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天下第一哲学》(六十四)

《天下第一哲学》(六十四)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

    第六十四篇《周易·未济》文译解

    (原文)

    “()未济、亨。

    小狐讫济,儒其尾,无攸利。儒其尾,吝。曳其轮,贞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译文)

    “六十四、事情尚未成功,(再接再励)亨通。

    小狐狸将要渡河时,水湿了尾巴,看来渡河有所不利。(小狐狸)过河湿了尾巴,看来过河有了困难。牵引着车轮,车子就正确的行驶向前。过河没有成功,强渡面临着凶险。若利于完成大事业,应坚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势征讨鬼方之国,经过三年的征讨,归属封赏为一个诸侯大国。坚守正道,前途吉祥,没有悔恨。君子的光耀,在于有了爱,前途光明吉祥。有了爱,也就有了主宾的礼仪规矩,没有害咎;反之,如同过河侵湿到头顶,正是丧失了爱,才导致这种灭顶之灾的发生。”

    (解说)

    “未济:亨。小狐讫济,儒其尾,无攸利。”

    “未”:没有,不曾。“未济”:还没有渡过河。“汔(qì):差不多。本篇题目与上篇《既济》是对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既济》是讲成功以后如何保持与发展的道理。而《未济》是面对还没有成功的局面,应如何对待,如何发展的问题。本题目是用小狐狸涉河而浸湿了尾巴,面对过河困难而没有成功来比喻政治上如何克服困难,面对不利局面,如何变为有利,面对社会与政治上出现的问题而去改变,完成“未济”到“既济”而讲述的辩证道理。

    “儒其尾,吝。”

    “儒”:沾湿。“尾”:尾巴。

    本句直译是“小狐狸将要渡河时,水湿了尾巴,看来渡河有所不利。”这是比喻当前面临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的问题。

    “曳其轮,贞吉。”

    “曳”:牵引。

    本句是用“大车牵引着车轮,车子就正确的行驶向前”来比喻有了正确的方向,前途吉祥。

    “未济,征凶。”

    “未济”:没有成功。

    本句意思是“过河没有成功,冒险进行就有凶险。”这是寓意条件不具备时,强行去做某种事情,就会招致凶险。

    “利涉大川,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涉”:进入。“大川”:大地。“震”:雷霆之势。“鬼方”:方国。

    本段意是“若有利于完成大事业,应坚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势征讨鬼方之国,经过三年的征讨,归属封赏为一个诸侯大国。”本段引述历史事件喻说道理,强调的是坚守正道,才是完成大业的根本。

    “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光”:光荣,照耀。“有孚”:有爱。

    本段意思是“坚守正道,前途吉祥,没有悔恨。这正是君子的光荣使命,在于有了爱,前途吉祥。”这一段就是本篇立论所面对的使命,即有“未济”转向“既济”而走向成功,应坚守爱民是根本。归根结底《周易》给“君子”构建了一个政治原则,即“君子”应牢牢遵循“爱民”这一行为准则。

    “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饮酒”:指礼仪规范。《仪礼》里有“乡饮酒礼”,讲述的是主宾之礼。

    本段意思是“有了爱,也就有了主宾的礼仪规矩,没有害咎;反之,如同过河侵湿到头顶,正是丧失了爱,才导致这种灭顶之灾的发生。”本段还是强调“有孚”(即爱民)是“君子”治国安邦应遵循的根本。并说明有了爱,就有了上下的礼仪规范;若是丧失掉了爱,就如同过河时被水淹没了头顶,就面临了灭顶之灾。这里是用过河水浸头顶来比喻丧失了对下的关爱,就会出现政治上的灭顶之灾。本段里的“失”是指丧失。“是”指这些。“有孚失是”才是导致“濡其首”的因素。这里旨在提醒统治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危险的来临是丧失了“爱”,即失去了民心,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本篇以题目“未济”来寓意事业尚未成功,应再接再厉,这里是告诫“君子”。如同孙总理临终告诫国民党高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道理那样。

    本篇强调改变未成功的局面,在于“君子”应坚守爱民。若是失掉爱民,就会招致灭顶之灾。这是教育“君子”时刻牢记执政为民,体恤关爱下民,才是安邦治国的根本。

    以上是对原创《周易》六十四篇政治哲学内容的翻译与解释,无疑《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

