》一书里的文章,多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

    总之,《周易》里的《泰》与《否》讲述了事物发展上利与害两个方面上的关系。而后封建社会里,却训释出“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庸俗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种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那样,这是后封建社会里的世界观与方*论。也正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天道阴阳循环学说抑制着了人的创新思维。后封建社会的兴亡与不断的更替,被认为是天道循环体现,也正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的形象诠释。认为一个王朝达到兴盛时期,就必然开始走向衰退与灭亡,这就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循环认识论。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而社会并没有进步。真如同从自然里观察出的“天道”观那样,从四季不断交替中,就比类推理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来。所以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始终没有变,农耕的自然经济模式也没有变。这正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哲学没有突破,自然那种文化与体制也不可能突破。而《周易》里的《泰》与《否》两篇文章与后封建社会时期里总结出的“泰极否来”,“否极生泰”,是不同的思想内涵。正如本篇所讲“大往小来”的道理,通篇显现着哲学思辨。哲学就是表现在明确自觉的辩证观上。只有明辨是非,所认识事物符合其规律性,说理符合其逻辑性,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与人生。

    《周易》里讲述的道理是明白易懂,使人看了这些论述,就能牢记这些道理。既不神秘,也非深奥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