    通过对《周易》一书的研究和译文,已知《周易》一书是产生于西周后期的一部曾借用前人创立的记事序数(商代已经使用)“六十四画符号”(被后人篡改用之和称之的“六十四卦画”)为题序而编写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为“君子”(周天子血统的诸侯、贵族)们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书。按现代哲学分类,应属政治哲学书。

    《周易》政治哲学构建了“君子”之治及“民本”思想。

    《周易》作者是先秦儒家创始人。

    《周易》哲学启蒙了中国的“轴心”文明,即先秦的“百家争鸣。

    《周易》作者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周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政治哲学。

    《周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原创《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后被史巫逐步篡改成繇题式《周易》(即春秋文本《周易》),和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

    《周易》不等同于“八卦筮术”,八卦筮术是由《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和《周易》六十四名称而衍生出的筮法内容,是原创《周易》一书后出的东西。八卦筮术在先秦有《左传》一书记载是以八卦取象筮法,而帝制至今天则是八卦纳甲筮法,“八卦筮法”不是《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与《周易》没有关系。

    《周易》又不等同于《易经》。

    《易经》是今本《周易》加战国至帝制时代初期产生的所谓十篇(汉时又称“十翼”)多以“象数”解释《周易》的学术文章,称《易传》。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故把今本《周易》所谓八卦符号认为是上古伏羲创作的,及今本《周易》里六十四卦符号及卦爻辞,认为是文王所作,加上《易传》(认为是孔子所作)尊奉为五经之首,称其《易经》(即所谓三圣、三古创作的一部易经)。由此后人又对《易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阐述(均是从今本《周易》里那套所谓的“卦符号”和《易传》“象数”及“巫理”学说中生发出新学说),产生出了浩如烟海的“易学”(《易经》之学术)文章,自此把《易经》说得再也使人弄不懂的一部“天书”了。

    而现代一些人单把今本《周易》(即数字爻式的《周易》)认为是《易经》,并认为今本《周易》里的卦符号和卦辞,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为经文内容,以区别于《易传》。事实上这种认为是错误的,也混淆了《周易》与《易经》,也混淆了《周易》与“易学”。帝制时代至今天,传统“易学”是对《易经》(今本《周易》加《十翼》)的学术研究,而不单是对今本《周易》的学术研究。故不能把《易经》之称,错认为是单指今本《周易》里的六十四卦爻辞内容。

    《周易》更不等同于“易学”,通俗的说“易学”是对《易经》学术研究,但帝制时期是对今本《周易》与《易传》所作的阐释而发展起来的“经学”。

    帝制里对《易经》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思想的演变,被认为形成了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两大流派。

    因受其《易传》里的八卦象数、阴阳爻位及河图洛书说法影响,并以今本《周易》为蓝本,着重从卦符号和数字爻位赋予的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六十四卦里每卦赋予的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今本《周易》和生发《易传》的神秘及占卜学说,称为象数之学,以象数而阐发《易经》学术的人们,被称为象数学派。

    以《易传》里的亦筮亦理及八卦象数影响,对今本《周易》卦名的和卦爻辞的性质来解释,并注重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的,被认为属于义理之学。所谓的以“义理”阐发今本《周易》的为“义理学派”。

    象数之学是汉代易学的主流;魏晋隋唐时,义理学派又转成学术主流。宋以降形成了象数学、义理学、图数学并行的局面。

    无论所谓的“象数派”或“义理派”,而对今本《周易》的解释是个孰重孰轻而已。历史上没有完全抛开“象数”而纯粹“义理”释解今本《周易》的,也没有是纯“象数”而不杂“义理”而阐述今本《周易》的,因为研究的对象本身就是个“卦爻数目”结构形式的《周易》,而在解释上其主流又认为《周易》是卜筮的说法。

    严格的说历史上自汉至今对《易经》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庞大的“易学”内容,其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庞杂的学术体系。“易学”大抵不过从今本《周易》的那套符号及卦爻辞,和《易传》里的阴阳、八卦、爻位、河图、洛书等说法,而生发出无穷的学说来。如帝制时代里通过对《易经》的研究阐述产生出“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图谶易学、占筮易学、训诂易学、卦图易学等等。包括今天“易学”上的科学易、立体易,“生命密码易”等更加神秘说法。“易学”成了《易经》学说上的文化黑洞,在吞噬着人们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明白《周易》的历史古今,原创《周易》是部政治哲学,正是以上所译解的《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学思想内涵。

    (《周易》研究丛书)